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ywatcher 12吋flextube杜蘇氏牛頓鏡

Equipment (Telescopes) - 折射、反射、折反射,各類天文望遠鏡的技術訊息

Skywatcher 12吋flextube杜蘇氏牛頓鏡

文章

David » 2010-02-04, 10:35

6-7年前用過一支8吋杜蘇氏腳牛頓鏡,雖然目視效果不俗 (其實那時不太懂得觀星,不懂得分辨好和差的鏡),但使用時非常困難:用太小力,便移動不到它;大少少力,卻移動了很大距離。自此,我對杜蘇氏腳一直不感興趣。

2008年春夏之交,Skywatcher 12 吋 flextube f/5望遠鏡面世,這支鏡的最大特點是truss tube部份不用每次裝起和卸下,它的伸縮設計令人可以用數秒內裝起和卸下鏡的頂部份。在這時期,Meade也有12吋Lightbridge望遠鏡可供選擇。由網上得知,兩鏡的光學質素方面都是很好的。我較喜歡Skywatcher的尋星鏡,它是傳統的望遠鏡,而非Meade的red dot finder。在光害嚴重的香港,其實肉眼都看不到要觀察的目標,直接瞄準目標的機會很少,我寧可用尋星鏡star-hop。不過,最重要都是鏡的移動是否順滑,又會否過緊。

我問過Meade和Skywatcher的代理能否有試玩的機會,最後我可以親自試試Skywatcher,甚至鏡也是在我面前組裝起。我把它指向木星,竟然用300-400倍時仍可用人手追蹤到。雖然可能Meade的效果一樣,但由於不能肯定,而在安裝、尋星鏡方面則肯定Skywatcher較適合我,於是購入這鏡。

第一次在郊外運用這鏡到郊外進行觀察是2009年1月,地點是大坳門,要由停車場搬10分鐘到放風箏的地方。這裡東方和南方光害很少,另外兩個方向則較差。

裝起這支鏡不用1分鐘,只需把鏡放在底座上,升起鏡的頂部,在座的兩邊把手柄加上,再插入尋星鏡便完成了。

如此搬運後,光軸竟然能保持大致準確,用超過300x觀察都大致沒有問題,影響影像質素的最大問題是視寧度不高,風勢清勁。

今晚主要用Skywatcher 38mm, 55度視場目鏡尋星或觀察大型星團 (40x),然後用TV 8-24 zoom (63x-188x)作高倍觀察。

部份天體用TV2x+9mm Nagler作更高倍觀察 (333x),由於這鏡既順滑又夠牢固,所以用這倍數作人手追蹤都沒有難度。

用單筒鏡前通常也會用Canon 15x50 IS雙筒鏡作初步觀察。下列簡略分享一些當時記錄了的一些觀察結果:

M42: 雲氣遠遠比C8明顯,極度震撼,四合星有C8難以看到的顏色。高倍觀察時,暗星雲頗為立體…..我立刻想看看更大型望遠鏡的效果,解釋了為何在數月後升級買入18吋鏡。

M81 & M82: 從前由天璣去天樞去找M81和M82,實在太大步,效果普通,有時都不成功,今次用了新的方法,很快便找到了。用15x50雙筒鏡都看到兩團模糊的東西,用非常高倍觀察M82,可看到少少影相拍攝到的結構。

NGC2169: 「37號」疏散星團,低倍已可觀察到37號字樣。

M46 & M47: 在有光害的地區,光亮而大型的M47比M46美麗,M46甚至難以一見。今晚,M46輕易在雙筒鏡找到,12吋鏡下大量暗星在視場出現,實在比M47壯麗很多,用高倍觀察可輕易看到M46內有一個行星狀星雲NGC2438,在低倍的情況則較難看見。

M51: 在雙筒下不太明顯,單筒鏡下則出現兩團幾乎大小形狀一樣的模糊物體,如一個「8」字,也似一粒花生。

M1: 蟹狀星雲在雙筒鏡下看不見,運用單筒鏡則輕易看到一團模糊物體,高倍和低倍觀察沒有太大分別。

NGC2392 (Caldwell 39): 首次觀察雙子座愛斯基摩星雲,它的旁邊有一粒光星。找尋愛斯基摩星雲時,可留意這對星,可看到其中一粒星較大,這便是星雲了。運用高倍觀察可看到較光亮的中央部份,周圍較暗,其他結構便看不到了。

