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年代的香港星空

回顧過去,放眼將來,分享各地愛好者及團體的發展及心路歷程

八十年代的香港星空

文章

社長 » 2012-02-10, 13:06

最近天氣不好(我指香港不是西藏 :lol: ),那我們一班"中佬"也有點時間及資歷來個口述歷史,這也是鳯凰台一個很受歡迎的雷視節目。

我先來個拋磚引玉,分享一張照片,也道出當年香港的星空是如何的。

我在港島中西區出生成長,到小四時移入南區鴨脷洲居住,那時海怡半島的現址還是港燈,所以我家向正南的陽台晚上都會看到一大片包括黃道在內的星空,而我好些天文觀測也就在那裡開始。

小學時沒經濟能力,只能每週到大會堂圖書館看天文書,尋找自製望遠鏡的方法,最終花了一兩年,花了廿多元買了一片老花眼鏡片做物鏡,另外找到一些塑料小放大鏡,然後自己捲紙筒造了一台約廿多倍的"天文望遠鏡",這些觀測細節稍後分享。

那時家裡剛買了一部Cosina單鏡反光機,要500多元的,最初當然不許我動,但到一定日子上了中學,經我多番誠意打動,終於能用這相機拍些照片。我的第一張照片是在樓下公園拍的15秒曝光獵戶座,之後便慢慢轉向其他目標,其中比較有意思的是這張南十字座。大家可以想像,若在自家陽台能清晰看到南十字座、南門二馬腹一等星,又能用一台50mm f5普消折射清晰看到奧米加星團,以及當時還是血紅色的木星大紅斑(不像現在的大白斑),其實是多麼幸福。我甚至在最天清氣朗的日子,在陽台看到隠約的銀河核心。

不知大家有沒有什麼當年的星空可以分享? 文字或圖片都可以。
附加檔案
Copy of 南十字.JPG
Copy of 南十字.JPG (36.01 KiB) 被瀏覽 27270 次
兩個天文台 - 白鷺湖天文台、西藏自動化天文觀測站
主鏡 - Officina Stellare 500 口徑f3.8 RiFast攝星儀、APM/TMB 254 f9 APO、SkyWatcher Dob 18、305 f8.5 牛頓鏡、Paramount ME 赤道儀
配件 - 2 full sets of Supermonocentrics、Baader Mark V Binoviewer、Ethos、Canon 5D Mark II Mod、FLI Proline 16803冷凍相機、Mercedes SUV
星河科研社 http://www.astro.hk 電郵 saviofong@astro.hk
頭像
社長
Site Admin
 
文章: 12686
註冊時間: 2010-02-01, 14:17
來自: 香港

Re: 八十年代的香港星空

文章社長 » 2012-02-10, 13:16

後來照片多拍幾張,便想追求完美,於是便大胆走上玉桂山,冒著被野狗襲擊的危險,不時晚上在上面觀星拍攝,在白天,山上可以看到接近180度,呈微拱形的水平線,證明地球是圓的。在晚上則是繁星點點,那種海濶天空,讓孩子可以隨山跑的日子,俱往已。

這張是在玉桂山上拍的南十字流跡,南方遠處的燈光,是外伶島或是更南海鑽油台? :roll:

當年就是這情景,讓我許一下個很遙遠,看來不切實際,但到今天終於實現了的夢:我要將來在天涯海角建立一個私人天文台。
附加檔案
Copy of 南十字 II.JPG
Copy of 南十字 II.JPG (32.36 KiB) 被瀏覽 27270 次
兩個天文台 - 白鷺湖天文台、西藏自動化天文觀測站
主鏡 - Officina Stellare 500 口徑f3.8 RiFast攝星儀、APM/TMB 254 f9 APO、SkyWatcher Dob 18、305 f8.5 牛頓鏡、Paramount ME 赤道儀
配件 - 2 full sets of Supermonocentrics、Baader Mark V Binoviewer、Ethos、Canon 5D Mark II Mod、FLI Proline 16803冷凍相機、Mercedes SUV
星河科研社 http://www.astro.hk 電郵 saviofong@astro.hk
頭像
社長
Site Admin
 
文章: 12686
註冊時間: 2010-02-01, 14:17
來自: 香港

Re: 八十年代的香港星空

文章Subaru » 2012-02-10, 23:45

我也是在港島中區出生成長, 小四搬落灣仔.

小時候, 由於間唔中會到在澳門外婆的家住, 而舅父們也玩天文. 在澳門的木屋有一支單筒望遠鏡, 用它來看月球, 那時已經知道月面的明暗界線是最好看的, 望遠鏡的倍率放得越大影像越朦.

問舅父, 用望遠鏡看恆星可以看到甚麼, 答案就是看不到甚麼, 只有一點, 因為距離我們太遠. 我用望遠鏡看, 果然係. 用望遠鏡最好看在還是月球.

在屋內, 也有大量科技世界雜誌, 那時最熱門的話題是UFO, 我最喜愛看天文及UFO的部份, 感覺到外太空的神秘. 每次到外婆家, 都會把那些雜誌熟讀百片. 最令我印象深刻的照片, 就是M13, 雜誌說NASA利用射電望遠鏡把訊號向武仙座M13球狀星團發出, 期望在那裡的外星人收到我們的訊號再回覆. 武仙座M13球狀星團有成千上萬的恆星, 非常壯觀! 所以自從玩天文攝影以來, 都想影M13, 望遠鏡的口徑, 目視要分解到M13才有意思.

中學時, 由哈雷彗星的熱潮帶動, 開始接觸到公開天文會社坐井會.

那時, 和幾位中學同學, 到南丫島觀星. 利用學第的Konica單鏡反光機、50mm f/1.4標準鏡開盡光圈、Kodak 1000度彩色負片, 固定攝影曝光20秒拍下第一張天文照片 --- 獵户座. 拍到紅色的M42, 已經非常高興!
orion1b.jpg
Konica單鏡反光機、50mm f/1.4標準鏡開盡光圈、Kodak 1000度彩色負片, 固定攝影曝光20秒.
orion1b.jpg (166.09 KiB) 被瀏覽 27245 次
Subaru
 
文章: 270
註冊時間: 2011-09-03, 21:06

Re: 八十年代的香港星空

文章社長 » 2012-02-11, 07:03

Subaru 寫:我也是在港島中區出生成長, 小四搬落灣仔.


