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了

去年差不在這個時候,開始預備新高中的天文課程,心想,基於在中學時曾經做過天文學會,大學也有修天體物理學,這一門課應該難不到我的,現在才知是相當無知。
事情應該要算到三十幾年前,當時家兄讀理工學院(即現在的理工大學),他參加了天文學會,帶回了一本叫做「波霎」(pulsar 的音譯)油印會訊,記得內容講述的就是脈衝星,不計小學的自然科,這就是我最早的天文知識。後來在中學便參加了天文學會,當時中學每年都會有開放日,所有攤位都是由學生負責的,在初中的某一年,由我負責展出一塊主題為黑洞的展板,70 年代黑洞是熱門話題,不過印像最深的是因為趕不及,在開放日前一天叫同班的女同學幫忙畫插圖。
中學的天文學會沒有甚麼活動,主要是每年兩次的觀星及一些天文知識講座,不過差不多每次觀星都遇上有雲,而且當時沒有望遠鏡,連雙筒都沒有,只是拿著星圖認星座,由於光害的關係,認來認去只有最容易的,如北斗、仙后、獅子、天蠍、金牛、獵戶等。當時有一本書,書名就叫「星座」的,書中的插畫很美,神話故事也很吸引,不過印像中沒有提及深空。
在初中的時候也興起過一陣磨鏡熱,天文學會的師兄師姊弄來了兩片六吋玻璃,去九倉買了礦砂回來便開始磨,我也有份推幾下,但對甚麼W磨法不大了了,不過對他們用瀝青做一個模然後用刀界開,加入拋光紅粉再「磨」的做法覺得很懷疑,在黑房中拿著蠟燭在主鏡前左右搖晃簡直是一種魔法儀式,其實不過是用無視差法測量焦距吧了,那時候好像是跟當時的香港業餘天文學會編製的一本油印磨鏡手冊來做的。可惜,費了好些工夫,連鏡筒也用鐵皮捲好了,但最後還是放棄了,師兄告訴我們,因為有粗的礦沙混入幼沙中,所以鏡上有花痕,而他認為污染的源頭是因為我們散買礦砂時,店子用同一隻勺子盛砂,因此再買砂也是枉然。
當時未有互聯網,所以天文知識都是來自市面上僅有的幾本中文天文書籍,學校圖書館有 Sky & Telescope,但由於是英文,我好像沒有翻閱過,只記得彩色的照片很精美。另一個知識來源是香港業餘天文學會的會訊,當時剛轉用柯式速印,我還買了一份新推出的 6.5 等星圖,只不過一直都沒有機會用,也不知放到那裏去了,只記得郵購的時候,由於沒有劃線支票,所以是把等值郵票寄去天文學會的。
在整個中學中,唯一一次成功的觀星是在某年的冬天,那一晚氣溫只有 10 度,我身上只穿大地牌的校褸,但天卻很清,而且當時的副校長有隨隊出發,還帶著他的新玩具,那是一台手抱的折反,即有個大圓肚的那種,回想大概是四吋吧,那是第一次用望遠鏡,看的是金星,完全沒料到見到金星的相位,雖然金星沒有甚麼細節,但這一眼就夠了,這就是社長常說的,讓學生親眼看的重要。不過,第一次用望遠鏡也使我體會到目標在視場內是會移動的,而且移得相當快,所以去年第一次去星河買鏡時,我堅持要 Goto 的,沒辦法,那是童年陰影。
之後中學畢業了,心中雖然有天文的種子,但除了在選修時有選讀相關課程外,並沒有再提起興趣了,因為一直認為望遠鏡是貴玩意,而且香港的光害太嚴重,天文不可為。二十年過去了,在一年多之前帶隊參加一次校際比賽中遇到大學的舊同學,他說最近用三千元買了一支電動望遠鏡,只要對準兩顆星,之後便能完全自動。他說的望遠鏡我在寄到學校的宣傳單張中見過,不過卻一直以為那價錢只會是玩具,沒有詳細瞭解,看來是重新出發的時機了。
由於打算在暑期中補課教天文,於是便著手找現貨望遠鏡,第一支買的是 5" 的折反,在家中露台測試,看到月球表面和 M44, 那是另外一次震撼,原來香港天上還有星。那支折反在機械設計上有嚴重的問題,所以不久之後,找到星河有現貨,便買下一支 8" 反射,到最近的 16"。