M35: 雙子座的巨型M35星團極度精彩,既光亮又密集,在雙筒和尋星鏡已輕易看到,12吋下用低倍觀察最好,可惜因為找錯了地方未能看到鄰近的NGC2158星團。

M67: 雙筒可見,和M44比較,這星團明顯較遜色,但實際上它比M44大1倍,但遠4倍。

雨傘狀的大犬座M41、巨蟹M44和問號狀的金牛M45都很美麗,但是因為體積太大而適合用更低倍的單筒鏡或雙筒鏡觀察。

首次觀察雙子頭Castor,高倍下只看到一對白色雙星,實際上它是一個有3對星的6合星系統。其他觀察過的雙星或多合星都是有明顯顏色的,如
獵戶左腰下的Sigma Orionis、巨蟹最頂粒Iota Cancri、大犬座Winter Albireo、獵犬主星Cor Caroli。

大犬座Tau: 一粒光星被大堆暗星包圍著,頗為有趣,低倍至高倍觀察都很美。

M50: 首次觀察的星團,在家從來都觀察不到,這裡則可用雙筒鏡找到。它的形狀好似一個機械人,中心一個三角形密集區域好像機械人的身體,其中一邊伸出一條頸,還有兩隻眼晴向一邊望。

M48: 首次觀察M48,在雙筒鏡下是一個很大型暗淡的星團,花了好一段時間學習由M46開始star-hop到這個星團。

M65 & M66: 獅子座M65和M66星系用雙筒鏡下隱約可見,單筒鏡下則可輕易看到兩團模糊物體,沒有特別結構可辨。

M104: 在家中試過多次但看不到的M104墨西哥帽星系終於在雙筒鏡下清楚看到,高倍觀察下,長形、飛碟狀的外型容易令人覺得正在觀察一個星系,因而個人覺得比M65和M66可觀。

M3: 觀察了視寧度低、仰角很低的M3,高倍下是一個立體的模糊球體,但星點未能打散。

土星: 環變成了一條橫線,非常特別。

鹿林彗星: 用雙筒鏡於3am觀察到鹿林彗星在東方升起,仰角只有20度,樣貌似球狀星團,暈的某方向好像拉長了少許,但未能確定。
APM 80/480, SW 120mm Equinox, C8, Obsession 18"UC with Argo Navis & StellarCat
Lunt LS60T/CaK, LS152T with DSII
DMK31AF03, DMK21AF04, DBK21AF04
Mark V Binoviewer, Ethos (3.7mm, 6mm, 13mm), 19mm Panoptic, 5mm TMB mono
http://www.imsc.edu.hk/pages/astronomy
頭像
David
全域版主
 
文章: 1270
註冊時間: 2010-02-01, 19:33

Re: Skywatcher 12吋flextube杜蘇氏牛頓鏡

文章社長 » 2010-02-04, 11:54

謝謝David分享,我也貼一張前年我們第一次試用這台鏡時的照片Miss Wong好像很熟手的 :lol:

有幾點跟進問題,或許David可以現身說法,

- 新鏡回來安裝過程有點像裝宜家傢俬一樣,你認為對新手來說有沒有注意地方。

- 我相信每一款望遠鏡都有其"生存價值",你認為跟手上的其他鏡相比,這台鏡的定位如何? 例如Equinox 120、18"牛頓反射鏡。

- 聽你說在Cloudynights.com上看到,美國那面認為12" f5是一個很理想的平衡,而再上就是18",可否多分享這方面的體驗?

%E8%A4%87%E8%A3%BD%20-RIMG0015.JPG
%E8%A4%87%E8%A3%BD%20-RIMG0015.JPG (81.04 KiB) 被瀏覽 10584 次
兩個天文台 - 白鷺湖天文台、西藏自動化天文觀測站
主鏡 - Officina Stellare 500 口徑f3.8 RiFast攝星儀、APM/TMB 254 f9 APO、SkyWatcher Dob 18、305 f8.5 牛頓鏡、Paramount ME 赤道儀
配件 - 2 full sets of Supermonocentrics、Baader Mark V Binoviewer、Ethos、Canon 5D Mark II Mod、FLI Proline 16803冷凍相機、Mercedes SUV
星河科研社 http://www.astro.hk 電郵 saviofong@astro.hk
頭像
社長
Site Admin
 
