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對Astro 60D完全不認識,但有一位203APO用戶是用冷凍版5D Mark II的,因為沒用過也對這些機種沒認識,所以不能給太多評價。當然我會觀察一年兩年後大家的作品水平有沒有明顯提升。過去10年來我看比較突破性的發展,是由菲林到ToU Cam到映美精相機拍的行星月面太陽,以及從Coronado到Lunt的太陽觀測成果。
我從09年底買入改版5D Mark II,也是我這輩子第二部單反、第一部全新單反(之前是1989年底買的二手Nikon F相機,幫我在內地香港及日本拿過超過本身價值20倍的不少奬品奬金),當年最特別的是我有自己的超增感器材,一卷卷150呎的Kodak TP2415買回來用的。我從1998年獅子座之後感到數碼浪潮不能逆轉但又未成熟,所以放下天文攝影十年,到09年看到5D Mark II過渡了新投產期的問題便決定買入重投這活動,到現在兩年多,我看不到短期內有出讓的必要。我的個人作風是花點時間選對器材,一用就數年以上,而非轉來轉去。
我選5D Mark II的原因有幾個,
- 全片幅,這點好處不用特別講了
- 素像6.4um解像力剛剛好,正如很多人用STL11K後用ST8300都現取樣度提升有功於改善解像度,另外一般攝星鏡加了平場鏡後spot size都不會太小,像素到5um以下增益不大。
- Live view,方便但不是關鍵性,魚骨板最重要的拍檔是電子調焦(或至少是量化調焦),不是Live view
加上不知有沒有用的除塵功能,已滿足了我對一部數碼單反的要求。
另外這機也有些優點:
- 作為Canon旗艦機之一,我相信他們不會倒自己米,像質不會比X0D或X00D差,而換代至5D Mark III估計也要三年以上
- 這鏡實用的ISO達6400,沒做平場暗場的:
viewtopic.php?f=16&t=549- 但ISO1600會理想些,單張10分鐘是這樣,也是沒平場暗場的:
viewtopic.php?f=23&t=427- 疊加後是這樣,也是沒平場暗場的,若用LVI做Dithering應會明顯好些:
viewtopic.php?f=17&t=442這些照片沒拍得怎樣,但香港的高手們若用同樣的機可以拍得遠比我好,我最欣賞的其中一位是Cloudynights上的Hiro:
http://www.flickr.com/photos/hiroc/- 我的相機是內置了檢測晶片溫度的溫度計(不是氣溫),當時在台灣及西藏我都記下了晶片溫度,亦即今天我在一個可調溫度的冷凍箱內,可以重拍所需的暗場。要知道氣溫跟晶片溫度可以差數度至十多度,很視乎當時環境,所以不能靠氣溫,故這溫度計對事後精確拍暗場是很有用的。
我的看法是,單純的把單反冷欲未必能夠讓大家的攝影水平大幅提升,因為目前不少同好的作品技術樽頸根本不在訊噪這事上。甚至我和David用他的老舊改濾鏡版350D,在石澳街燈下,氣溫僅低於+20c,單張曝光10分鐘效果也不是太差,像質樽頸肯定不在訊噪上,若拍夠一兩小時疊加起來,應可媲美你在更理想氣溫低一二十度的環境下拍的M42。
http://www.hkastroforum.net/viewtopic.p ... sc&start=0再次,我不懂冷凍單反這會事,我買改濾鏡加晶片溫度計的5D Mark II,似乎也很有個人風格,跟圈子裡的"主流聲音"有異,我個人取向是,用單反拍應是瀟酒的,不用電腦導星,低耗電量,對焦對極軸快捷簡單。若我想煩的,會用單色冷凍CCD,那比較適合固定天文台用,例如我現在想拍顆14等彗星,或Lunar X,遙控開啟天文台到自動調焦到拍攝然後收東西,就是半小時甚至15分鐘而已。
當然我會觀察一年兩年後大家的作品水平有沒有明顯提升,看冷凍單反會否像映美精相機或Lunt一樣把大家作品提升到另一個層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