一年以來看到的天體不算多,但也不算少,現在的心願是先目視一次全年香港可以看的深空物體,不過看來春季星空相當不容易。
事情應該要算到三十幾年前,當時家兄讀理工學院(即現在的理工大學),他參加了天文學會,帶回了一本叫做「波霎」(pulsar 的音譯)油印會訊,記得內容講述的就是脈衝星,不計小學的自然科,這就是我最早的天文知識。後來在中學便參加了天文學會,當時中學每年都會有開放日,所有攤位都是由學生負責的,在初中的某一年,由我負責展出一塊主題為黑洞的展板,70 年代黑洞是熱門話題,不過印像最深的是因為趕不及,在開放日前一天叫同班的女同學幫忙畫插圖。
中學的天文學會沒有甚麼活動,主要是每年兩次的觀星及一些天文知識講座,不過差不多每次觀星都遇上有雲,而且當時沒有望遠鏡,連雙筒都沒有,只是拿著星圖認星座,由於光害的關係,認來認去只有最容易的,如北斗、仙后、獅子、天蠍、金牛、獵戶等。當時有一本書,書名就叫「星座」的,書中的插畫很美,神話故事也很吸引,不過印像中沒有提及深空。
在初中的時候也興起過一陣磨鏡熱,天文學會的師兄師姊弄來了兩片六吋玻璃,去九倉買了礦砂回來便開始磨,我也有份推幾下,但對甚麼W磨法不大了了,不過對他們用瀝青做一個模然後用刀界開,加入拋光紅粉再「磨」的做法覺得很懷疑,在黑房中拿著蠟燭在主鏡前左右搖晃簡直是一種魔法儀式,其實不過是用無視差法測量焦距吧了,那時候好像是跟當時的香港業餘天文學會編製的一本油印磨鏡手冊來做的。可惜,費了好些工夫,連鏡筒也用鐵皮捲好了,但最後還是放棄了,師兄告訴我們,因為有粗的礦沙混入幼沙中,所以鏡上有花痕,而他認為污染的源頭是因為我們散買礦砂時,店子用同一隻勺子盛砂,因此再買砂也是枉然。
當時未有互聯網,所以天文知識都是來自市面上僅有的幾本中文天文書籍,學校圖書館有 Sky & Telescope,但由於是英文,我好像沒有翻閱過,只記得彩色的照片很精美。另一個知識來源是香港業餘天文學會的會訊,當時剛轉用柯式速印,我還買了一份新推出的 6.5 等星圖,只不過一直都沒有機會用,也不知放到那裏去了,只記得郵購的時候,由於沒有劃線支票,所以是把等值郵票寄去天文學會的。
在整個中學中,唯一一次成功的觀星是在某年的冬天,那一晚氣溫只有 10 度,我身上只穿大地牌的校褸,但天卻很清,而且當時的副校長有隨隊出發,還帶著他的新玩具,那是一台手抱的折反,即有個大圓肚的那種,回想大概是四吋吧,那是第一次用望遠鏡,看的是金星,完全沒料到見到金星的相位,雖然金星沒有甚麼細節,但這一眼就夠了,這就是社長常說的,讓學生親眼看的重要。不過,第一次用望遠鏡也使我體會到目標在視場內是會移動的,而且移得相當快,所以去年第一次去星河買鏡時,我堅持要 Goto 的,沒辦法,那是童年陰影。
之後中學畢業了,心中雖然有天文的種子,但除了在選修時有選讀相關課程外,並沒有再提起興趣了,因為一直認為望遠鏡是貴玩意,而且香港的光害太嚴重,天文不可為。二十年過去了,在一年多之前帶隊參加一次校際比賽中遇到大學的舊同學,他說最近用三千元買了一支電動望遠鏡,只要對準兩顆星,之後便能完全自動。他說的望遠鏡我在寄到學校的宣傳單張中見過,不過卻一直以為那價錢只會是玩具,沒有詳細瞭解,看來是重新出發的時機了。
由於打算在暑期中補課教天文,於是便著手找現貨望遠鏡,第一支買的是 5" 的折反,在家中露台測試,看到月球表面和 M44, 那是另外一次震撼,原來香港天上還有星。那支折反在機械設計上有嚴重的問題,所以不久之後,找到星河有現貨,便買下一支 8" 反射,到最近的 16"。
一年以來看到的天體不算多,但也不算少,現在的心願是先目視一次全年香港可以看的深空物體,不過看來春季星空相當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