Subaru 寫:說實話, 我的心結是一支12"望遠鏡, 而我之前差不多所有鏡都係8"級別, 現時我的赤道儀的最高負載是15kg左右, 所以你見我會對支10" CF這麼有興趣. 收到支10"之後, 在家中搬吓, 印證了自己覺得effort是望遠鏡口徑3次方正比的理論.
Subaru還是參考另一位David的方向,改投NEQ6 Pro吧
我個人體驗,200牛反用HEQ5 Pro,250牛反用NEQ6 Pro,分別就是那樣,但300牛反的額外付出,遠大於250跟200的差別。但300牛反郤又是牛射鏡的一個特別指標,有點像折射鏡中的203APO吧,這心結我絶對體會到。
現在的600 vs 500就是這情況,當上800時就不如上1米,但600郤是一個心結
Subaru 寫:林台長說得很對, 跟我們以前做拍攝的要求差不多, 赤道儀最好比望遠鏡高兩班.
我看也不能把這句說話簡單化。
廖興齊先生說大一級的赤道儀小一級的鏡,是因為那時赤道儀都不平宜,而且沒有PEC沒有自動導星,菲林曝光隨時要30分鐘,赤道儀的額外強度及精確度很重要。
林台長是要運作科研設施,而我是運作遙控天文台,有些小問題出現了,隨時就讓天文台停頓一段時間,甚至要親身飛到那裡處理,就像這數天就要等optical sensor到西藏後,天文台才可繼續自動化。
但若赤道儀是在身邊運作,也只是人手架起自動導星拍深空,或拍幾張月面行星照的,我會把赤道儀的負載推至極限,對我來說赤道儀是粗用的東西,到哪天戰死沙場就換掉,但三十年來,我郤沒真正見過損耗掉的赤道儀。
Subaru 寫:我沒有Paramount, 但到過Universe24的大學觀摩過ME載C14及鏡神在QC的ME載16" RC. 相信用20"會比上到24"牛反較為合理. 從目視的角度看, 我也看過鏡神的20"及24", 以及自己皮毛的拍攝經驗, 我覺得不用去強迫自己大多在望遠鏡口徑方面, 好多其他地方, 由其在現今科技進步神速的數碼年代, 換部相機(比較容易)所帶來的改進分分鍾比加大支鏡為大. 至於20"牛反對ME來說還是不是太大, 就要再看看reference. 我記得ME載24" RC是閑事, 但RC的主鏡一般是f/3左右.
換相機隨時比望遠鏡效益大.... Subura提醒了我,這個考慮十分重要,我可以為自己的選擇加入一個支持因素了,謝謝!
以我用Paramount ME來承過幾台254 f9 APO及228 f9 APO來說,我會說2米長度不是問題,一台600 f3.5牛反的70公斤本身更不是問題,但兩者加起來就要小心防風及平衡方面的。
Subaru 寫:另外, ASA好像最大都是20". 而如果社長要求ultimate performance (在反射鏡的領域), hyperboloid astrograph的星像是會比paraboloid加reducer/corrector為佳. 選擇就可以係ASA的H-series, 不過彈性就無paraboloid噤大.
因為我猜自己大部份時間會用減焦或平場鏡,個別情況用增焦鏡,看來拋物面牛頓是唯一選項了。
Subaru 寫:Dreamscope我也沒有太多經驗, 我看它有很多innovative technologies, 但相信會係做project/pilot customer instead of a ready to use product. 我相信要廠方closely support及要社長花多一點時間去測試, 才能turn to production mode.
有點像跟星河科研社買東西吧,第一單交易往往要鼓起勇氣去進行,之後便沒什麼了。況且歐美的competitor都說他的壞話,但又好像拿不出什麼實際例證,我其中一個猜想,是不是有些人很怕他的實力?但又沒有更好的產品技術去應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