又一次跟你擦身而過,我小三前主要在中西區,後來在灣仔住了一年才到南區。那些永豐街的唐樓,在露台大力跳也有倒塌危險的。

Subaru 寫:小時候, 由於間唔中會到在澳門外婆的家住, 而舅父們也玩天文. 在澳門的木屋有一支單筒望遠鏡, 用它來看月球, 那時已經知道月面的明暗界線是最好看的, 望遠鏡的倍率放得越大影像越朦.


我92年到澳門,在路環山頂用蘇製(USSR)的20x60雙筒看夏季星空,那時那裡的星不會比現在的東壩少。當年蘇聯瓦解後,我不時到珠海或廣州東山口找一些流進中國的望遠鏡及相機,現時手上還有一個仿哈蘇的機背,買回來時是想改裝接到望遠鏡上玩中片幅。北京離俄國近些,月壇街那裡的東西又平宜些,我甚至買了一部不貴的放大機回來,打算在家裡搞暗房晒相,當然這一切都沒有成事。

那些年出來工作,總比在學時能動用的錢多些,包括AE Bank捷足先登跟在學的大學生交朋友,那些5萬信貨額的OD戶口是很吸引的 :lol: 出來工作一年後年薪超15萬,便可以申請AE金卡,那收入水平亦可獲終身的美國旅遊簽證,我畢業晚了一年,臨近97收緊了,所以到現在還要10年續一次。

但買東西還買東西,能否實現計劃還是要投入時間心血,偏偏剛出來工作總有些不同的雜務困身,有些簡單的計劃,也可能要等了1/4世紀才能完成:

viewtopic.php?f=20&t=886

相反不少西方社會,下班後的生活沒有那麼多姿多采,真的可以靜心做好一件事。當我面對面跟Steven Bisque大哥吃飯聊天時,體會了Paramount這個揉合了美國機械電子天文各方面經典智慧的赤道儀,真的是要一些人完全沉下去苦幹好些年才能"煉"出來的。有個說法,若中國有100個像瑞士工匠那樣,冬天時躲在雪山上的家沒事可幹,每天就是靜心造手表,已經會對世界表壇產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viewtopic.php?f=13&t=313

Subaru 寫:問舅父, 用望遠鏡看恆星可以看到甚麼, 答案就是看不到甚麼, 只有一點, 因為距離我們太遠. 我用望遠鏡看, 果然係. 用望遠鏡最好看在還是月球.


我一直認為,讓每位青少年用望遠鏡低倍看一眼月亮,已很大機會影響其中一小部份人的生命,讓他們成為終身愛好者、日後的科學家、科學館專才,或至少促進其求學心態。那些在望遠鏡下我們認為很精采的深空天體,但對大多數人來說是無顏色的暗淡光斑,有機會是掃興或反高潮,這個也是我多年來推動天文教育的基本信念。

有一次hkastroforum討論到我為香港一所小學建造的天文台:

http://www.hkastroforum.net/viewtopic.p ... sc&start=0

http://www.astro.hk/services_1.html

其中陳玉麟認為C11會讓該校的天文教育故事改寫,我並不認同,也不相信一台2800mm焦距的C11會在長期大氣透明度低的洪水橋,能對小學生提供比152口徑中焦折射鏡配合大視場目鏡更有震撼力的效果或把"故事改寫"。正如朱明中教授說,對小學生推行天文教育最重要是啟發好奇怪心,而非教深奧的科學知識:

viewtopic.php?f=12&t=356#p7584

畢竟我撫心自問,為那學校提議的是一個負責任的方案,一個手動圓頂天文台連赤道儀及德國APM 152 f8普消折射鏡,總費才數萬元,至今踏入第七年仍運作正常,也讓數以千計的人看過星空了。該校到今天還跟我合作推動天文教育工作,上週才完了兩天活動,月底又搞觀星夜,但學生若沒有學校資助,連$20半天的課外活動也付不起。在先天不足下,我認為能有一個不需多少維修保養,能性能穏定運作多年的天文台,讓全校學生在學時有機會看過月亮或木星土星,讓這群本來沒"資格"接觸星空的學生知道什麼是天文,已屬功德無量。那些弱勢學校教師流失率很高,若在那情況下要求每三兩年便更替的新人上手操作一套非常規課程必要的教具,是很不智的。

Subaru 寫:在屋內, 也有大量科技世界雜誌, 那時最熱門的話題是UFO, 我最喜愛看天文及UFO的部份, 感覺到外太空的神秘. 每次到外婆家, 都會把那些雜誌熟讀百片. 最令我印象深刻的照片, 就是M13, 雜誌說NASA利用射電望遠鏡把訊號向武仙座M13球狀星團發出, 期望在那裡的外星人收到我們的訊號再回覆. 武仙座M13球狀星團有成千上萬的恆星, 非常壯觀! 所以自從玩天文攝影以來, 都想影M13, 望遠鏡的口徑, 目視要分解到M13才有意思.


好像香港觀天會就是由科技世界的一群讀者走在一起成立的?

好幾年前我們租遊艇運了一批器材到外伶仃島,也很久沒有看到那樣的M13了,用150反射看是有立體感的,不是完全分解,但部份分解及有些前景的星,所以看來很立體,但在大光害環境就不成了。但論分解力,還是九十年代初期,用中大天文台的300 f8.5牛反(即現白鷺湖天文台)看M4,是分解至正中央的。

Subaru 寫:中學時, 由哈雷彗星的熱潮帶動, 開始接觸到公開天文會社坐井會.


因為Pau sir是坐井會始創人之一,也當過會長,也是他們之中器材最頂級又在觀測上很有成績的,所以我當時想法是"不用"加入坐井會,而香港業餘天文學會是要介紹人才可加入,會費好像又要百多元(但送一份柯式印刷的Star Altas 2000,好像是沒有獲美國授權的),所以便加入了觀天會,因為那裡的節目好像有點不一樣。

Subaru 寫:那時, 和幾位中學同學, 到南丫島觀星. 利用學第的Konica單鏡反光機、50mm f/1.4標準鏡開盡光圈、Kodak 1000度彩色負片, 固定攝影曝光20秒拍下第一張天文照片 --- 獵户座. 拍到紅色的M42, 已經非常高興!


南丫島那一幕夠經典了....

