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攝影三十年

回顧過去,放眼將來,分享各地愛好者及團體的發展及心路歷程

天文攝影三十年

文章

社長 » 2011-09-11, 08:13

2012-05-05 本主題分割自 - 木星2011年8月27日
viewtopic.php?f=16&t=1334&start=0

--------------------------------------------------------------------------------------------------------
在天文圈中冷眼旁觀三十年,我可以說大多數人還是同樣的宿命。

那個時代有Kodak TP2415、超增感器材,有人進了拍出新水平,便成了大師 (不包括我,但的確拍的土星照被日本Skywatcher雜誌刊載):

viewtopic.php?f=10&t=465&p=11908#p11908

有了SBIG ST4自動導星器、冷凍CCD,又多了一批深空"大師",到後用ToUcam拍行星便湧現一批行星月面"大師",之後出現映美精相機,又被另一批"大師"取代。跟著用5D Mark II拍深空的,又取代了之前用350D、20D的"大師"....

燒環境又是另一層次,跑到台灣、澳洲拍深空,肯定拍出另一境界,相比內地不少地方,在香港沿海拍行星也是一種提升,建立自動化天文台拍,又會拍出打游擊所不能達到的境界。問題是,我看絶大多數人拍出來的水平並沒有突破其器材及環境局限。

正如我開車水平很低,在德國的Autoban上開保時捷最快就是160多,Markus Ludes開到297Km/hr,但也是那部車的標示極限以內,所以也不是大師,當然對一些車迷來說,他是一位偶像。

viewtopic.php?f=13&t=85
兩個天文台 - 白鷺湖天文台、西藏自動化天文觀測站
主鏡 - Officina Stellare 500 口徑f3.8 RiFast攝星儀、APM/TMB 254 f9 APO、SkyWatcher Dob 18、305 f8.5 牛頓鏡、Paramount ME 赤道儀
配件 - 2 full sets of Supermonocentrics、Baader Mark V Binoviewer、Ethos、Canon 5D Mark II Mod、FLI Proline 16803冷凍相機、Mercedes SUV
星河科研社 http://www.astro.hk 電郵 saviofong@astro.hk
頭像
社長
Site Admin
 
文章: 12686
註冊時間: 2010-02-01, 14:17
來自: 香港

Re: 木星2011年8月27日

文章Subaru » 2011-09-11, 17:08

我反而覺得天文攝影是天時、地利同人和的配合, 如果要做到有水平的作品, 每一環節都很重要.

對於科技上的進步, 我由銀鹽migrate到數碼, 也花了不少時間去掌握及嘗試這方面的技術.

天文科技日新月異, 要追就真係要落唔少本錢及功夫, 而天文對於我來講是一門興趣, 玩得開心就可以, 要跟大師相比就真係太大壓力了.
Subaru
 
文章: 270
註冊時間: 2011-09-03, 21:06

Re: 木星2011年8月27日

文章社長 » 2011-09-11, 21:03

我跟你玩天文的年資相若,差不了幾年,也是八十年代初到現在,也應該有相近的經歷。

我不反對天文是天時地利人和,但器材的進步已大幅抵消了這方面的負面因素。舉個例子,八十年代沒有多少人能拍到巴納德圈,現時一部單反推上ISO6400,F2.8光圈固定曝光15秒便可以。八十年代要拍到月面直壁不是易事,廖生七十年代把Rima Birt拍得很清晰,便拿了世界冠軍,但今天一台兩千元的6寸牛反配個數百元攝像頭隨時拍得更清晰。Lumicon UHC光害濾鏡當年才初試啼聲,也不可能像今天的V4拍到像窄顏一樣的效果,在目視聲等一等多的絶望星空下,但用5nm就能輕易拍到NGC6888,我是天亮才到天台收鏡的,當年這個東西聽也沒聽過。

