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用過RC,我也不是科研人員,所以不能評價科研上的應用。
但有幾個實例可以分享一下:
美國的CDK很受歡迎,算是RCOS的另一競爭者。2008年我到訪Software Bisque時,Steve大哥說很多人追捧RC是一個迷。要知道那些500、600級卡反,不管是DK或RC差不多都指定用Paramount的。
看CDK的成像:
http://www.planewave.com/index.php?page=3近來Officina Stellare的RC,配合其Riccardi平場鏡,又把成像質量推上一級。說到底,還是平場鏡的設計發揮作用。
當然RC的好處是平場鏡可以造得簡單一點,對那些觀測波段特別寛的工作,中間最好不要用透鏡以免吸收部份波段,若晶片即像場要求不太的,RC的確有些好處。在某些情況下,大至1.5米的RC反射鏡甚至也可以用單透鏡貼近焦平面修正像場。
但要注意,RC是四款卡反設計中場曲最大的一款,"沒彗差"只是故事的一部份,並不代表最終的成像。
我01年時引入的APM 600 f8卡反,即現時香港政府設於麥理浩夫人渡假材的那台,並沒有採用RC設計,而是Classical的經典設計,因為我只管系統的最終成像,LOMO把那個瑩石玻璃平場鏡造好便可以。無論是這台鏡,或是我09年為APM處理標書取得價值500萬元的新疆中科院1米反射鏡合約,最終成像標準都一樣:80%能量集中在20um範圍內。那份標書並沒有要求RC、DK、Classical或是什麼設計。
很多人把一種產品的名稱或定位接受為本身的實際性能,正如今天很多人追捧的APO攝星鏡,又或者什麼跑車一樣,在我看來是大錯特錯的。我當年開過一台1500cc的韓國大宇Racer小車,很明顯是跑不起來的。[/quote]
呵呵,又学到点知识了
继续维基,发现哈勃是RC镜,但是到了韦伯又改为F20的牛顿镜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