那時在鴨脷洲坐街渡到避風塘的另一端香港仔碼頭,便可再轉街渡到南丫島模達灣,下船後行山路通過一條小村莊,廿多分鐘便可到南面的一個小山丘,那裡有一個直升機場,可以看到很不錯的銀河,天鵝座分裂的部份也看得清楚。那年中二吧,因同學不能同行,娘親又不許我帶三歲的妹妹同行壯胆,唯有自己去,乘著尾班船到了南丫島,到達那個直升機場後已日落一段時間,天色漸暗時放下背囊,才發現5米外是一個新墳 :shock: 翻出來的一堆黃土還是濕潤的,未燒完的溪錢及香蠋還在,最恐怖是那幅黑白大頭相就正對著我,那晚我沒法看天維持十秒以上,就不期然要望望那幅星光下照得特別恐怖的照片,開了收音壯胆,要不收了台,要不講鬼故,山下遠處間中有人提著燈搖搖曳曳的路過,自我安慰的兩三百米外還有些人氣,但那種氣氛及燈光又有點懸疑,總之我渡過了三十年觀星生涯以來最長的一晚,比98年在興隆零下廿度衣物不足通宵露天看流星雨更難捱 :lol:
最後由 社長 於 2012-02-11, 15:53 編輯,總共編輯了 1 次。
兩個天文台 - 白鷺湖天文台、西藏自動化天文觀測站
主鏡 - Officina Stellare 500 口徑f3.8 RiFast攝星儀、APM/TMB 254 f9 APO、SkyWatcher Dob 18、305 f8.5 牛頓鏡、Paramount ME 赤道儀
配件 - 2 full sets of Supermonocentrics、Baader Mark V Binoviewer、Ethos、Canon 5D Mark II Mod、FLI Proline 16803冷凍相機、Mercedes SUV
星河科研社 http://www.astro.hk 電郵 saviofong@astro.hk
頭像
社長
Site Admin
 
文章: 12686
註冊時間: 2010-02-01, 14:17
來自: 香港

Re: 八十年代的香港星空

文章funoooo » 2012-02-11, 15:53

我沒有本事搭訕當年事, 不過都想發表一下當年點滴!

我當年 Form 2~3 時正式接觸天文, 參加校內天文學會.

當年入會第一件事買支雙筒, 不過很快就我老爸收起每晚自用...... 唉~~~

我是在平民波記讀書, 在天文儀器都是大家所講的一般普消鏡, 赤道儀. 但一台鏡就二三十人共用. 一晚可能用到支鏡不超過10分鐘.

一年有一兩次 outing 而已, 所以大部分學會會聚都在班房內渡過. 一般談最近有什麼天文大事發生, 不過只談而沒有行動. 有時大家一起去買書買星圖, 當年最 hit 應該是 full moon 兩面月面大 Poster. 而當年有一份華僑日報每星期有一日有一版面是報導天文新聞, 我們當時必買去了解最新資訊.

我記得那時學年開始時學會聚會必定爆滿, 但到學期尾就只有十隻手指人數而已. 通常大家都是三分鐘熱度, 過一段時間人影都不見.

那時我們會去荃灣川龍, 長州 等地方; 有時在學校天台. 當年出外觀星是非常之難事, 要過很多關才能出到. 而且大家都是小伙子, 沒有錢, 要儲一段時間有錢搭車才會出動.

不過當年最開心是有一班要好天文好友. 可惜"時移世易"現在大家景況如何完全不知道, 至少現在在天文圈子內仍未碰上當年好友. 有可能大家已完全放棄當年夢想吧!
funoooo
 
文章: 926
註冊時間: 2010-02-04, 11:13
來自: 香港

Re: 八十年代的香港星空

文章Subaru » 2012-02-11, 22:18

社長 寫:南丫島那一幕夠經典了....

那時在鴨脷洲坐街渡到避風塘的另一端香港仔碼頭,便可再轉街渡到南丫島模達灣,下船後行山路通過一條小村莊,廿多分鐘便可到南面的一個小山丘,那裡有一個直升機場,可以看到很不錯的銀河,天鵝座分裂的部份也看得清楚。那年中二吧,因同學不能同行,娘親又不許我帶三歲的妹妹同行壯胆,唯有自己去,乘著尾班船到了南丫島,到達那個直升機場後已日落一段時間,天色漸暗時放下背囊,才發現5米外是一個新墳 :shock: 翻出來的一堆黃土還是濕潤的,未燒完的溪錢及香蠋還在,最恐怖是那幅黑白大頭相就正對著我,那晚我沒法看天維持十秒以上,就不期然要望望那幅星光下照得特別恐怖的照片,開了收音壯胆,要不收了台,要不講鬼故,山下遠處間中有人提著燈搖搖曳曳的路過,自我安慰的兩三百米外還有些人氣,但那種氣氛及燈光又有點懸疑,總之我渡過了三十年觀星生涯以來最長的一晚,比98年在興隆零下廿度衣物不足通宵露天看流星雨更難捱 :lol:

我覺得夜間在郊區觀星或拍攝, 最有威脅性的反而是人. 如果方圓十里沒有人, 我反而覺得最安全.

其中一次最令我害怕的, 是中學時自己一個人, 拿Astro 60mm折射及LN mount, 搭巴士再步行到大頭洲影星. 我在山邊架好了mount及望遠鏡, 用手動追蹤影星座. 那個時候, 手動追蹤的方法是眼不離目鏡、手不離微動杆, 在十多分鐘內不能動彈, 拍完一張後才可休息一會. 當我正在拍的時候, 聽見一些聲音, 心裡已經感到有點害怕, 跟著見到前面的草叢內有一對發光的眼睛, 當時我不知道是什麼物體, 嚇到..... 我記得我拍完那張照片之後, 感覺不是太安全, 於是收拾回家. 我相信那雙眼睛是一隻動物來.

有了這次經歷, 選擇拍攝地點都是找一個空曠地方為妙.
最後由 Subaru 於 2012-02-11, 22:24 編輯,總共編輯了 1 次。
Subaru
 
文章: 270
註冊時間: 2011-09-03, 21:06

Re: 八十年代的香港星空

文章社長 » 2012-02-11, 22:22

funoooo 寫:我沒有本事搭訕當年事, 不過都想發表一下當年點滴!


