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口氣測試SW 120ED 和 Fujifilm X-T10

Equipment (Telescopes) - 折射、反射、折反射,各類天文望遠鏡的技術訊息

一口氣測試SW 120ED 和 Fujifilm X-T10

文章

willis » 2015-08-07, 21:24

M8 和M20,它們比較光和有紅有藍,純粹試器材。一口氣試SW 120ED, SW 0.85x reducer, X-T10,Canon to Fujifilm adapter etc……早前由Digiborg知到原裝的Fujifilm相機對Ha的反應比一般相機好,而且noise表現非常之好。心想,如果平平地有部像Nikon D810A的日用和天文兩用的相機都唔錯!我亦對Digiborg的評論有信心,所以買來試試。
https://digiborg.wordpress.com/2014/05/ ... rformance/
https://digiborg.wordpress.com/2013/12/ ... -canon-6d/
4-8-2015果晚,由於不熟習部X-T10的操作浪費了很多時間,好彩最後都影到啲嘢!這組合的有效焦距為900×0.85×1.5=1148mm,所以連M8 M20都包唔晒。另外,Fujifilm唔改機Ha,一樣掂之外,它的noise performance不只是好,而是超好,直頭放到Canon和Nikon跟唔到,5DIII都要收工,除非1DX, D4, D4S, Df!當晚所有相都是ISO3200,影3分鐘,單張原相相當順滑。用PI和PS簡單處理完後感覺良佳!

日期:4-8-2015
地點: Pak Tam Chung
器材: SW 120ED with SW 0.85X reducer @F6.4, Fujifilm X-T10, LPS-D1, AVX
曝光: ISO 3200, 13x3mins, Dark, Flat, Bias
後製:PixInsight, Photoshop
附加檔案
M8 M20 SW 120ED 085 D1 X-T10_PS_1600.jpg
M8 M20 SW 120ED 085 D1 X-T10_PS_1600.jpg (450.14 KiB) 被瀏覽 13011 次
Tak FS60C, APM-LOMO 80/480, APM-TMB 105/650, SW Black Diamond 120ED, Borg 125SD, SW 12" Dobs , Lunt LS35T, Lunt LS80T
TMB Super Mono 4mm, Pentax XO 2.5mm, Baader Planetarium 8-24mm, Nagler (2-4mm, 3-6mm, 13mm), Ethos (3.7mm, 6mm, 10mm), Explore Scientific 100º (14mm, 20mm)
DBK 21, DMK 21, DMK 41, DMK 51, ASI 178MC
Nikon D810A, Canon 5D II, Fujifilm X-T10
頭像
willis
全域版主
 
文章: 1526
註冊時間: 2010-02-01, 17:50
來自: HK

Re: 一口氣測試SW 120ED 和 Fujifilm X-T10

文章社長 » 2015-08-07, 21:57

HDR please :lol:

這批照片看到你真正把自己的天文攝影水平推上另一台階了,在PTC拍比當年在合歡山上還要拍得好。

現在在PTC還有沒有人跟你說,XX或XXX才是攝星鏡? 8-)

唯一疑問,照片背景有些怪? 是否做了某些處理?

就算是同樣的IDAS,我也建議用P2而非D1。到時拿一片L-Pro去慢慢試,

viewtopic.php?f=29&t=4218
兩個天文台 - 白鷺湖天文台、西藏自動化天文觀測站
主鏡 - Officina Stellare 500 口徑f3.8 RiFast攝星儀、APM/TMB 254 f9 APO、SkyWatcher Dob 18、305 f8.5 牛頓鏡、Paramount ME 赤道儀
配件 - 2 full sets of Supermonocentrics、Baader Mark V Binoviewer、Ethos、Canon 5D Mark II Mod、FLI Proline 16803冷凍相機、Mercedes SUV
星河科研社 http://www.astro.hk 電郵 saviofong@astro.hk
頭像
社長
Site Admin
 
文章: 12686
註冊時間: 2010-02-01, 14:17
來自: 香港

Re: 一口氣測試SW 120ED 和 Fujifilm X-T10

文章willis » 2015-08-07, 23:15

社長 寫:HDR please :lol:


等我試試PI的HDR

社長 寫:
這批照片看到你真正把自己的天文攝影水平推上另一台階了,在PTC拍比當年在合歡山上還要拍得好。

現在在PTC還有沒有人跟你說,XX或XXX才是攝星鏡? 8-)

我只是人老了,比其他同好練習多一點而已。有進步是應該的。說回攝星鏡 "Astrograph",根本上在香港講FSQ好的人是遠少於用FSQ的人,而同時擁有FSQ和APM-TMB的只有funoooo,但他後來都賣掉FSQ。當和我一樣看過兩者的表現時,理性的用家自然有相關的行動。 8-) 我看過鏡的數目,雖然比不上你,但也不少。事實上,改名是很重要的,"Astrography"就是一定比其他望遠鏡攝星好,四枚玉一定比三枚玉好,三枚玉一定比兩枚玉好…這些我聽得多。不明白的,固執的,人云亦云的,多的是。我時常說的"Let the photos speak for themselves",就要看看不同人的反應和反思。畢竟人就是群體的動物,有朋友互相認同會開心點。有獨立思考的,始終是少數,所以有人用FSQ85也不願談論和提起自己的鏡只能用在細sensor上…繼續和人家說自己是用"Astrography"。



社長 寫:HDR please :lol:

唯一疑問,照片背景有些怪? 是否做了某些處理?

就算是同樣的IDAS,我也建議用P2而非D1。到時拿一片L-Pro去慢慢試,

viewtopic.php?f=29&t=4218


下次見時,拿片試試,謝謝!
Tak FS60C, APM-LOMO 80/480, APM-TMB 105/650, SW Black Diamond 120ED, Borg 125SD, SW 12" Dobs , Lunt LS35T, Lunt LS80T
TMB Super Mono 4mm, Pentax XO 2.5mm, Baader Planetarium 8-24mm, Nagler (2-4mm, 3-6mm, 13mm), Ethos (3.7mm, 6mm, 10mm), Explore Scientific 100º (14mm, 20mm)
DBK 21, DMK 21, DMK 41, DMK 51, ASI 178MC
Nikon D810A, Canon 5D II, Fujifilm X-T10
頭像
willis
全域版主
 
文章: 1526
註冊時間: 2010-02-01, 17:50
來自: HK

Re: 一口氣測試SW 120ED 和 Fujifilm X-T10

文章社長 » 2015-08-07, 23:25

willis 寫:
社長 寫:HDR please :lol:


等我試試PI的HDR


HDR也有機會要前期拍攝配合的。

另外拍攝時有沒有做Dithering?
兩個天文台 - 白鷺湖天文台、西藏自動化天文觀測站
主鏡 - Officina Stellare 500 口徑f3.8 RiFast攝星儀、APM/TMB 254 f9 APO、SkyWatcher Dob 18、305 f8.5 牛頓鏡、Paramount ME 赤道儀
配件 - 2 full sets of Supermonocentrics、Baader Mark V Binoviewer、Ethos、Canon 5D Mark II Mod、FLI Proline 16803冷凍相機、Mercedes SUV
星河科研社 http://www.astro.hk 電郵 saviofong@astro.hk
頭像
社長
Site Admin
 
文章: 12686
註冊時間: 2010-02-01, 14:17
來自: 香港

Re: 一口氣測試SW 120ED 和 Fujifilm X-T10

文章社長 » 2015-08-07, 23:27

willis 寫:不明白的,固執的,人云亦云的,多的是。我時常說的"Let the photos speak for themselves",就要看看不同人的反應和反思。畢竟人就是群體的動物,有朋友互相認同會開心點。有獨立思考的,始終是少數


幸好事實已說明了一切,是8公噸望遠鏡:

viewtopic.php?f=9&t=4169#p28762

數字比聲音響亮 8-)
兩個天文台 - 白鷺湖天文台、西藏自動化天文觀測站
主鏡 - Officina Stellare 500 口徑f3.8 RiFast攝星儀、APM/TMB 254 f9 APO、SkyWatcher Dob 18、305 f8.5 牛頓鏡、Paramount ME 赤道儀
配件 - 2 full sets of Supermonocentrics、Baader Mark V Binoviewer、Ethos、Canon 5D Mark II Mod、FLI Proline 16803冷凍相機、Mercedes SUV
星河科研社 http://www.astro.hk 電郵 saviofong@astro.hk
頭像
社長
Site Admin
 
