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ywatcher 12吋flextube杜蘇氏牛頓鏡

6-7年前用過一支8吋杜蘇氏腳牛頓鏡,雖然目視效果不俗 (其實那時不太懂得觀星,不懂得分辨好和差的鏡),但使用時非常困難:用太小力,便移動不到它;大少少力,卻移動了很大距離。自此,我對杜蘇氏腳一直不感興趣。
2008年春夏之交,Skywatcher 12 吋 flextube f/5望遠鏡面世,這支鏡的最大特點是truss tube部份不用每次裝起和卸下,它的伸縮設計令人可以用數秒內裝起和卸下鏡的頂部份。在這時期,Meade也有12吋Lightbridge望遠鏡可供選擇。由網上得知,兩鏡的光學質素方面都是很好的。我較喜歡Skywatcher的尋星鏡,它是傳統的望遠鏡,而非Meade的red dot finder。在光害嚴重的香港,其實肉眼都看不到要觀察的目標,直接瞄準目標的機會很少,我寧可用尋星鏡star-hop。不過,最重要都是鏡的移動是否順滑,又會否過緊。
我問過Meade和Skywatcher的代理能否有試玩的機會,最後我可以親自試試Skywatcher,甚至鏡也是在我面前組裝起。我把它指向木星,竟然用300-400倍時仍可用人手追蹤到。雖然可能Meade的效果一樣,但由於不能肯定,而在安裝、尋星鏡方面則肯定Skywatcher較適合我,於是購入這鏡。
第一次在郊外運用這鏡到郊外進行觀察是2009年1月,地點是大坳門,要由停車場搬10分鐘到放風箏的地方。這裡東方和南方光害很少,另外兩個方向則較差。
裝起這支鏡不用1分鐘,只需把鏡放在底座上,升起鏡的頂部,在座的兩邊把手柄加上,再插入尋星鏡便完成了。
如此搬運後,光軸竟然能保持大致準確,用超過300x觀察都大致沒有問題,影響影像質素的最大問題是視寧度不高,風勢清勁。
今晚主要用Skywatcher 38mm, 55度視場目鏡尋星或觀察大型星團 (40x),然後用TV 8-24 zoom (63x-188x)作高倍觀察。
部份天體用TV2x+9mm Nagler作更高倍觀察 (333x),由於這鏡既順滑又夠牢固,所以用這倍數作人手追蹤都沒有難度。
用單筒鏡前通常也會用Canon 15x50 IS雙筒鏡作初步觀察。下列簡略分享一些當時記錄了的一些觀察結果:
M42: 雲氣遠遠比C8明顯,極度震撼,四合星有C8難以看到的顏色。高倍觀察時,暗星雲頗為立體…..我立刻想看看更大型望遠鏡的效果,解釋了為何在數月後升級買入18吋鏡。
M81 & M82: 從前由天璣去天樞去找M81和M82,實在太大步,效果普通,有時都不成功,今次用了新的方法,很快便找到了。用15x50雙筒鏡都看到兩團模糊的東西,用非常高倍觀察M82,可看到少少影相拍攝到的結構。
NGC2169: 「37號」疏散星團,低倍已可觀察到37號字樣。
M46 & M47: 在有光害的地區,光亮而大型的M47比M46美麗,M46甚至難以一見。今晚,M46輕易在雙筒鏡找到,12吋鏡下大量暗星在視場出現,實在比M47壯麗很多,用高倍觀察可輕易看到M46內有一個行星狀星雲NGC2438,在低倍的情況則較難看見。
M51: 在雙筒下不太明顯,單筒鏡下則出現兩團幾乎大小形狀一樣的模糊物體,如一個「8」字,也似一粒花生。
M1: 蟹狀星雲在雙筒鏡下看不見,運用單筒鏡則輕易看到一團模糊物體,高倍和低倍觀察沒有太大分別。
NGC2392 (Caldwell 39): 首次觀察雙子座愛斯基摩星雲,它的旁邊有一粒光星。找尋愛斯基摩星雲時,可留意這對星,可看到其中一粒星較大,這便是星雲了。運用高倍觀察可看到較光亮的中央部份,周圍較暗,其他結構便看不到了。