網上交流而已,分享當年的大家的歷程而已,沒有什麼本事不本事

funoooo 寫:我當年 Form 2~3 時正式接觸天文, 參加校內天文學會.


原來funoooo也玩了這麼多年 :shock:

funoooo 寫:我是在平民波記讀書, 在天文儀器都是大家所講的一般普消鏡, 赤道儀. 但一台鏡就二三十人共用. 一晚可能用到支鏡不超過10分鐘.


鄧鏡波? 我在中一至中五也是在慈幼會的香港仔工業學校唸,陳日君也當過我們院長。

我個人不相信一個天文學會二三十人會全部主動積極,讓每個人有機會花數分鐘看看望遠鏡,引發好奇心已足夠,當年Pau sir也是這樣,之後要求知便自己到圖書館看每月一次的Sky & Telescope,當然對初中生來說那些英文比較深,有些專有名詞,簡單至"diffraction limited"都很難知道是什麼意思,那時沒有互聯網,英文字典也不可能解釋這些專有名詞,很痛苦的。所以到中五會考完畢第一次出來工作(暑期工),拿了兩千元工資扣去上班的正常開支,剩下就是一千或數百元,就從那時開始訂Sky & Telescope,一直到今天超過廿年,我很讚賞這出版社,廿年來寄過來的Sky & Telescope一期不缺,好像最差一次才是延誤了一個月收到。

後來也嘗試學日本去看日本的天文Guide雜誌,也有日本的月刊天文及Sky Watcher雜誌,有一段時間我三本都買的,最後後兩者都停刊了,而我個人的學習語文能力很差,所以這條路是行不通的。

funoooo 寫:而當年有一份華僑日報每星期有一日有一版面是報導天文新聞, 我們當時必買去了解最新資訊.


應是每月第一個星期五,黃衍藩是主編,他做了不少工作,我一直看到入讀中大,後來九十年代初停刊了。

另外八十年代也有一個香港電台節目是由香港業餘天文學會幹事主持的,我忘了叫什麼名字,也不斷追聽。

funoooo 寫:我記得那時學年開始時學會聚會必定爆滿, 但到學期尾就只有十隻手指人數而已. 通常大家都是三分鐘熱度, 過一段時間人影都不見.


我相信這是一種定律。對某些人來說我很堅持自己的理想,把興趣化成事業,甚至玩了三十年也繼續高燒,現在玩得隨時比初入門時更厲害,但也有人會想,那可能是錯的,因為生命中也有更多不同的價值去實踐。

Pau sir說他帶了這麼多年學生,只有我和另一位高一年級的學長是那麼鍾情於天文,但唯獨我是長期高燒,他說最近碰見那位學長,在做速遞員所以沒太多工餘時間去玩天文了,現實有些限制。

funoooo 寫:那時我們會去荃灣川龍, 長州 等地方; 有時在學校天台. 當年出外觀星是非常之難事, 要過很多關才能出到. 而且大家都是小伙子, 沒有錢, 要儲一段時間有錢搭車才會出動.


長洲最好的觀星點就是墳場,那時Pau sir帶我們去過一次後我們便自己去,以八十年代來說或許不是大問題,相信以今天的標準,很難想像David或Willis帶學生到長洲墳場觀星,回來能否保住教席 :lol:

另外當時鐵路的學生票也是一種德政,我家住南區要到鴨記買鏡片,或到屯門工業區鍍鏡,或到大角咀鑄鋁,或到將軍澳坑口海邊拆船厰買圓型玻璃造鏡,交通費是貴,但至少還儲些錢還勉強應付得來。

funoooo 寫:不過當年最開心是有一班要好天文好友. 可惜"時移世易"現在大家景況如何完全不知道, 至少現在在天文圈子內仍未碰上當年好友. 有可能大家已完全放棄當年夢想吧!


朋友是認識回來的,我能在西藏建台,也不是靠"老"朋友幫助,我到歐美內地台灣,都有些天文好友,Willis年多前和我到台灣就很深體會了。放眼目前,最重要是你有沒有同聲同氣的天文好友。
兩個天文台 - 白鷺湖天文台、西藏自動化天文觀測站
主鏡 - Officina Stellare 500 口徑f3.8 RiFast攝星儀、APM/TMB 254 f9 APO、SkyWatcher Dob 18、305 f8.5 牛頓鏡、Paramount ME 赤道儀
配件 - 2 full sets of Supermonocentrics、Baader Mark V Binoviewer、Ethos、Canon 5D Mark II Mod、FLI Proline 16803冷凍相機、Mercedes SUV
星河科研社 http://www.astro.hk 電郵 saviofong@astro.hk
頭像
社長
Site Admin
 
文章: 12686
註冊時間: 2010-02-01, 14:17
來自: 香港

Re: 八十年代的香港星空

文章社長 » 2012-02-11, 22:34

Subaru 寫:我覺得夜間在郊區觀星或拍攝, 最有威脅性的反而是人. 如果方圓十里沒有人, 我反而覺得最安全.


這個在全世界也適用,所以我現時在西藏,晚上反而感到很安心的。當然保安設施上我也做了點基本動作,而那裡發生什麼事,也在北京的監控範圍內。

Subaru 寫:有了這次經歷, 選擇拍攝地點都是找一個空曠地方為妙.


草叢、密封空間永遠是最危險的。

還記得數年前有一次試試在PTC稍停看看,一下車就感到北面燒烤區有東西跑過來,又好像看到眼睛,便急忙跑回車上鎖門,或許那是野豬。實際上在2009及2010年我多次在北潭涌海邊拍木星,至凌晨三四時才離開,回程路上大多遇到像牛一樣大的野豬,要麼就是交通意外。
兩個天文台 - 白鷺湖天文台、西藏自動化天文觀測站
主鏡 - Officina Stellare 500 口徑f3.8 RiFast攝星儀、APM/TMB 254 f9 APO、SkyWatcher Dob 18、305 f8.5 牛頓鏡、Paramount ME 赤道儀
配件 - 2 full sets of Supermonocentrics、Baader Mark V Binoviewer、Ethos、Canon 5D Mark II Mod、FLI Proline 16803冷凍相機、Mercedes SUV
星河科研社 http://www.astro.hk 電郵 saviofong@astro.hk
頭像
社長
Site Admin
 
文章: 12686
註冊時間: 2010-02-01, 14:17
來自: 香港

Re: 八十年代的香港星空

文章社長 » 2012-02-11, 23:17

Subaru 寫:其中一次最令我害怕的, 是中學時自己一個人, 拿Astro 60mm折射及LN mount, 搭巴士再步行到大頭洲影星. 我在山邊架好了mount及望遠鏡, 用手動追蹤影星座. 那個時候, 手動追蹤的方法是眼不離目鏡、手不離微動杆, 在十多分鐘內不能動彈, 拍完一張後才可休息一會.


