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BIG ST-i 及自動導星套裝

經歷過80年代在寒風剌骨的晚在,以機械赤道儀,配合人手擰動微動桿,每張照片人肉追蹤曝光二三十分鐘的光景後,過去廿年來我直留意自動導星的發展。去年我在台灣合歡山上,外面拍氣溫是零下2度,我睡在暖暖的露營車上,只要沒聽見LVI傳來的丟失導星響號,我就知道拍攝一切正常,當早上起來,已是日出前半小時,天色已魚肚白,連夏季大三角的牛郎織女天津四都隠沒在晨光中,人眼沒法看見時,LVI的XY曲線仍表現一切正常運作,我只能用"Too good to be true"來形容。
從當年SBIG起家的ST4,到後來輕量化但我一直沒成功導星的Meade 201XT,到後來的PHD Guide方案,要麼太貴太耗電,要麼太大大重,或是終日要靠電腦工作。直至三年前出現LVI自動導星系統,終於解答了我多年需求。過去兩三年,我一直推動LVI自動導星系統,個人認為那是使用單反拍攝及不用電腦導星的最好方案。
作為SBIG代理,也一直留意著SBIG這間公司作為自動導星始祖的各項發展,最近我個人使用的是ST402ME,配合Paramount ME拍攝。至近日正物色一套適合我個人西藏天文台使用,可遠程控制的自動導星器,SBIG ST-i可說是來得及時。
綜觀SBIG多個現時供應的導星系統,我個人不用SG4是因為不用電腦的獨立導星系統來說,它缺少了像LVI那樣的實時導星表現介面,那對診斷導星狀況很有用,實際上SG4仍有些設定需接駁電腦進行,就以近期不少"追蹤拍攝"Cometa Garradd的照片來說,其實那些彗核固定、星空背景拖線的照都是靠DSS疊加合成,因為若非靠電腦挑選導星目標,SG4是不會自動選彗核去導的。另外因為SG4沒有單反控制功能,所以也做不到Dithering。
ST402ME是拍攝導星兩用的,但有點殺鷄用牛刀,耗電量也高,而且對軸外導星器(off axis guider)來說,本身的體積重量造成很大的負荷。
ST-i郤是另一水平之作,整個導星器就是一個1.25"目鏡大小,最重要之處是內置機械快門,對提升導星敏感度,導暗星能力等起關鍵作用。加上近期SBIG ST8300M大熱,這部1995美元的4/3片幅冷凍相機有8.3M像素、每像素僅5.4um,特別適合目前多數以數百毫米焦段拍攝的愛好者,而其"遺憾"之處就是缺了SBIG的專利 - 內置雙晶片導星。以這種配置拍攝的愛好者,因為本身已要配套電腦操控,所以採用ST-i作導星也是合理的取向。
剛看到一篇SBIG靈魂人物Dr Alan Holmes的文章,深入分析幾項自動導星技術,大家可以看看:
為配合這個ST-i導星器,SBIG推出自動導星鏡頭,按上述文章推算,可以不調較指向下有99%機率找到導星,適合在一般視寧度下導長至2米焦距的望遠鏡。若連ST-i同時購買,鏡頭及機械配件總計才349美元。
噢對了,這個ST-i還可以拍攝行星月面,雖然目前的討論都不太關注這點....
星河科研社是SBIG代理,預計本月稍後會引入第一批,第二批會稍後到港,請密切留意。
從當年SBIG起家的ST4,到後來輕量化但我一直沒成功導星的Meade 201XT,到後來的PHD Guide方案,要麼太貴太耗電,要麼太大大重,或是終日要靠電腦工作。直至三年前出現LVI自動導星系統,終於解答了我多年需求。過去兩三年,我一直推動LVI自動導星系統,個人認為那是使用單反拍攝及不用電腦導星的最好方案。
作為SBIG代理,也一直留意著SBIG這間公司作為自動導星始祖的各項發展,最近我個人使用的是ST402ME,配合Paramount ME拍攝。至近日正物色一套適合我個人西藏天文台使用,可遠程控制的自動導星器,SBIG ST-i可說是來得及時。
綜觀SBIG多個現時供應的導星系統,我個人不用SG4是因為不用電腦的獨立導星系統來說,它缺少了像LVI那樣的實時導星表現介面,那對診斷導星狀況很有用,實際上SG4仍有些設定需接駁電腦進行,就以近期不少"追蹤拍攝"Cometa Garradd的照片來說,其實那些彗核固定、星空背景拖線的照都是靠DSS疊加合成,因為若非靠電腦挑選導星目標,SG4是不會自動選彗核去導的。另外因為SG4沒有單反控制功能,所以也做不到Dithering。
ST402ME是拍攝導星兩用的,但有點殺鷄用牛刀,耗電量也高,而且對軸外導星器(off axis guider)來說,本身的體積重量造成很大的負荷。
ST-i郤是另一水平之作,整個導星器就是一個1.25"目鏡大小,最重要之處是內置機械快門,對提升導星敏感度,導暗星能力等起關鍵作用。加上近期SBIG ST8300M大熱,這部1995美元的4/3片幅冷凍相機有8.3M像素、每像素僅5.4um,特別適合目前多數以數百毫米焦段拍攝的愛好者,而其"遺憾"之處就是缺了SBIG的專利 - 內置雙晶片導星。以這種配置拍攝的愛好者,因為本身已要配套電腦操控,所以採用ST-i作導星也是合理的取向。
剛看到一篇SBIG靈魂人物Dr Alan Holmes的文章,深入分析幾項自動導星技術,大家可以看看:
為配合這個ST-i導星器,SBIG推出自動導星鏡頭,按上述文章推算,可以不調較指向下有99%機率找到導星,適合在一般視寧度下導長至2米焦距的望遠鏡。若連ST-i同時購買,鏡頭及機械配件總計才349美元。
噢對了,這個ST-i還可以拍攝行星月面,雖然目前的討論都不太關注這點....
星河科研社是SBIG代理,預計本月稍後會引入第一批,第二批會稍後到港,請密切留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