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鏡頭一個故事 - 破損了的APM 304及152APO

前兩天數到一個查詢,是北京一位用戶兩年前買了一個APM-TMB 152 f8 APO鏡頭,現在鏡頭內一片鏡片磞了,問能否請APM更換一片,也勾起數月前另一宗意外,一個故事。
去年內地有一位用戶跟我訂了一台APM-TMB 304 F7.5 APO 折射鏡,是當年Thomas Back生前設計,採用兩片LZOS的OK4 Super ED玻璃,但從未投產的,所以啟用後將會是列序號001,亦會是中國最大的APO折射鏡。這裡鏡組由鑄造玻璃、回火、檢定均勻度及系數達標後,才可打磨拋光,由開始到出品一般要年多兩年時間,即應在今年中完工付運的。但到最後拋光修正階段,光學師不少心撞磞了其中一角,按下圖所示,會涉及鏡面0.8mm 闊、約10mm長的一點面積。按道理這個情況可以用較小通光徑的光欄蓋著,即有效口徑由304變成302.4,又或者乾脆把該部塗黑便可以,反正涉及面積不大於空氣分離式透鏡間的墊片,但最後用戶決定追求完美,因為花了二十萬美元購買一台大APO,不希望有丁點瑕疵。
但由於LZOS製作APM-TMB的鏡組並非如一般量產望遠鏡一樣,每一組透鏡是全按該批次鑄造玻璃的檢定系數而修訂Thomas Back的設計,到最後階段則由光學技師每鏡組人手加工非球面,並測定Strehl Ratio至指定值以上 (約95%)才出貨。所以兩個意外最後都不能簡單解決,因為一片透鏡破損了,是不能隨便拿另外一片更換的,否則三片玻璃組合起來便不是最優化的指標,亦很難造到要求的修正度或Strehl Ratio。
最後結果? 152那鏡組作廢了,304的鏡組要三片玻璃重新鑄造、檢定、修訂光學設計、打磨拋光,最快要明年才可出品。這個故事告訴大家一些訊息,也是為何我近年開始鍾情於這個品牌望遠鏡的原因:
1. Thomas Back先生當年的光學設計居功至偉,在業餘天文望遠鏡的歷史上有其重要地位,但不代表他的設定是金科玉律,而他也不代表LZOS的加工能力及品質能力,他生前也不參與有關生產,當年APM的老闆Markus Ludes聘請Thomas Back先生做這系列光學設計,正如近年請Dr Massimo Riccardi做光學設計一樣,設計完成交APM後,跟LZOS或LOMO簽訂產品品質合同、監管及批核按每批次玻璃系數修定後的設計便是APM的權力及責任。可以告訴大家,這台APM 304 f7.5APO,已由LZOS設計師大手改動,不能稱之為TMB了,而Dr Massima Riccardi也改動了Thomas Back的光學設計,又設計了溫度補償鏡框,獲用戶、APM、LZOS採納,出品全球最大口徑的APM-Riccardi 510 F12.5 APO折射鏡,座落於意大利中部:
viewtopic.php?f=13&t=92
2. 當我們談論什麼是頂級目視APO折射鏡時,很多時會專注那片ED玻璃用什麼材料,FPL51? FPL53? 螢石? 論素材,那只是故事的一半,因為跟另一片mating element的配對才是故事全部。但更深入的看,那片FPL53玻璃及mating element是什麼等級的呢? 我08年到德國時看過一台某品牌的過千美元的80 APO折射鏡退貨,外觀一流,但郤金玉其外,當做人工星點時,連埃里盤及衍射環也不規則的,經過一些程序排除外部應力問題後,最後結論玻璃內部不均勻。那個品牌的望遠鏡,不時在德國被測試出在玻璃或後期加工上偷工減料,省了成本也同時降了質量。