那枝Astro 60是否700mm焦距的? 藍色或白色筒? 夠經典了。

我是到中四時才得家裡支持,用$1200買到一套二手的Astro 76 f12普消折射及LN mount,但一直苦無摩打,直到進了中大開始兼職賺取收入,才有機會從日本Carton訂一套摩打回來,其實設計和外觀和現時的Skywatcher並無分別,價格也相若。

我當年的高一年級學長依據Pau sir給予的資料,買了兩個軸承,加些木板及縲絲,造了一個"木板赤道儀",不少曝光半小時的照片就是這樣人肉導星出來的。

我們當年造夜照明導星目鏡要很大付出,試想要儲多久的錢才可跟關老闆買一個Or 9目鏡(因為HM焦平面在兩鏡內不好搞),然後狠心對準焦平面位置,從側面鑽個3/16"孔及攻1/4"縲紋,用一個"香蕉插"的導管擰進去,然後用紅色LED及可變電阻製作光源。其中最不好找是十字線材料,嬰兒頭髮、蜘蛛網絲都試過,但彈性太大不好拉又不持久,最後得Pau sir在最關鍵點支持,拿了一些玻璃纖維絲給我們,效果十分之好,我還保留到今天。

那個年代我們不介意用最簡單的器材去苦幹,現在回想起來,對我們來說,有和無是很大的分別,有和有很好其實分別不是那麼大。
兩個天文台 - 白鷺湖天文台、西藏自動化天文觀測站
主鏡 - Officina Stellare 500 口徑f3.8 RiFast攝星儀、APM/TMB 254 f9 APO、SkyWatcher Dob 18、305 f8.5 牛頓鏡、Paramount ME 赤道儀
配件 - 2 full sets of Supermonocentrics、Baader Mark V Binoviewer、Ethos、Canon 5D Mark II Mod、FLI Proline 16803冷凍相機、Mercedes SUV
星河科研社 http://www.astro.hk 電郵 saviofong@astro.hk
頭像
社長
Site Admin
 
文章: 12686
註冊時間: 2010-02-01, 14:17
來自: 香港

Re: 八十年代的香港星空

文章David » 2012-02-12, 10:10

社長 寫:那些弱勢學校教師流失率很高,若在那情況下要求每三兩年便更替的新人上手操作一套非常規課程必要的教具,是很不智的。


This is a very important point. I find that a lot of teachers and technicians don't know much about 'collimation' with regards to SCT maintenance, and it very seldom gets mentioned in any training course (at least all those that I had been to).

Why can't they learn? Unfortunately, I can never place too much hope on the learning ability of teachers unless they are deeply in love with what they need to learn or they feel that they MUST learn it. I speak from my own experience....

I heard from you that there is a school, supported by your company, that insisted on getting a C11 despite your reservation. Its use turned out to be extremely limited. It is not hard to understand why as it is next to a huge refractor!
APM 80/480, SW 120mm Equinox, C8, Obsession 18"UC with Argo Navis & StellarCat
Lunt LS60T/CaK, LS152T with DSII
DMK31AF03, DMK21AF04, DBK21AF04
Mark V Binoviewer, Ethos (3.7mm, 6mm, 13mm), 19mm Panoptic, 5mm TMB mono
http://www.imsc.edu.hk/pages/astronomy
頭像
David
全域版主
 
文章: 1270
註冊時間: 2010-02-01, 19:33

Re: 八十年代的香港星空

文章社長 » 2012-02-12, 10:55

David 寫:This is a very important point. I find that a lot of teachers and technicians don't know much about 'collimation' with regards to SCT maintenance, and it very seldom gets mentioned in any training course (at least all those that I had been to).

Why can't they learn? Unfortunately, I can never place too much hope on the learning ability of teachers unless they are deeply in love with what they need to learn or they feel that they MUST learn it. I speak from my own experience....


David抱歉我也沒有接受過SCT維護保養的培訓,而香港也好像沒有賣SCT的人會提供這樣的服務,我倒為香港天文台調過一台他們新回來但一直用不到的8" SCT GPS鏡。

若僅從商業角度考度,厚黑學的補鑊法是很好的,即為一所學校建天設施,把操作門檻及後續問題搞得越煩越好,但那是不道德亦不是最正面創造價值的營商手法。有一點我是從STARLAB立體星象館的營運方式學回來,因為STARLAB是由前MIT、現哈佛天文系講師開發出來,他的太太任公司老闆,三十年來都堅持一項信念:教育工作者開發,讓教育工作者使用。

那STARLAB除了一年售後保養外,之後不用交保養費,但用三五七年之後有什麼事,用一個合理的標準價格去維護保養便可以,他們甚至為七十年代開發出來的第一套STARLAB備料,若仍有使用者要維護保養找配件,他們仍可做到。我認為和教育界合作,這取向是一種美德,亦因此STARLAB經過三十年來已成為全球最暢銷品牌的流動用星象館,全球每年有55個國家,1200萬人次進入STARLAB體驗星空,很多用戶比我用了9年STARLAB更長的時間,都安心繼續使用。當然創辦人四年前因家庭變故公司賣盤了,風格也有些分別。

而我為不少學校建造天文設施時都有一個理念:任何接手的教師,有需要時找我們作個簡單的培訓,都能推行原有的教育工作,即技術門檻要低,性能要穏定,教育工作可複製性高,對學校來說,要推行天文教育本身已要一份勇氣(David及Willis會同意這點),但若要附上一些不應有的煩惱,我相信只會倒香港天文教育發展的米。

David 寫:I heard from you that there is a school, supported by your company, that insisted on getting a C11 despite your reservation. Its use turned out to be extremely limited. It is not hard to understand why as it is next to a huge refractor!