文章: 12686
註冊時間: 2010-02-01, 14:17
來自: 香港

Re: 一口氣測試SW 120ED 和 Fujifilm X-T10

文章willis » 2015-08-07, 23:31

社長 寫:
willis 寫:
社長 寫:HDR please :lol:


等我試試PI的HDR


HDR也有機會要前期拍攝配合的。

另外拍攝時有沒有做Dithering?


無…
Tak FS60C, APM-LOMO 80/480, APM-TMB 105/650, SW Black Diamond 120ED, Borg 125SD, SW 12" Dobs , Lunt LS35T, Lunt LS80T
TMB Super Mono 4mm, Pentax XO 2.5mm, Baader Planetarium 8-24mm, Nagler (2-4mm, 3-6mm, 13mm), Ethos (3.7mm, 6mm, 10mm), Explore Scientific 100º (14mm, 20mm)
DBK 21, DMK 21, DMK 41, DMK 51, ASI 178MC
Nikon D810A, Canon 5D II, Fujifilm X-T10
頭像
willis
全域版主
 
文章: 1526
註冊時間: 2010-02-01, 17:50
來自: HK

Re: 一口氣測試SW 120ED 和 Fujifilm X-T10

文章willis » 2015-08-07, 23:32

社長 寫:
willis 寫:不明白的,固執的,人云亦云的,多的是。我時常說的"Let the photos speak for themselves",就要看看不同人的反應和反思。畢竟人就是群體的動物,有朋友互相認同會開心點。有獨立思考的,始終是少數


幸好事實已說明了一切,是8公噸望遠鏡:

viewtopic.php?f=9&t=4169#p28762

數字比聲音響亮 8-)


這是份量或重量。 :lol:
Tak FS60C, APM-LOMO 80/480, APM-TMB 105/650, SW Black Diamond 120ED, Borg 125SD, SW 12" Dobs , Lunt LS35T, Lunt LS80T
TMB Super Mono 4mm, Pentax XO 2.5mm, Baader Planetarium 8-24mm, Nagler (2-4mm, 3-6mm, 13mm), Ethos (3.7mm, 6mm, 10mm), Explore Scientific 100º (14mm, 20mm)
DBK 21, DMK 21, DMK 41, DMK 51, ASI 178MC
Nikon D810A, Canon 5D II, Fujifilm X-T10
頭像
willis
全域版主
 
文章: 1526
註冊時間: 2010-02-01, 17:50
來自: HK

Re: 一口氣測試SW 120ED 和 Fujifilm X-T10

文章社長 » 2015-08-07, 23:40

willis 寫:
社長 寫:
willis 寫:
社長 寫:HDR please :lol:


等我試試PI的HDR


HDR也有機會要前期拍攝配合的。

另外拍攝時有沒有做Dithering?


無…


這個有需要做,對像質有明顯提升。
兩個天文台 - 白鷺湖天文台、西藏自動化天文觀測站
主鏡 - Officina Stellare 500 口徑f3.8 RiFast攝星儀、APM/TMB 254 f9 APO、SkyWatcher Dob 18、305 f8.5 牛頓鏡、Paramount ME 赤道儀
配件 - 2 full sets of Supermonocentrics、Baader Mark V Binoviewer、Ethos、Canon 5D Mark II Mod、FLI Proline 16803冷凍相機、Mercedes SUV
星河科研社 http://www.astro.hk 電郵 saviofong@astro.hk
頭像
社長
Site Admin
 
文章: 12686
註冊時間: 2010-02-01, 14:17
來自: 香港

Re: 一口氣測試SW 120ED 和 Fujifilm X-T10

文章社長 » 2015-08-07, 23:45

willis 寫:
社長 寫:
willis 寫:不明白的,固執的,人云亦云的,多的是。我時常說的"Let the photos speak for themselves",就要看看不同人的反應和反思。畢竟人就是群體的動物,有朋友互相認同會開心點。有獨立思考的,始終是少數