viewtopic.php?f=17&t=442
viewtopic.php?f=17&t=366#p3307

看鮑國全先生當年拿太空館全場總冠軍的月面照,今年或許4寸折射、6寸牛反便可拍到,他全港率先拍到哈雷彗星,我看若換上今天科技,還可推前幾個月。

我想說的是,隨著科技進步,雖未至於像赫魯曉夫對毛澤東所說"民兵在核彈下只是一堆肉",但人為意志能改變的空幅已減少,因為大家都只是在按鍵而已。

我要強調,我同意天時地利人和,否則我不會"打錢糧打後方"的去建立西藏個人天文台,從拉薩開車西行1800公里,跑上5100米花三星期以人力蓋好一個5米圓頂,以香港愛好者的水平來說,應屬意志很堅強的一類,但最後我的西藏天文台開光,無論哪裡天時地利多好,還是機器及軟件說了算。

論及錢財,我手上那台日本Royal Astro 76 f12普消折射鏡當年連LN mount要賣二千多元,是一個文員月薪了,但今天同樣水平,可以買一台中檔以上的100 ED了。只要看今天香港出現越來越大的APO、反射鏡,個人圓頂入走入尋常百姓家,我會說這些玩具相對購買力是越來越平宜的。

當然,所謂人在江湖,我是有需要及誘因去測試個人及器材極限,最大阻力還是懶 :lol: 若非工作需要,我會如你所說,香港一個白鷺湖天文台,另加一台80APO走天涯便算了 :oops:

和而不同,純客觀討論,不要介意。
兩個天文台 - 白鷺湖天文台、西藏自動化天文觀測站
主鏡 - Officina Stellare 500 口徑f3.8 RiFast攝星儀、APM/TMB 254 f9 APO、SkyWatcher Dob 18、305 f8.5 牛頓鏡、Paramount ME 赤道儀
配件 - 2 full sets of Supermonocentrics、Baader Mark V Binoviewer、Ethos、Canon 5D Mark II Mod、FLI Proline 16803冷凍相機、Mercedes SUV
星河科研社 http://www.astro.hk 電郵 saviofong@astro.hk
頭像
社長
Site Admin
 
文章: 12686
註冊時間: 2010-02-01, 14:17
來自: 香港

Re: 木星2011年8月27日

文章Subaru » 2011-09-11, 21:40

社長 寫:我跟你玩天文的年資相若,差不了幾年,也是八十年代初到現在,也應該有相近的經歷。

我不反對天文是天時地利人和,但器材的進步已大幅抵消了這方面的負面因素。舉個例子,八十年代沒有多少人能拍到巴納德圈,現時一部單反推上ISO6400,F2.8光圈固定曝光15秒便可以。八十年代要拍到月面直壁不是易事,廖生七十年代把Rima Birt拍得很清晰,便拿了世界冠軍,但今天一台兩千元的6寸牛反配個數百元攝像頭隨時拍得更清晰。Lumicon UHC光害濾鏡當年才初試啼聲,也不可能像今天的V4拍到像窄顏一樣的效果,在目視聲等一等多的絶望星空下,但用5nm就能輕易拍到NGC6888,我是天亮才到天台收鏡的,當年這個東西聽也沒聽過。

viewtopic.php?f=17&t=442
viewtopic.php?f=17&t=366#p3307

看鮑國全先生當年拿太空館全場總冠軍的月面照,今年或許4寸折射、6寸牛反便可拍到,他全港率先拍到哈雷彗星,我看若換上今天科技,還可推前幾個月。

我想說的是,隨著科技進步,雖未至於像赫魯曉夫對毛澤東所說"民兵在核彈下只是一堆肉",但人為意志能改變的空幅已減少,因為大家都只是在按鍵而已。

我要強調,我同意天時地利人和,否則我不會"打錢糧打後方"的去建立西藏個人天文台,從拉薩開車西行1800公里,跑上5100米花三星期以人力蓋好一個5米圓頂,以香港愛好者的水平來說,應屬意志很堅強的一類,但最後我的西藏天文台開光,無論哪裡天時地利多好,還是機器及軟件說了算。

論及錢財,我手上那台日本Royal Astro 76 f12普消折射鏡當年連LN mount要賣二千多元,是一個文員月薪了,但今天同樣水平,可以買一台中檔以上的100 ED了。只要看今天香港出現越來越大的APO、反射鏡,個人圓頂入走入尋常百姓家,我會說這些玩具相對購買力是越來越平宜的。

當然,所謂人在江湖,我是有需要及誘因去測試個人及器材極限,最大阻力還是懶 :lol: 若非工作需要,我會如你所說,香港一個白鷺湖天文台,另加一台80APO走天涯便算了 :oops:

和而不同,純客觀討論,不要介意。

每個人有不同的經歷同情況, 有不同看法並不為奇.

