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aching old dogs new tricks - 攝星者佳音之Skywatcher新手控

2012-06-15 手控到貨,可到火炭工作室購買:
viewtopic.php?f=23&t=2931&p=20098#p20098
價格資料如下:
http://www.astro.hk/services_6.html
EQ3+雙軸摩打:HK$2880
EQ5+雙軸摩打:HK$3580
選項
極軸鏡:HK$380
新自動導星手控:HK$480
套裝優惠
EQ3+雙軸摩打+極軸鏡+新自動導星手控:HK$3580
EQ5+雙軸摩打+極軸鏡+新自動導星手控:HK$4280
投入百萬元跑上西藏4300米高原建立個人遙控天文台,最近剛為FLI Proline 16803買的7片濾鏡,已要4萬美元。在香港用的是APM 203 APO、上萬美元的目镜組合,自問在器材上的投入不會太妥協。
但不妥協不代表隨意浪費金錢,所以選器材時還是以實事求是為原則。例如選用流動用攝星赤道儀時,我一直認為在這時代自動導星器充斥市場下,一個平價帶導星口的赤道儀,在拍攝數百至一千多毫米焦距的深空時,在導星下的精度不會跟高檔赤道儀有分別,例如去年我測試新到的SBIG STi導星器時,天台那台用了5年的老舊生鏽,打9號颱風也只用保護套蓋著的HEQ5 Pro,以離軸導星器裝在APM-LOMO 80/600望遠鏡上,導星表現為才0.23 Pixel RMS,亦即加上大氣擾動後才0.6"水平而已。比ST8300M的5.4um接上APM 203 f7 APO的0.78"取樣度還要小。
viewtopic.php?f=23&t=1348&start=20#p12688
所以當一台數千元的HEQ5 Pro或EQ5 Pro可承重十公斤器材,手控本身已可GOTO尋找星體,打開三腳架上緊一根手擰縲絲便可裝起整台赤道儀,我很難理順花數萬元買一些機械精度稍高的進口品牌,GOTO又要外接電腦、經常導星失靈、要用上很多不同縲絲工具才能組裝起來的赤道儀,花額外的錢換來的是煩惱而非方便或優點。
viewtopic.php?f=23&t=427
昨天收到Skywatcher一件新產品訊息,對我來說是小改變大突破,正如英諺語叫的teach old dogs new tricks。這是一個給非GOTO版的EQ3及EQ5赤道儀用的高級手控,可以把一套兩千餘元帶雙軸馬達的赤道儀化為可自動導星的攝星平台,預估售價在HK$600以下,亦即赤道儀、馬達及手控、再加上LVI導星器才不足7000元,只要自備導星鏡、攝星鏡及相機便可拍攝。從下圖所見,承一台80/480級鏡身比正常重的三枚玉APO,加上LS75F日珥濾鏡及相機仍十分輕鬆。
GOTO版的赤道儀,即Skywatcher裡的"Pro"型號,好處是自帶導星口,又可GOTO尋找星體,但售價會貴一些,耗電也高一些(約12V 0.7A)。非GOTO版的赤道儀的優點也有不少:
- 以EQ3及現有手控計,耗電量只有6V 0.24A,即Pro版的1/6,到海外攝星時,隨時可買四顆乾電池用三兩個晚上。
- 輕量,僅EQ3本體僅重約3.83Kg,可於緯軸兩端各接相機及電池平衡,省去配重及配重桿重量。
- 可自配相機腳架,原厰鋁腳重不足3公斤,若自行鋸短,可控制在1公斤多水平,亦比相機腳架更穏,在本地活動則可放背包乘巴士地鐵
- Willis會清楚一點,兩年前他和我在台灣武嶺攝星時,我會索性關掉GOTO,因為可以避免過中天時自動停機,但耗電量不減。非GOTO版的優點是不受限制,況且大部人拍的天體,在數百毫米焦段的大視場下,根本不用GOTO也有瞄準。
- 這新手控有一個功能對LVI用戶來說特別方便,是那個Inv RA / Inv DEC功能,即我買LVI回來校正一次後,只要日後和導星鏡的擺放位置不變,無論拍東西半球,只撥一下鍵便可以,有機會終身不用再校正。實際上年前我到西藏拍攝時,也是在香港校正後在西藏拿出來便直接拍攝。
- 若用冷凍CCD的,則建議採用SBIG STi,因為反正都要接電腦了,會方便一些。
所以當日常愛好者大多用500毫米以下焦段拍攝,郤花比攝星鏡本身一倍的錢在赤道儀上,8000元在"standalone"又經常不能獨立操作的導星器上,最後又因種種原因要連接電腦去實現簡單的功能,那是十分費解的。