文章: 12686
註冊時間: 2010-02-01, 14:17
來自: 香港

Re: Skywatcher 12吋flextube杜蘇氏牛頓鏡

文章David » 2010-02-04, 19:17

安裝方面,我完全放手給一名中七同學做,所以我不知道有什麼地方要注意。由於這學生沒有問過我任何問題,我由此相信安裝過程是很容易的。

我相信我不會把這鏡和Equinox 120折射鏡比較,因為太多不同之處。買這12吋鏡的主要目的,主要是觀察深空天體,這鏡價廉物美,可算是性價比高,我完全放心讓學生安裝和使用這鏡。

但是,如果搬運不是問題,觀察深空天體一定是口徑越大越好。一個選擇是Meade Lightbridge 16吋鏡,但這鏡不方便放進我的小型Honda Jazz,我希望放鏡後仍能在後座載兩名乘客。

其他選擇是Obsession telescopes的15吋和18吋Ultra-Compact (UC)鏡,在cloudynights搜集資料後,似乎要由12吋跳到18吋才能有8跳到12的震撼感 (Wow factor)。我也發現18"UC的高度合適,可"腳踏實地"地觀察或只需矮凳幫助。18"UC的箱剛好仍可以進入我家大廈的電梯門,也剛好仍可以進入我家的大門,也剛好可以放進Honda Jazz的車尾箱而後座仍可載客。即是,18"UC是我可以擁有的最大望遠鏡,買了它,便不會再想買大一些,可以心安理得。結果,其實用過Skywatcher 12" Flextube數次後,便買入了18"UC。

光學方面我有信心skywatcher Flextube和Obsession都一定不錯,我認為買巨鏡的考慮因素主要來自價錢、搬運等因素。12吋可以一個人搬運 (分兩次搬:一次搬鏡,一些搬底座),18吋則要兩個人搬。兩支鏡都要私家車搬運,不可乘公共交通工具。對我來說,搬運方面兩者分別不大,所以買入18吋後,便從未再運用12吋了。

深空天體方面當然是18"UC較好;行星方面,18吋表現優秀,12吋的情況則我從未太認真觀察,不方便評論。
APM 80/480, SW 120mm Equinox, C8, Obsession 18"UC with Argo Navis & StellarCat
Lunt LS60T/CaK, LS152T with DSII
DMK31AF03, DMK21AF04, DBK21AF04
Mark V Binoviewer, Ethos (3.7mm, 6mm, 13mm), 19mm Panoptic, 5mm TMB mono
http://www.imsc.edu.hk/pages/astronomy
頭像
David
全域版主
 
文章: 1270
註冊時間: 2010-02-01, 19:33

Re: Skywatcher 12吋flextube杜蘇氏牛頓鏡

文章社長 » 2010-02-05, 10:18

談到Flextube杜蘇氏牛頓鏡,我認同12吋是一個理想的口徑,8吋和10吋其實輕一些但不會太多,架設及運作起來需時一樣,而12吋因為焦長是1.5米,對成年人來說目視離地高度更舒適一點。我曾到Sky Watcher的工厰參觀,見過那台14吋展示品,看來身板小不過Obession 18吋多少,頗巨型的。所以對有車的人來說,12吋Flextube是合理一些的。我手上有Sky Watcher 12吋牛頓鏡的直筒杜蘇氐型號,已不適合流動用,對有固定地點的同好來說則好一些,因為少了伸縮筒身一個滑動部件,整身維護簡單一些,而且可配兩個鏡箍裝在赤道儀上拍行星月面深空,所以兩者定位不一樣。

另外有機會體驗過這台18吋鏡的目視效果,我也算是上了新的一課,

1. 短焦反射鏡若調控得當,高解像度成像一樣可以很優秀,

2. 這台是F4.2的,但調好光軸後,Mono這類幾乎只追求軸上完美的偏科目鏡,也發揮得當。

3. 這台鏡的副鏡遮蔽比率(CO)不足20%,成像的對比度比常規反射鏡高一截
兩個天文台 - 白鷺湖天文台、西藏自動化天文觀測站
主鏡 - Officina Stellare 500 口徑f3.8 RiFast攝星儀、APM/TMB 254 f9 APO、SkyWatcher Dob 18、305 f8.5 牛頓鏡、Paramount ME 赤道儀
配件 - 2 full sets of Supermonocentrics、Baader Mark V Binoviewer、Ethos、Canon 5D Mark II Mod、FLI Proline 16803冷凍相機、Mercedes SUV
星河科研社 http://www.astro.hk 電郵 saviofong@astro.hk
頭像
社長
Site Admin
 