不,跟大APO無關,最後他們把一台APM 100/800 APO換上去,因為發現好使好用,而眾多參加者也發現折射鏡的成像''漂亮些",亦即人家寧可用100APO也不想再用C11,那152折射更不用說了。

題外話一下,APM 152 f8普消用起來還是有點威力,那新出來的APM 152 f8 雙片APO應會很強悍,我希望稍後測試一下。
兩個天文台 - 白鷺湖天文台、西藏自動化天文觀測站
主鏡 - Officina Stellare 500 口徑f3.8 RiFast攝星儀、APM/TMB 254 f9 APO、SkyWatcher Dob 18、305 f8.5 牛頓鏡、Paramount ME 赤道儀
配件 - 2 full sets of Supermonocentrics、Baader Mark V Binoviewer、Ethos、Canon 5D Mark II Mod、FLI Proline 16803冷凍相機、Mercedes SUV
星河科研社 http://www.astro.hk 電郵 saviofong@astro.hk
頭像
社長
Site Admin
 
文章: 12686
註冊時間: 2010-02-01, 14:17
來自: 香港

Re: 八十年代的香港星空

文章funoooo » 2012-02-12, 16:05

社長 寫: 原來funoooo也玩了這麼多年 :shock:


其實我都不是"突然天文"那種, 是很久很久以前就愛慕天文. 因我是課室天文, 紙上談兵. 所以我沒有任何技術可言. 只是近年來有點資金和機會才能幸運重投入天文兒時樂趣.

社長 寫: 我相信這是一種定律。對某些人來說我很堅持自己的理想,把興趣化成事業,甚至玩了三十年也繼續高燒,現在玩得隨時比初入門時更厲害,但也有人會想,那可能是錯的,因為生命中也有更多不同的價值去實踐。

Pau sir說他帶了這麼多年學生,只有我和另一位高一年級的學長是那麼鍾情於天文,但唯獨我是長期高燒,他說最近碰見那位學長,在做速遞員所以沒太多工餘時間去玩天文了,現實有些限制。


真是很多天文好友因"三餐一宿"放棄了兒時夢想, 跟著磨滅. 這是我覺得最可惜的!
今日玩天文絕對可以負擔得起. 特別我國投入生產後, 真的給香港天文推向平民化, 但很多退出的多年的同好仍沒有回巢.
只能說心中的火已完全磨滅, 再不能起來! :(
funoooo
 
文章: 926
註冊時間: 2010-02-04, 11:13
來自: 香港

Re: 八十年代的香港星空

文章willis » 2012-02-12, 17:31

我是八十後,也是九十後。「八十後」考大學,「九十後」在社會工作,當社長、Subaru和funooo在八十年代開始玩天文時,我主要的興趣是科學,尤其是數學和物理。天文對我來說不是圓甚麼小時候的夢,而是新興趣,但我對大部分的興趣都認真處理的。在這背景下,我當然沒有舊相分享。不過也可分享一次小時候與星空的邂逅。第一次真正望星空是在一次中三時候,老師帶我去看鳳凰觀日。同學們需要早上三時起床,然後由昂坪步行上鳳凰山頂。但當三時起來集合時,發現頭頂上的銀河,它的亮麗,使我十分驚訝!原來銀河是這樣!但當時的志願是當物理學家,要研究弦理論、高能物理、廣義相對論…雖然星空美麗,但興趣不大。到了大約三年前開始要處理新高中物理科的選修時,才開始留意天文。由於大學時天文不是我的興趣,所以就算唸完研究院,也沒有修讀過天文的課程。但有了物理學的基礎訓練,去了解天文,是不會太難的。自已去學,自已去分析,自已去解難,是一種樂趣。
Tak FS60C, APM-LOMO 80/480, APM-TMB 105/650, SW Black Diamond 120ED, Borg 125SD, SW 12" Dobs , Lunt LS35T, Lunt LS80T
TMB Super Mono 4mm, Pentax XO 2.5mm, Baader Planetarium 8-24mm, Nagler (2-4mm, 3-6mm, 13mm), Ethos (3.7mm, 6mm, 10mm), Explore Scientific 100º (14mm, 20mm)
DBK 21, DMK 21, DMK 41, DMK 51, ASI 178MC
Nikon D810A, Canon 5D II, Fujifilm X-T10
頭像
willis
全域版主
 
文章: 1526
註冊時間: 2010-02-01, 17:50
來自: HK

Re: 八十年代的香港星空

文章Subaru » 2012-02-12, 18:19

社長 寫:那枝Astro 60是否700mm焦距的? 藍色或白色筒? 夠經典了。

我是到中四時才得家裡支持,用$1200買到一套二手的Astro 76 f12普消折射及LN mount,但一直苦無摩打,直到進了中大開始兼職賺取收入,才有機會從日本Carton訂一套摩打回來,其實設計和外觀和現時的Skywatcher並無分別,價格也相若。

我當年的高一年級學長依據Pau sir給予的資料,買了兩個軸承,加些木板及縲絲,造了一個"木板赤道儀",不少曝光半小時的照片就是這樣人肉導星出來的。

對! 就是60mm口徑700mm焦距藍筒Royal, 那時常在家中用它來看天狼星及土星. 支鏡依然健在.
P1010058.jpg
Astro Royal 60mm口徑700mm焦距藍筒折射鏡
P1010058.jpg (78.38 KiB) 被瀏覽 27131 次

但我好相信, Astro 76mm/910mm的像質比這支2.4好好多, 價錢也高得多, 當時是學生的我負擔不起那3"折射.

那個時候, 我自製牛頓, 沒有赤道儀有好多東西都做不到. 會考之後, 得到父母支持, 用$3,700跟關老板買了台LN及這支2.4.

社長真幸福, 可以買到二手3"折射.

我見現在Skywatcher有些鏡是用藍筒, 很有特色.

那時我知道Pau sir是會內的高手, 是月面拍攝的表表者, 也是第一位拍到哈雷彗星的港人. 可是一直未有機會見過他本人.

當時關老板在儀器製作及天文攝影上富有經驗, 也是一位非常健談的資深會員, 有很多製鏡及天文攝影的技術也是他教我, 雖然他那時是大軍火商, 但我覺得跟他的關係是徒師而不是客戶供應商關係.

