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Cloudynights上不時會有些長青帖是讓大家分享自己的望遠鏡、圓頂等等,往往可以維持數年而歷久不衰,心血來潮想在這裡開一個這樣的帖,不知大家想擁有什麼器材?可以分享一下,器材無分高低,也不用談太多技術細節,情感交流為上。
我先分享一下個人的夢想器材,某程度上,不少已夢想成真的,但也有些是不切實際的。
- 白鷺湖天文台
這個天文台曾是我朝思暮想的設施,初中時知道這個天文台存在,便決定要入讀中大,但數年後如願以償時,郤發現這天文台其實在我初中時已因10號颱風吹襲而荒廢多年,後來17、8歲那年花了數月重建,到畢業後中大送交給我,轉至元朗建成天龍實驗室,再成為後來的白鷺湖天文台,從1979年初建好,圓頂至今已有33年歷史,其中有一半時間是在我手上的,最後不知這條路還會走多遠?
- 203APO及Paramount ME赤道儀
初中時曾告訴老師,想擁有一台8寸折射鏡,他認為那是一個不可能實現的夢。以當年的情況來說,一台Astrophysics 的8寸折射鏡價格已叫價10萬元,加上配套環境例如赤道儀及觀測站,對一個屋邨長大,勞工家庭的小孩來說,的確是一個不容易實現的夢。實際上到今天,很多用戶也會在180APO行人止步,因為那額外23mm口徑,郤要多付50%即10萬元代價。而我進這台鏡,就是要”痛一次,買最好”,一來這口徑的折射鏡的確是不少人的眼中釘,肉中刺,二來從實用角度看,這口徑及焦比有其獨到之處,是全球最短的203APO,是流動用的終點、固定用的起點,相信另一位低調的203APO用戶,也是這個想法吧? 當然我心裡仍有一個虛無的想法,哪天LZOS停產了,這鏡肯定會像TMB Supermonocentric、Aspheric Or、1.8x ED Barlow一樣易手價上漲。
- 西藏遙控天文台
不用多說,西藏+天文台+遙控望遠鏡,應是不少愛好者的終極夢想。或許雲南及台灣的生活配套及氣候安全性更好,但正如我買203APO一樣,生命有限,不想妥協,在世界屋脊上建私人天文台,亦沒有更高的理由去換地方了吧?
viewtopic.php?f=12&t=1188
- APM-TMB 80/600 及 80/480
除了玩大鏡外,一直想有一枝終極性能的小鏡,一直以來高橋可能是唯一答案,但FCT以攝影為優化,目視稍遜,FC名氣大但後繼的FS更佳,但兩枚玉的色差修正郤未及完美,Sky不用提。Astrophysics的90產量太少,油頭APO也有一定穏定性問題,最後能把80造成枚玉空氣頭,以目視為優化的,還是APM-LOMO 80/600或80/480,但既生瑜何生亮,兩台鏡各有千秋,各自都是其口徑及焦比下世界最高水平的APO,魚與熊掌最後兩枝拿下。只要DMK51面世,80/600便可集目視、深空及太陽攝影強項於一身。但80/480郤是伴我遊天下的小鏡。
- Canon 5D Mark II mod
我這輩子只買過兩部單反,第一部是二手的Nikon F,黑色尖頂那款,跟我同年出厰的。第二部就是Canon 5D Mark II改濾鏡機。現時被喻為天文攝影最優秀的數碼單反,優點不用多說了。但肯定一點,我自從98及99年在興隆觀測站拍完獅子座流星雨後,已知道菲林時代大勢已去,但數碼科技又未成熟,所以決定待這個世界出現一部我認為真正合理的數碼單反後才重投深空攝影,誰知一等就是10年。好,雖然在菲林年代我玩的是TP2415,也有超增感器材,但我承認自己是一個數碼深空攝影的新手。
- FLI16803 / STX16803
當這晶片走入尋常百姓家後,STL11000M已突然顯得老態龍鍾,我在西藏會用上的,就是ST8300M,然後就是FLI PL16803 或 SBIG STX16803M。2001年盤算如何用優質教育基金那248萬買器材,除了APM 600 f8卡反、赤道儀、圓頂外,淨下來還不夠買同片幅的Apogee相機,10年間平宜了5倍有多…..