M35: 雙子座的巨型M35星團極度精彩,既光亮又密集,在雙筒和尋星鏡已輕易看到,12吋下用低倍觀察最好,可惜因為找錯了地方未能看到鄰近的NGC2158星團。
M67: 雙筒可見,和M44比較,這星團明顯較遜色,但實際上它比M44大1倍,但遠4倍。
雨傘狀的大犬座M41、巨蟹M44和問號狀的金牛M45都很美麗,但是因為體積太大而適合用更低倍的單筒鏡或雙筒鏡觀察。
首次觀察雙子頭Castor,高倍下只看到一對白色雙星,實際上它是一個有3對星的6合星系統。其他觀察過的雙星或多合星都是有明顯顏色的,如
獵戶左腰下的Sigma Orionis、巨蟹最頂粒Iota Cancri、大犬座Winter Albireo、獵犬主星Cor Caroli。
大犬座Tau: 一粒光星被大堆暗星包圍著,頗為有趣,低倍至高倍觀察都很美。
M50: 首次觀察的星團,在家從來都觀察不到,這裡則可用雙筒鏡找到。它的形狀好似一個機械人,中心一個三角形密集區域好像機械人的身體,其中一邊伸出一條頸,還有兩隻眼晴向一邊望。
M48: 首次觀察M48,在雙筒鏡下是一個很大型暗淡的星團,花了好一段時間學習由M46開始star-hop到這個星團。
M65 & M66: 獅子座M65和M66星系用雙筒鏡下隱約可見,單筒鏡下則可輕易看到兩團模糊物體,沒有特別結構可辨。
M104: 在家中試過多次但看不到的M104墨西哥帽星系終於在雙筒鏡下清楚看到,高倍觀察下,長形、飛碟狀的外型容易令人覺得正在觀察一個星系,因而個人覺得比M65和M66可觀。
M3: 觀察了視寧度低、仰角很低的M3,高倍下是一個立體的模糊球體,但星點未能打散。
土星: 環變成了一條橫線,非常特別。
鹿林彗星: 用雙筒鏡於3am觀察到鹿林彗星在東方升起,仰角只有20度,樣貌似球狀星團,暈的某方向好像拉長了少許,但未能確定。
2008年春夏之交,Skywatcher 12 吋 flextube f/5望遠鏡面世,這支鏡的最大特點是truss tube部份不用每次裝起和卸下,它的伸縮設計令人可以用數秒內裝起和卸下鏡的頂部份。在這時期,Meade也有12吋Lightbridge望遠鏡可供選擇。由網上得知,兩鏡的光學質素方面都是很好的。我較喜歡Skywatcher的尋星鏡,它是傳統的望遠鏡,而非Meade的red dot finder。在光害嚴重的香港,其實肉眼都看不到要觀察的目標,直接瞄準目標的機會很少,我寧可用尋星鏡star-hop。不過,最重要都是鏡的移動是否順滑,又會否過緊。
我問過Meade和Skywatcher的代理能否有試玩的機會,最後我可以親自試試Skywatcher,甚至鏡也是在我面前組裝起。我把它指向木星,竟然用300-400倍時仍可用人手追蹤到。雖然可能Meade的效果一樣,但由於不能肯定,而在安裝、尋星鏡方面則肯定Skywatcher較適合我,於是購入這鏡。
第一次在郊外運用這鏡到郊外進行觀察是2009年1月,地點是大坳門,要由停車場搬10分鐘到放風箏的地方。這裡東方和南方光害很少,另外兩個方向則較差。
裝起這支鏡不用1分鐘,只需把鏡放在底座上,升起鏡的頂部,在座的兩邊把手柄加上,再插入尋星鏡便完成了。
如此搬運後,光軸竟然能保持大致準確,用超過300x觀察都大致沒有問題,影響影像質素的最大問題是視寧度不高,風勢清勁。
今晚主要用Skywatcher 38mm, 55度視場目鏡尋星或觀察大型星團 (40x),然後用TV 8-24 zoom (63x-188x)作高倍觀察。