社長 寫:我們當年造夜照明導星目鏡要很大付出,試想要儲多久的錢才可跟關老闆買一個Or 9目鏡(因為HM焦平面在兩鏡內不好搞),然後狠心對準焦平面位置,從側面鑽個3/16"孔及攻1/4"縲紋,用一個"香蕉插"的導管擰進去,然後用紅色LED及可變電阻製作光源。其中最不好找是十字線材料,嬰兒頭髮、蜘蛛網絲都試過,但彈性太大不好拉又不持久,最後得Pau sir在最關鍵點支持,拿了一些玻璃纖維絲給我們,效果十分之好,我還保留到今天。

那個年代我們不介意用最簡單的器材去苦幹,現在回想起來,對我們來說,有和無是很大的分別,有和有很好其實分別不是那麼大。

我造的guiding eyepiece就簡單得多, 只係用UHU膠在field stop上拉線, 所以一定要out-focus粒星來guide.

我覺得那個年代的特色是從無到有, 那時物資沒有現時這樣豐當, 很多東西都是要自己攪才成.
Subaru
 
文章: 270
註冊時間: 2011-09-03, 21:06

Re: 八十年代的香港星空

文章社長 » 2012-02-12, 18:41

funoooo 寫:只是近年來有點資金和機會才能幸運重投入天文兒時樂趣.


我明白funooo說到資金和機會,因為現在我們的要求不同了,不過我也不會否定當年在物資並不豐富,但仍有一些可為的經歷:

viewtopic.php?f=20&t=657

十年前有機會約李樂詩博士在中環記者會吃早飯,跟她聊了一小時也談到自己的成長及玩天文經歷,她恭喜我說千金難買少年窮。可以想像若我是含著金鎖匙出生,手上有大量資源可以調動,或許今天的西藏天文台可以一步到位,但也有機會連想建也不獲批。但因為我有了從零或沒少少資源開始組織建立設施的經驗,今天組建西藏天文台時便各方面得心應手,也知道某些挑戰及過程是必然的。

還是那句"行貨",沒有過去的經歷,就沒有今天。

funoooo 寫:今日玩天文絕對可以負擔得起. 特別我國投入生產後, 真的給香港天文推向平民化


這倒是真的,當年我的母親看我讀書成績優異,是全級三甲的,又這麼鍾情玩天文,想去買一台望遠鏡給我,但標價都是數千元的,等於藍領工人的一個月工資了,根本無可能負担。我後來到中四時得家裡資助才買到的第一台正規天文望遠鏡是用了好像有8年的二手Astro 76 f12普消及LN赤道儀,都要1200元,而我後來中五的暑假在中環做的人生第一份工作 - 旅行社信差,月薪才2000元,現在一台國產望遠鏡連赤道儀,也就是千多元而已。

我認為這些經歷是很寶貴的,現在每次有家長帶小孩上來買望遠鏡,我都知道什麼對他們是最合用的,至少我不會首先推薦GOTO、GPS。
兩個天文台 - 白鷺湖天文台、西藏自動化天文觀測站
主鏡 - Officina Stellare 500 口徑f3.8 RiFast攝星儀、APM/TMB 254 f9 APO、SkyWatcher Dob 18、305 f8.5 牛頓鏡、Paramount ME 赤道儀
配件 - 2 full sets of Supermonocentrics、Baader Mark V Binoviewer、Ethos、Canon 5D Mark II Mod、FLI Proline 16803冷凍相機、Mercedes SUV
星河科研社 http://www.astro.hk 電郵 saviofong@astro.hk
頭像
社長
Site Admin
 
文章: 12686
註冊時間: 2010-02-01, 14:17
來自: 香港

Re: 八十年代的香港星空

文章社長 » 2012-02-12, 18:52

willis 寫:天文對我來說不是圓甚麼小時候的夢,而是新興趣,但我對大部分的興趣都認真處理的。


很明顯你已晉身成為平場鏡測試專業戶了  :lol:

有時我也會問自己,從小學到現在已玩了天文三十年,人生也有機會走到一半,會否多開發一門興趣?但天文到目前還是那麼好玩,仍有很多東西要學要實現,近期的西藏天文台便是。

我這個夏天要到美國出席星象館國際會議及北京/西藏舉行的IAU外,也要找時間過德國一趟,當兩台APM 304APO回來(yes, 這數天APM同學會多了三位新同學,包括全國第三台APM 304APO),兩鏡如何單獨運作,如何間中組裝起來為雙筒,有些東西我要親身瞭解一下才成。我跟那面一位朋友聯絡過,他是一間電子公司的老闆,全球每一輛寶馬平治奧迪都有兩三片他的電路板,自家在阿爾卑斯山北麓全歐洲最佳觀測點有自己的天文台,內有1米口徑反射鏡及兩台APM 254APO組裝成的雙筒。他是從兩台Carl Zeiss APQ130到兩台APM 203 f7 APO到現在的254APO雙筒,我想去學習一下。

另外也要找機會測試新的APM-LZOS-Riccardi 152 f8 doublet APO vs APM 130/780 triplet APO的性能。
兩個天文台 - 白鷺湖天文台、西藏自動化天文觀測站
主鏡 - Officina Stellare 500 口徑f3.8 RiFast攝星儀、APM/TMB 254 f9 APO、SkyWatcher Dob 18、305 f8.5 牛頓鏡、Paramount ME 赤道儀
配件 - 2 full sets of Supermonocentrics、Baader Mark V Binoviewer、Ethos、Canon 5D Mark II Mod、FLI Proline 16803冷凍相機、Mercedes SUV
星河科研社 http://www.astro.hk 電郵 saviofong@astro.hk
頭像
社長
Site Admin
 
文章: 12686
註冊時間: 2010-02-01, 14:17
來自: 香港

Re: 八十年代的香港星空

文章Subaru » 2012-02-12, 19:12

willis 寫:第一次真正望星空是在一次中三時候,老師帶我去看鳳凰觀日。同學們需要早上三時起床,然後由昂坪步行上鳳凰山頂。但當三時起來集合時,發現頭頂上的銀河,它的亮麗,使我十分驚訝!原來銀河是這樣!


