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球和土星觀察 (4/2011)

上星期六、日和本星期四及五(9/4, 10/4, 14/4, 15/4)都用18”UC觀察土星和月球,其中有一夜 (10/4) 更有APM 8吋折作比較。視寧度以9/4和14/4較好,10/4和15/4均在有薄雲下觀察,視寧度較差。現分享數點個人意見。
有關月球觀察
1. 8吋折的優勢主要由於有赤道儀追蹤,所以容許用Binoviewer觀察,效果震撼,倍數不需太高,約200倍左右便可以很舒適地漫遊月球。
2. 用Ethos遠比用Mono精采,mono的窄視場令人覺得好似穿過紙筒觀察般。
3. Ethos視場雖廣,但都仍看到視場邊緣。(事實上,不記得是Ethos 6還是Ethos 3.7,在視場最邊緣的地方出現一條很幼的藍色邊。)
4. 18"UC配合Ethos 3.7比用Ethos 6有更強的震撼。例如,昨晚視寧度一般時我用540x(Ethos 3.7) 首次觀察Marius Dome Field,效果如同一些網上精彩的高倍特寫圖般 (http://www.lpod.org/index.php?paged=54),火山滿佈整個視場。換上333x(Ethos 6)雖受視寧度影響較輕,影像較銳利和穩定,但這目標的可觀性大減。同樣的感覺也出現在Gassendi,它的中央山峰和坑底複雜的月溪系統在540x時無比震撼,333x則效果一般。
有關土星觀察
1. 由於18"UC沒有追蹤,配合Ethos目鏡的大視場可令尋星更方便,土星也會在視場較長時間才飄出,觀察者可減少移動鏡的次數,減少震動。
2. 比起8吋折,18"UC的影像光度較充足,令我覺得可以看到更多細節。因此,我用18"UC會較喜歡推高倍 (>500x),用8吋折則可能用較低倍(300-400x)欣賞一個較結實和顏色飽和的影像。
3. 更高倍的影像,好似細節更多。例如就算用Ethos 3.7 (540x) 時影像較不穩定,個人仍寧可用這組合多過更銳利但倍數較小的mono 4 (400x)。(當然高倍的意思不是遠高於視寧度所能容許的倍數。)
4. 8吋折的顏色飽和度較18"UC好,有赤道儀追蹤也代表可用Binoviewer和沒有人手追蹤的麻煩,觀察較方便。有追蹤的情況下觀察視直徑遠比月球細小的行星,便可以用mono,不會用Ethos。
最後...
1. 我用8吋折推至400x左右以上觀察時,影像便開始受眼睛的浮游物影響,18"UC則當然用540x也沒有這問題。
2. 有了Ethos 3.7和6,我便很少再用Ethos 13觀察行星和月球了。
有關月球觀察
1. 8吋折的優勢主要由於有赤道儀追蹤,所以容許用Binoviewer觀察,效果震撼,倍數不需太高,約200倍左右便可以很舒適地漫遊月球。
2. 用Ethos遠比用Mono精采,mono的窄視場令人覺得好似穿過紙筒觀察般。
3. Ethos視場雖廣,但都仍看到視場邊緣。(事實上,不記得是Ethos 6還是Ethos 3.7,在視場最邊緣的地方出現一條很幼的藍色邊。)
4. 18"UC配合Ethos 3.7比用Ethos 6有更強的震撼。例如,昨晚視寧度一般時我用540x(Ethos 3.7) 首次觀察Marius Dome Field,效果如同一些網上精彩的高倍特寫圖般 (http://www.lpod.org/index.php?paged=54),火山滿佈整個視場。換上333x(Ethos 6)雖受視寧度影響較輕,影像較銳利和穩定,但這目標的可觀性大減。同樣的感覺也出現在Gassendi,它的中央山峰和坑底複雜的月溪系統在540x時無比震撼,333x則效果一般。
有關土星觀察
1. 由於18"UC沒有追蹤,配合Ethos目鏡的大視場可令尋星更方便,土星也會在視場較長時間才飄出,觀察者可減少移動鏡的次數,減少震動。
2. 比起8吋折,18"UC的影像光度較充足,令我覺得可以看到更多細節。因此,我用18"UC會較喜歡推高倍 (>500x),用8吋折則可能用較低倍(300-400x)欣賞一個較結實和顏色飽和的影像。
3. 更高倍的影像,好似細節更多。例如就算用Ethos 3.7 (540x) 時影像較不穩定,個人仍寧可用這組合多過更銳利但倍數較小的mono 4 (400x)。(當然高倍的意思不是遠高於視寧度所能容許的倍數。)
4. 8吋折的顏色飽和度較18"UC好,有赤道儀追蹤也代表可用Binoviewer和沒有人手追蹤的麻煩,觀察較方便。有追蹤的情況下觀察視直徑遠比月球細小的行星,便可以用mono,不會用Ethos。
最後...
1. 我用8吋折推至400x左右以上觀察時,影像便開始受眼睛的浮游物影響,18"UC則當然用540x也沒有這問題。
2. 有了Ethos 3.7和6,我便很少再用Ethos 13觀察行星和月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