3. 我們買一台望遠鏡時,究竟厰的定位是量產大眾化路線,又或者精雕細琢做一些小眾精品? 前者可以Sky Watcher的Equinox系列為例,這個系列在美國Cloudynights上獲得一致好評,主要是以其定價,品質之高無出其右,但無人會認為它的光學能跟完全等同或超越頂級APO。而APM-LZOS或APM-LOMO折射鏡,小至80mm口徑,也是每片按玻璃系數修正設計,再以人手修正及以 15000個測試點檢定鏡面精度。問題是,就以80mm折射鏡為例,它的價格是Sky Watcher的三倍,是否值得純粹個人取向,但兩者有品質上的差距也是事實。
4. 可能年紀大了,個人對設計穏定性是一個考慮。德國甲蟲車由戰時至近代風行全球數十年是一例,而今天開著一部80年代的平治房車,仍能表現其ride quality,但同年代的Civic或Corolla,早已成為廢鐵,而一台戰前的蔡斯180 Semi APO折射鏡,到今天易手價仍達10萬元以上。當我們今天還是用超過十年前Thomas Back的設計,而望遠鏡仍能保持其世界頂級APO地位,其平場鏡設計可照顧大至6x7片幅的特大全照明視場,目視拍攝皆宜,不用再細分哪台是目視、哪台是拍攝專科,可見其設計的遠見。否則我今天買了一台望遠鏡,過幾年又推出”ED”型號說星點更銳,過幾年又有Facelift版本說改良鍍膜,再過幾年又引入環保玻璃.... 那我會問,既然付出了高價,厰家能否一次過把真正好的望遠鏡造給我,讓我買了一台望遠鏡,隨時用上二三十年而不會担心被"推陳出新"掉,一些品牌不斷改動其產品,是否純市場策略要推陳出新或玻璃供應受制於人?
5. 生產厰方的加工力是一個指標,Markus Ludes跟我說,很多人沒察覺 The power of Russia,這說話出自德國人口中,可說是感受良多。LZOS、LOMO這些大型航天科技公司、歐洲最大玻璃厰之一,他們在玻璃工藝上的能力是很多人所忽略的 (Astrophysics起家也源於一批NASA的特種玻璃),所以若玻璃是由第三者提供、鏡組是OEM生產,在品質上便很被動了,純成本與代價考慮,按合約出品一些80分、甚至90分的鏡頭可能問題不大,但當我們付出代價追求95分以上的精品時,選擇便很明顯。
去年內地有一位用戶跟我訂了一台APM-TMB 304 F7.5 APO 折射鏡,是當年Thomas Back生前設計,採用兩片LZOS的OK4 Super ED玻璃,但從未投產的,所以啟用後將會是列序號001,亦會是中國最大的APO折射鏡。這裡鏡組由鑄造玻璃、回火、檢定均勻度及系數達標後,才可打磨拋光,由開始到出品一般要年多兩年時間,即應在今年中完工付運的。但到最後拋光修正階段,光學師不少心撞磞了其中一角,按下圖所示,會涉及鏡面0.8mm 闊、約10mm長的一點面積。按道理這個情況可以用較小通光徑的光欄蓋著,即有效口徑由304變成302.4,又或者乾脆把該部塗黑便可以,反正涉及面積不大於空氣分離式透鏡間的墊片,但最後用戶決定追求完美,因為花了二十萬美元購買一台大APO,不希望有丁點瑕疵。
但由於LZOS製作APM-TMB的鏡組並非如一般量產望遠鏡一樣,每一組透鏡是全按該批次鑄造玻璃的檢定系數而修訂Thomas Back的設計,到最後階段則由光學技師每鏡組人手加工非球面,並測定Strehl Ratio至指定值以上 (約95%)才出貨。所以兩個意外最後都不能簡單解決,因為一片透鏡破損了,是不能隨便拿另外一片更換的,否則三片玻璃組合起來便不是最優化的指標,亦很難造到要求的修正度或Strehl Ratio。
最後結果? 152那鏡組作廢了,304的鏡組要三片玻璃重新鑄造、檢定、修訂光學設計、打磨拋光,最快要明年才可出品。這個故事告訴大家一些訊息,也是為何我近年開始鍾情於這個品牌望遠鏡的原因:
1. Thomas Back先生當年的光學設計居功至偉,在業餘天文望遠鏡的歷史上有其重要地位,但不代表他的設定是金科玉律,而他也不代表LZOS的加工能力及品質能力,他生前也不參與有關生產,當年APM的老闆Markus Ludes聘請Thomas Back先生做這系列光學設計,正如近年請Dr Massimo Riccardi做光學設計一樣,設計完成交APM後,跟LZOS或LOMO簽訂產品品質合同、監管及批核按每批次玻璃系數修定後的設計便是APM的權力及責任。可以告訴大家,這台APM 304 f7.5APO,已由LZOS設計師大手改動,不能稱之為TMB了,而Dr Massima Riccardi也改動了Thomas Back的光學設計,又設計了溫度補償鏡框,獲用戶、APM、LZOS採納,出品全球最大口徑的APM-Riccardi 510 F12.5 APO折射鏡,座落於意大利中部:
viewtopic.php?f=13&t=92
2. 當我們談論什麼是頂級目視APO折射鏡時,很多時會專注那片ED玻璃用什麼材料,FPL51? FPL53? 螢石? 論素材,那只是故事的一半,因為跟另一片mating element的配對才是故事全部。但更深入的看,那片FPL53玻璃及mating element是什麼等級的呢? 我08年到德國時看過一台某品牌的過千美元的80 APO折射鏡退貨,外觀一流,但郤金玉其外,當做人工星點時,連埃里盤及衍射環也不規則的,經過一些程序排除外部應力問題後,最後結論玻璃內部不均勻。那個品牌的望遠鏡,不時在德國被測試出在玻璃或後期加工上偷工減料,省了成本也同時降了質量。
3. 我們買一台望遠鏡時,究竟厰的定位是量產大眾化路線,又或者精雕細琢做一些小眾精品? 前者可以Sky Watcher的Equinox系列為例,這個系列在美國Cloudynights上獲得一致好評,主要是以其定價,品質之高無出其右,但無人會認為它的光學能跟完全等同或超越頂級APO。而APM-LZOS或APM-LOMO折射鏡,小至80mm口徑,也是每片按玻璃系數修正設計,再以人手修正及以 15000個測試點檢定鏡面精度。問題是,就以80mm折射鏡為例,它的價格是Sky Watcher的三倍,是否值得純粹個人取向,但兩者有品質上的差距也是事實。
4. 可能年紀大了,個人對設計穏定性是一個考慮。德國甲蟲車由戰時至近代風行全球數十年是一例,而今天開著一部80年代的平治房車,仍能表現其ride quality,但同年代的Civic或Corolla,早已成為廢鐵,而一台戰前的蔡斯180 Semi APO折射鏡,到今天易手價仍達10萬元以上。當我們今天還是用超過十年前Thomas Back的設計,而望遠鏡仍能保持其世界頂級APO地位,其平場鏡設計可照顧大至6x7片幅的特大全照明視場,目視拍攝皆宜,不用再細分哪台是目視、哪台是拍攝專科,可見其設計的遠見。否則我今天買了一台望遠鏡,過幾年又推出”ED”型號說星點更銳,過幾年又有Facelift版本說改良鍍膜,再過幾年又引入環保玻璃.... 那我會問,既然付出了高價,厰家能否一次過把真正好的望遠鏡造給我,讓我買了一台望遠鏡,隨時用上二三十年而不會担心被"推陳出新"掉,一些品牌不斷改動其產品,是否純市場策略要推陳出新或玻璃供應受制於人?
5. 生產厰方的加工力是一個指標,Markus Ludes跟我說,很多人沒察覺 The power of Russia,這說話出自德國人口中,可說是感受良多。LZOS、LOMO這些大型航天科技公司、歐洲最大玻璃厰之一,他們在玻璃工藝上的能力是很多人所忽略的 (Astrophysics起家也源於一批NASA的特種玻璃),所以若玻璃是由第三者提供、鏡組是OEM生產,在品質上便很被動了,純成本與代價考慮,按合約出品一些80分、甚至90分的鏡頭可能問題不大,但當我們付出代價追求95分以上的精品時,選擇便很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