- ST8300M 連內置導星晶片
這純粹是一個夢,因為Mike Barbara已說有計劃開發濾鏡前離軸導星器給ST8300M。
- 自製 600 f3.5 牛頓反射鏡
這個是一個要實現的夢,雖然我不知如何去做,但我為沙田圍呂明才小學建香港首個天文館、為新鴻基建造太陽塔圓頂、承接西藏阿里5100海拔天文台項目時,也沒有一個很清晰的概念技術上如何去做。難怪前科學館總館長葉賜權先生當年和我合作搞項目時,說我是一個adventurer。
- Paramount MX 赤道儀
消費者是冷酷無情的,自從16803出現後,11000就老態龍鍾,自從Software Bisque前年宣佈會開發MX後,我就看自己的ME不順眼。好了,終於可以把MX流放至我的西藏天文台,安渡晚年(或自生自滅?),迎MX進門了。我的藉口很好:增加203APO的流動性從而提高使用率,香港政府的常用語是”優化”。
- 改良版 Sky Watcher EQ3 Pro 赤道儀
據我理解,這是全球最細小帶GOTO的德式赤道儀,但不像EQ5 Pro可以拆下緯軸僅以極軸一樣成為簡易攝星儀,因為EQ5 Pro比Vixen Photoguider的優勢是本身有PEC週期誤差修正,又帶ST4導星口,但EQ3 Pro郤只是一個GOTO版的德式赤道儀並無其他賣點。若信達多花點功夫把這個赤道儀改良一下,不難成為一代經典,最重要是廉價。
- Televue Ethos 26
這是一個虛構的目鏡,因為Televue字裡行間已說明,Ethos 21已是一種妥協的產品,Ethos系至此已行人止步,但我就是不甘心被限制在36.2mm的場欄內,若內享受100度視場同時像Panoptics 41的46mm場欄,視場面積足足大了61%。有些測試表示Nikon的102度目鏡表現比Ethos更優秀,但焦段更疏落,不合我們實戰使用。Ethos 21? 可能永遠只是一個夢想。
- 高橋FC50 + Sky Patrol 赤道儀
http://www.takahashijapan.com/ct-produc ... 2/P02S.JPG
http://www.takahashijapan.com/ct-produc ... 1/P05S.JPG
論這個組合可稱為一代經典,也是日本80年代經濟起飛日圓暴漲前的產品,在香港,Sky Patrol的數量可能不下於Astrophysics 6寸折射鏡。但FC50郤是少之又少。FC50我之前放售了一枝,也做過詳細測試,這系列的造工水平十分之高,但論性能,或許比不上現代的長焦Borg 50ED。
viewtopic.php?f=14&t=763
viewtopic.php?f=10&t=42
Sky Patrol赤道儀我也擁有過,也出掉了,但兩者就是不同時間出現,至今有點遺憾。若有人有一台完整的赤道儀連鏡而成色理想的,我或許願意用一台APO跟他交換,為的就是尋回那種感覺。
- LVI 自動導星器
曾在八九年代人肉導星拍深空的同好都應深有感受,自動導星器是夢寐以求的東西,我在興隆零下十多度,眼睛貼近6mm十字線目鏡人肉導星半小時的苦況,只有過來人才能體會得到。但奈何ST4及STV等十分昂貴又耗電,後者體積也特別大,Meade Pictor 201XT好像從沒成功例子,直至前年LVI這種不用電腦操作,一塊9V乾電池可以運作兩小時,只要校正一次,可以一分多鐘,按同一個鍵四次便可進入導星狀態,就如5D Mark II一樣,兩者同時出現,讓我決心重投拍深空的行列。
稍後補上一些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