時代唔同了, 標準也不同. 現在的科技事實上是進步了不少, 可惜香港個天卻差了很多.

以天文攝影計, 我覺得天時最緊要, 當然, 人可以利用合適的資源, 製造更多機會(地利), 去影到一些滿意的照片.

我相信社長的西藏天文台開光之後, 一定會在未來寫下一些新標準.
Subaru
 
文章: 270
註冊時間: 2011-09-03, 21:06

Re: 木星2011年8月27日

文章社長 » 2011-09-11, 22:01

當一個討論話題越來越濶,我會傾向於從結果去驗證。去年和Willis到台灣時順道拜訪rogerrao兄,大家都有一點很認同:重看自己5年前拍的照片,可謂慘不忍睹。

viewtopic.php?f=17&t=380#p3495

我仍然希望哪天廣東省能實現書記汪洋所推動的騰籠換鳥,換來高增值同時低污染的產業,珠三角的天空不再壞下去。但我相信不管如何,香港本土出品的作品,因為科技進步,還是會不斷提升的。

說到我的個人西藏天文台,我寧可不先喊口號,為自己留些餘地,反正是私人投資,不用跟任何人交待。我個人來說,這個天文台最重要的元素是在一塊合理的地方,享受不太差的晴天率,有合理的配套,讓我可以安坐家中晚上睡覺早上收照片。我的要求很低,只要不用舟車勞動,晚上不用熬夜,不用每晚重覆調整赤道儀,可以輕鬆累計數十小時曝光拍一張深空,就算拍出來跟自己在台灣山上的作品水平一樣,也有賺了。

當然再懶一點的計劃,若在香港某個海傍小屋,架一台遙控望遠鏡,用來拍行星月面,會更好玩,那我可以跟David一伙,完全投入目視活動了 :lol:
兩個天文台 - 白鷺湖天文台、西藏自動化天文觀測站
主鏡 - Officina Stellare 500 口徑f3.8 RiFast攝星儀、APM/TMB 254 f9 APO、SkyWatcher Dob 18、305 f8.5 牛頓鏡、Paramount ME 赤道儀
配件 - 2 full sets of Supermonocentrics、Baader Mark V Binoviewer、Ethos、Canon 5D Mark II Mod、FLI Proline 16803冷凍相機、Mercedes SUV
星河科研社 http://www.astro.hk 電郵 saviofong@astro.hk
頭像
社長
Site Admin
 
文章: 12686
註冊時間: 2010-02-01, 14:17
來自: 香港

Re: 天文攝影三十年

文章社長 » 2012-05-05, 08:24

2012-05-05 本主題分割自 - 木星2011年8月27日
viewtopic.php?f=16&t=1334&start=0
兩個天文台 - 白鷺湖天文台、西藏自動化天文觀測站
主鏡 - Officina Stellare 500 口徑f3.8 RiFast攝星儀、APM/TMB 254 f9 APO、SkyWatcher Dob 18、305 f8.5 牛頓鏡、Paramount ME 赤道儀
配件 - 2 full sets of Supermonocentrics、Baader Mark V Binoviewer、Ethos、Canon 5D Mark II Mod、FLI Proline 16803冷凍相機、Mercedes SUV
星河科研社 http://www.astro.hk 電郵 saviofong@astro.hk
頭像
社長
Site Admin
 
文章: 12686
註冊時間: 2010-02-01, 14:17
來自: 香港


回到 歷史歲月

誰在線上

正在瀏覽這個版面的使用者:沒有註冊會員 和 1 位訪客

cr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