而中學時那次, 我和同學在觀測站看完星, 大約三點左右, 由長沙直行上鳳凰山頂看日出. 上到山頂之後, 見到山下被一片haze籠罩著, 山上的透明度卻極佳, 了解到海拔對天文觀測的重要性.


willis 寫:但當時的志願是當物理學家,要研究弦理論、高能物理、廣義相對論…雖然星空美麗,但興趣不大。到了大約三年前開始要處理新高中物理科的選修時,才開始留意天文。由於大學時天文不是我的興趣,所以就算唸完研究院,也沒有修讀過天文的課程。但有了物理學的基礎訓練,去了解天文,是不會太難的。自已去學,自已去分析,自已去解難,是一種樂趣。

而我同時喜歡物理及天文, 所以入了大學物理系讀.

當然, 現在請不要問我那些艱深的理論同公式, 因為已經全部交還給professors. :oops:
Subaru
 
文章: 270
註冊時間: 2011-09-03, 21:06

Re: 八十年代的香港星空

文章社長 » 2012-02-12, 19:20

Subaru 寫:當然, 現在請不要問我那些艱深的理論同公式, 因為已經全部交還給professors. :oops:


你比我好,我的英文已退回小二程度,因為小三時學的Gramma到現在全錯了。

數學(Mathematics)一早忘掉了,連什麼是Radian也不記得,小學或初中某些算術(Arithmetics)倒在街市買菜時用得著。我到現在不時在內地偏遠地區,唬唬朋友說香港人均收入是20000元,而不用中位數11000元,兩個數字的定義也是小四時學的。
兩個天文台 - 白鷺湖天文台、西藏自動化天文觀測站
主鏡 - Officina Stellare 500 口徑f3.8 RiFast攝星儀、APM/TMB 254 f9 APO、SkyWatcher Dob 18、305 f8.5 牛頓鏡、Paramount ME 赤道儀
配件 - 2 full sets of Supermonocentrics、Baader Mark V Binoviewer、Ethos、Canon 5D Mark II Mod、FLI Proline 16803冷凍相機、Mercedes SUV
星河科研社 http://www.astro.hk 電郵 saviofong@astro.hk
頭像
社長
Site Admin
 
文章: 12686
註冊時間: 2010-02-01, 14:17
來自: 香港

Re: 八十年代的香港星空

文章Subaru » 2012-02-12, 19:58

社長 寫:你比我好,我的英文已退回小二程度,因為小三時學的Gramma到現在全錯了。

數學(Mathematics)一早忘掉了,連什麼是Radian也不記得,小學或初中某些算術(Arithmetics)倒在街市買菜時用得著。我到現在不時在內地偏遠地區,唬唬朋友說香港人均收入是20000元,而不用中位數11000元,兩個數字的定義也是小四時學的。


社長又講笑, 間說社長攻讀的, 是大學其中一個最難入的學系.
Subaru
 
文章: 270
註冊時間: 2011-09-03, 21:06

Re: 八十年代的香港星空

文章社長 » 2012-02-12, 22:23

Subaru 寫:社長又講笑, 間說社長攻讀的, 是大學其中一個最難入的學系.


我會考時大部份拿A,中英文聖經除外。到了英皇唸預科時,我們的說法是"衰了那科?",例如我後來的女友沒有"衰"一科,但她只考了八科所以不是狀元。而我這些以暫取生入中大的,是被同學看不起的一群,在當時殖民地制度下,直至八十年代末中大仍被視為次一等的大學,科大當未正式運作,理工又只是理工,城市理工還在商場上課。所以當時英皇生的做法是,全部報考暫取生,到中大收錄後大部份放棄(能被英皇收錄的外校生,會考最少四五A以上),再考A level展示自己實力。那時香港每年十萬會考生,只有4%能入讀本地大學,所以說是踏著人家的屍體爬上去並不為過,但後來我的同學都承認,被A level摧殘得很厲害,也認為很無謂。所以我認為現在的334學制合人道一些。

以當時的港大來說,最難入的是電腦工程,那些20位學生總A level分數61分是一代神話,即要3科拿A1才可入讀,4分能入已很幸運,而我的一位庇理羅士過來的同學,拿足5科A郤被我另一位同學看不起,因為那位同學拿5科A1 :?  一個女孩子在各方面都追求卓越,會考全科8A、A level全科5 A1、游泳拿了300多個金牌,50米蠂泳只花廿多秒,鋼琴一早拿了演奏級,唯一是外表跟沈殿霞無異。

以中大暫取生計,工程的確是收生要求最高的,比英皇皇仁收外校預科生高一點,但我畢業後,尤其是到今天看到香港的社會狀況,才發現那一種潛移默化的制度,我沒有興趣抗爭、圍堵,因為發現若依制度做好自己本份,做出成績來,然後建制裡造改變(或繼續努力)才是最快的成功捷徑,至少我當時眼前的是戈爾巴喬夫這個例子。所以當年的會考制度,就是告訴年青人,無論如何不滿精英制度,還是要沉著氣,尊重遊戲規則玩出成績,之後才可獲得更大的人生自由度,這種心態我個人看是較為成熟,也會讓整個社會更穏定,現在的社會則是倒過來。

我亦聽過一些例子,人到中年找高級管理層工作,可能已拿了雙碩士,但那些大公司還是要看看當年的會考成積。因為那個行了數十年的制度,每年有10萬人sample size,考核科目又遍及文理等不同科目,的確是一個很可靠及全面的方法,去審視應徵者年青時的生活態度,雖然會考成績並不反映一個人的知識及學術水平。

若你問我,我會說十多年前雙手把白鷺湖天文台接過來在元朗建立起來,到今天的西藏天文台,也跟當年的會考成績反映出來的性格是吻合的。
最後由 社長 於 2012-02-14, 12:44 編輯,總共編輯了 1 次。
兩個天文台 - 白鷺湖天文台、西藏自動化天文觀測站
主鏡 - Officina Stellare 500 口徑f3.8 RiFast攝星儀、APM/TMB 254 f9 APO、SkyWatcher Dob 18、305 f8.5 牛頓鏡、Paramount ME 赤道儀
配件 - 2 full sets of Supermonocentrics、Baader Mark V Binoviewer、Ethos、Canon 5D Mark II Mod、FLI Proline 16803冷凍相機、Mercedes SUV
星河科研社 http://www.astro.hk 電郵 saviofong@astro.hk
頭像
社長
Site Admin
 
文章: 12686
註冊時間: 2010-02-01, 14:17
來自: 香港

下一頁

回到 歷史歲月

誰在線上

正在瀏覽這個版面的使用者:沒有註冊會員 和 2 位訪客

cr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