部份天體用TV2x+9mm Nagler作更高倍觀察 (333x),由於這鏡既順滑又夠牢固,所以用這倍數作人手追蹤都沒有難度。
用單筒鏡前通常也會用Canon 15x50 IS雙筒鏡作初步觀察。下列簡略分享一些當時記錄了的一些觀察結果:
M42: 雲氣遠遠比C8明顯,極度震撼,四合星有C8難以看到的顏色。高倍觀察時,暗星雲頗為立體…..我立刻想看看更大型望遠鏡的效果,解釋了為何在數月後升級買入18吋鏡。
M81 & M82: 從前由天璣去天樞去找M81和M82,實在太大步,效果普通,有時都不成功,今次用了新的方法,很快便找到了。用15x50雙筒鏡都看到兩團模糊的東西,用非常高倍觀察M82,可看到少少影相拍攝到的結構。
NGC2169: 「37號」疏散星團,低倍已可觀察到37號字樣。
M46 & M47: 在有光害的地區,光亮而大型的M47比M46美麗,M46甚至難以一見。今晚,M46輕易在雙筒鏡找到,12吋鏡下大量暗星在視場出現,實在比M47壯麗很多,用高倍觀察可輕易看到M46內有一個行星狀星雲NGC2438,在低倍的情況則較難看見。
M51: 在雙筒下不太明顯,單筒鏡下則出現兩團幾乎大小形狀一樣的模糊物體,如一個「8」字,也似一粒花生。
M1: 蟹狀星雲在雙筒鏡下看不見,運用單筒鏡則輕易看到一團模糊物體,高倍和低倍觀察沒有太大分別。
NGC2392 (Caldwell 39): 首次觀察雙子座愛斯基摩星雲,它的旁邊有一粒光星。找尋愛斯基摩星雲時,可留意這對星,可看到其中一粒星較大,這便是星雲了。運用高倍觀察可看到較光亮的中央部份,周圍較暗,其他結構便看不到了。
M35: 雙子座的巨型M35星團極度精彩,既光亮又密集,在雙筒和尋星鏡已輕易看到,12吋下用低倍觀察最好,可惜因為找錯了地方未能看到鄰近的NGC2158星團。
M67: 雙筒可見,和M44比較,這星團明顯較遜色,但實際上它比M44大1倍,但遠4倍。
雨傘狀的大犬座M41、巨蟹M44和問號狀的金牛M45都很美麗,但是因為體積太大而適合用更低倍的單筒鏡或雙筒鏡觀察。
首次觀察雙子頭Castor,高倍下只看到一對白色雙星,實際上它是一個有3對星的6合星系統。其他觀察過的雙星或多合星都是有明顯顏色的,如
獵戶左腰下的Sigma Orionis、巨蟹最頂粒Iota Cancri、大犬座Winter Albireo、獵犬主星Cor Caroli。
大犬座Tau: 一粒光星被大堆暗星包圍著,頗為有趣,低倍至高倍觀察都很美。
M50: 首次觀察的星團,在家從來都觀察不到,這裡則可用雙筒鏡找到。它的形狀好似一個機械人,中心一個三角形密集區域好像機械人的身體,其中一邊伸出一條頸,還有兩隻眼晴向一邊望。
M48: 首次觀察M48,在雙筒鏡下是一個很大型暗淡的星團,花了好一段時間學習由M46開始star-hop到這個星團。
M65 & M66: 獅子座M65和M66星系用雙筒鏡下隱約可見,單筒鏡下則可輕易看到兩團模糊物體,沒有特別結構可辨。
M104: 在家中試過多次但看不到的M104墨西哥帽星系終於在雙筒鏡下清楚看到,高倍觀察下,長形、飛碟狀的外型容易令人覺得正在觀察一個星系,因而個人覺得比M65和M66可觀。
M3: 觀察了視寧度低、仰角很低的M3,高倍下是一個立體的模糊球體,但星點未能打散。
土星: 環變成了一條橫線,非常特別。
鹿林彗星: 用雙筒鏡於3am觀察到鹿林彗星在東方升起,仰角只有20度,樣貌似球狀星團,暈的某方向好像拉長了少許,但未能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