viewtopic.php?f=23&t=2931&p=20098#p20098
價格資料如下:
http://www.astro.hk/services_6.html
EQ3+雙軸摩打:HK$2880
EQ5+雙軸摩打:HK$3580
選項
極軸鏡:HK$380
新自動導星手控:HK$480
套裝優惠
EQ3+雙軸摩打+極軸鏡+新自動導星手控:HK$3580
EQ5+雙軸摩打+極軸鏡+新自動導星手控:HK$4280
投入百萬元跑上西藏4300米高原建立個人遙控天文台,最近剛為FLI Proline 16803買的7片濾鏡,已要4萬美元。在香港用的是APM 203 APO、上萬美元的目镜組合,自問在器材上的投入不會太妥協。
但不妥協不代表隨意浪費金錢,所以選器材時還是以實事求是為原則。例如選用流動用攝星赤道儀時,我一直認為在這時代自動導星器充斥市場下,一個平價帶導星口的赤道儀,在拍攝數百至一千多毫米焦距的深空時,在導星下的精度不會跟高檔赤道儀有分別,例如去年我測試新到的SBIG STi導星器時,天台那台用了5年的老舊生鏽,打9號颱風也只用保護套蓋著的HEQ5 Pro,以離軸導星器裝在APM-LOMO 80/600望遠鏡上,導星表現為才0.23 Pixel RMS,亦即加上大氣擾動後才0.6"水平而已。比ST8300M的5.4um接上APM 203 f7 APO的0.78"取樣度還要小。
viewtopic.php?f=23&t=1348&start=20#p12688
所以當一台數千元的HEQ5 Pro或EQ5 Pro可承重十公斤器材,手控本身已可GOTO尋找星體,打開三腳架上緊一根手擰縲絲便可裝起整台赤道儀,我很難理順花數萬元買一些機械精度稍高的進口品牌,GOTO又要外接電腦、經常導星失靈、要用上很多不同縲絲工具才能組裝起來的赤道儀,花額外的錢換來的是煩惱而非方便或優點。
viewtopic.php?f=23&t=427
昨天收到Skywatcher一件新產品訊息,對我來說是小改變大突破,正如英諺語叫的teach old dogs new tricks。這是一個給非GOTO版的EQ3及EQ5赤道儀用的高級手控,可以把一套兩千餘元帶雙軸馬達的赤道儀化為可自動導星的攝星平台,預估售價在HK$600以下,亦即赤道儀、馬達及手控、再加上LVI導星器才不足7000元,只要自備導星鏡、攝星鏡及相機便可拍攝。從下圖所見,承一台80/480級鏡身比正常重的三枚玉APO,加上LS75F日珥濾鏡及相機仍十分輕鬆。
GOTO版的赤道儀,即Skywatcher裡的"Pro"型號,好處是自帶導星口,又可GOTO尋找星體,但售價會貴一些,耗電也高一些(約12V 0.7A)。非GOTO版的赤道儀的優點也有不少:
- 以EQ3及現有手控計,耗電量只有6V 0.24A,即Pro版的1/6,到海外攝星時,隨時可買四顆乾電池用三兩個晚上。
- 輕量,僅EQ3本體僅重約3.83Kg,可於緯軸兩端各接相機及電池平衡,省去配重及配重桿重量。
- 可自配相機腳架,原厰鋁腳重不足3公斤,若自行鋸短,可控制在1公斤多水平,亦比相機腳架更穏,在本地活動則可放背包乘巴士地鐵
- Willis會清楚一點,兩年前他和我在台灣武嶺攝星時,我會索性關掉GOTO,因為可以避免過中天時自動停機,但耗電量不減。非GOTO版的優點是不受限制,況且大部人拍的天體,在數百毫米焦段的大視場下,根本不用GOTO也有瞄準。
- 這新手控有一個功能對LVI用戶來說特別方便,是那個Inv RA / Inv DEC功能,即我買LVI回來校正一次後,只要日後和導星鏡的擺放位置不變,無論拍東西半球,只撥一下鍵便可以,有機會終身不用再校正。實際上年前我到西藏拍攝時,也是在香港校正後在西藏拿出來便直接拍攝。
- 若用冷凍CCD的,則建議採用SBIG STi,因為反正都要接電腦了,會方便一些。
所以當日常愛好者大多用500毫米以下焦段拍攝,郤花比攝星鏡本身一倍的錢在赤道儀上,8000元在"standalone"又經常不能獨立操作的導星器上,最後又因種種原因要連接電腦去實現簡單的功能,那是十分費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