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攝影三十年

2012-05-05 本主題分割自 - 木星2011年8月27日
viewtopic.php?f=16&t=1334&start=0
--------------------------------------------------------------------------------------------------------
在天文圈中冷眼旁觀三十年,我可以說大多數人還是同樣的宿命。
那個時代有Kodak TP2415、超增感器材,有人進了拍出新水平,便成了大師 (不包括我,但的確拍的土星照被日本Skywatcher雜誌刊載):
viewtopic.php?f=10&t=465&p=11908#p11908
有了SBIG ST4自動導星器、冷凍CCD,又多了一批深空"大師",到後用ToUcam拍行星便湧現一批行星月面"大師",之後出現映美精相機,又被另一批"大師"取代。跟著用5D Mark II拍深空的,又取代了之前用350D、20D的"大師"....
燒環境又是另一層次,跑到台灣、澳洲拍深空,肯定拍出另一境界,相比內地不少地方,在香港沿海拍行星也是一種提升,建立自動化天文台拍,又會拍出打游擊所不能達到的境界。問題是,我看絶大多數人拍出來的水平並沒有突破其器材及環境局限。
正如我開車水平很低,在德國的Autoban上開保時捷最快就是160多,Markus Ludes開到297Km/hr,但也是那部車的標示極限以內,所以也不是大師,當然對一些車迷來說,他是一位偶像。
viewtopic.php?f=13&t=85
viewtopic.php?f=16&t=1334&start=0
--------------------------------------------------------------------------------------------------------
在天文圈中冷眼旁觀三十年,我可以說大多數人還是同樣的宿命。
那個時代有Kodak TP2415、超增感器材,有人進了拍出新水平,便成了大師 (不包括我,但的確拍的土星照被日本Skywatcher雜誌刊載):
viewtopic.php?f=10&t=465&p=11908#p11908
有了SBIG ST4自動導星器、冷凍CCD,又多了一批深空"大師",到後用ToUcam拍行星便湧現一批行星月面"大師",之後出現映美精相機,又被另一批"大師"取代。跟著用5D Mark II拍深空的,又取代了之前用350D、20D的"大師"....
燒環境又是另一層次,跑到台灣、澳洲拍深空,肯定拍出另一境界,相比內地不少地方,在香港沿海拍行星也是一種提升,建立自動化天文台拍,又會拍出打游擊所不能達到的境界。問題是,我看絶大多數人拍出來的水平並沒有突破其器材及環境局限。
正如我開車水平很低,在德國的Autoban上開保時捷最快就是160多,Markus Ludes開到297Km/hr,但也是那部車的標示極限以內,所以也不是大師,當然對一些車迷來說,他是一位偶像。
viewtopic.php?f=13&t=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