文章: 12686
註冊時間: 2010-02-01, 14:17
來自: 香港

Re: Skywatcher 12吋flextube杜蘇氏牛頓鏡

文章willis » 2010-02-05, 10:42

社長 寫:3. 這台鏡的副鏡遮蔽比率(CO)不足20%,成像的對比度比常規反射鏡高一截


Is CO stand for centre obstruction? How to define CO? :?: The size of the secondary mirror is 70mm & the size of primary mirror is 305mm . So CO by area is (70/305)^2 x 100% = 5%? Correct me if I am wrong.
Tak FS60C, APM-LOMO 80/480, APM-TMB 105/650, SW Black Diamond 120ED, Borg 125SD, SW 12" Dobs , Lunt LS35T, Lunt LS80T
TMB Super Mono 4mm, Pentax XO 2.5mm, Baader Planetarium 8-24mm, Nagler (2-4mm, 3-6mm, 13mm), Ethos (3.7mm, 6mm, 10mm), Explore Scientific 100º (14mm, 20mm)
DBK 21, DMK 21, DMK 41, DMK 51, ASI 178MC
Nikon D810A, Canon 5D II, Fujifilm X-T10
頭像
willis
全域版主
 
文章: 1526
註冊時間: 2010-02-01, 17:50
來自: HK

Re: Skywatcher 12吋flextube杜蘇氏牛頓鏡

文章社長 » 2010-02-05, 17:48

很好的問題,中央遮蔽率 (Central Obstruction) 是指望遠鏡光路中被遮蔽的直徑跟主鏡的直徑比較,例如白鷺湖天文台的12吋牛頓反射鏡,副鏡短徑為2.6吋,所以CO便是21.6%。

一般來說天文愛好者會有以下標準,

CO達40%以上,會對目視成像的對比度產生嚴重影響,不適合作目視觀測,但對深空天體拍攝沒影響,但別深空天體攝星儀的CO甚至在60%水平。

而追求理想的行星月面觀測,一般認為CO在20%水平,甚至更低的15%水平。可參考這位國際級月面行星拍攝高手Damian Peach的文章:
http://www.damianpeach.com/simulation.htm
兩個天文台 - 白鷺湖天文台、西藏自動化天文觀測站
主鏡 - Officina Stellare 500 口徑f3.8 RiFast攝星儀、APM/TMB 254 f9 APO、SkyWatcher Dob 18、305 f8.5 牛頓鏡、Paramount ME 赤道儀
配件 - 2 full sets of Supermonocentrics、Baader Mark V Binoviewer、Ethos、Canon 5D Mark II Mod、FLI Proline 16803冷凍相機、Mercedes SUV
星河科研社 http://www.astro.hk 電郵 saviofong@astro.hk
頭像
社長
Site Admin
 
文章: 12686
註冊時間: 2010-02-01, 14:17
來自: 香港

Re: Skywatcher 12吋flextube杜蘇氏牛頓鏡

文章David » 2010-02-06, 08:32

社長 寫:而追求理想的行星月面觀測,一般認為CO在20%水平,甚至更低的15%水平。可參考這位國際級月面行星拍攝高手Damian Peach的文章:http://www.damianpeach.com/simulation.htm


這真是一個很好的連結,很清楚地解釋MTF,我也很同意Peach最後的結論。
APM 80/480, SW 120mm Equinox, C8, Obsession 18"UC with Argo Navis & StellarCat
Lunt LS60T/CaK, LS152T with DSII
DMK31AF03, DMK21AF04, DBK21AF04
Mark V Binoviewer, Ethos (3.7mm, 6mm, 13mm), 19mm Panoptic, 5mm TMB mono
http://www.imsc.edu.hk/pages/astronomy
頭像
David
全域版主
 
文章: 1270
註冊時間: 2010-02-01, 19:33


回到 儀器 - 望遠鏡

誰在線上

正在瀏覽這個版面的使用者:沒有註冊會員 和 2 位訪客

cr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