幸好事實已說明了一切,是8公噸望遠鏡:

viewtopic.php?f=9&t=4169#p28762

數字比聲音響亮 8-)


這是份量或重量。 :lol:


我沒有4大名店的銷售重量數據,但一批貨8噸是我瑩小姐的半天處理能力上限,若她不是客家妹也大概不成,再多一點我寧可分開兩三批訂回來。

這是SkyWatcher部份而已,未計外國進口的,但那些重量通常不高,現在開始的兩台800口徑f2.2大像場攝星鏡,總重也是1.8公噸而已,當然造價比8公噸SkyWatcher要貴些,但暫時論份量,還是相機高一些,一部小小的星河仔相機都近30萬港元了,才重4公斤多而已,

viewtopic.php?f=8&t=4185#p28698
兩個天文台 - 白鷺湖天文台、西藏自動化天文觀測站
主鏡 - Officina Stellare 500 口徑f3.8 RiFast攝星儀、APM/TMB 254 f9 APO、SkyWatcher Dob 18、305 f8.5 牛頓鏡、Paramount ME 赤道儀
配件 - 2 full sets of Supermonocentrics、Baader Mark V Binoviewer、Ethos、Canon 5D Mark II Mod、FLI Proline 16803冷凍相機、Mercedes SUV
星河科研社 http://www.astro.hk 電郵 saviofong@astro.hk
頭像
社長
Site Admin
 
文章: 12686
註冊時間: 2010-02-01, 14:17
來自: 香港

Re: 一口氣測試SW 120ED 和 Fujifilm X-T10

文章willis » 2015-08-08, 14:03

你的大貨對於大部份天文人有點遙不可及!一般天文人如果能拿二三十萬去玩天文,已是相當好,但你的客戶是非常有財力的超人。我雖然望塵莫及,我非常滿意手上的器材。
Tak FS60C, APM-LOMO 80/480, APM-TMB 105/650, SW Black Diamond 120ED, Borg 125SD, SW 12" Dobs , Lunt LS35T, Lunt LS80T
TMB Super Mono 4mm, Pentax XO 2.5mm, Baader Planetarium 8-24mm, Nagler (2-4mm, 3-6mm, 13mm), Ethos (3.7mm, 6mm, 10mm), Explore Scientific 100º (14mm, 20mm)
DBK 21, DMK 21, DMK 41, DMK 51, ASI 178MC
Nikon D810A, Canon 5D II, Fujifilm X-T10
頭像
willis
全域版主
 
文章: 1526
註冊時間: 2010-02-01, 17:50
來自: HK

Re: 一口氣測試SW 120ED 和 Fujifilm X-T10

文章SkyDragon » 2015-08-10, 08:39

雲氣部份很美很細膩 :D
以有限的經驗,不介意我說說?

兩點:
1)Willis未試HDR之前,或者試試拉PS,PI曲線右邊頂端回落少許?
我個人看,星雲亮部仍然在sensor的dynamic range之內,你若是看histogram應看不到右邊有clipping。
若真,沒有需要HDR。HDR只為應付出了sensor範圍的情形。

2)背景Patchiness。一般非冷凍相機通病。個人看法是PI(或PS)HistogramTransformation如果調一下黑位就能隱沒那些訊噪(large scale noise);再複雜點的,可以RangeSelection來做個mask,剩以ATrousWaveletTransform處理背景。(To remove the detail from large scale layers, expand the list of available layers to 7 and uncheck "Detail Layer" for layers 4 to 7.)這一步對單反背景問題很管用,冷凍天文CCD的背景由於沒這麼blotchy所以其幫助不大。

我看都只是後制小問題,或者HDR「牛刀」可以不用。 ;)
雖然是器材測試,這麼好的影像也無謂浪費吧?

圖作參考:
附加檔案
image.jpg
image.jpg (148.96 KiB) 被瀏覽 12901 次
主鏡VC200L 200/1800(1278), ED81S 81/625(419); 導星Orion50/175, 80/400, STi mono; 台架AZEQ6; 相機Nikon D700 D810; 濾鏡IDAS LPS-P2, Astronomik CLS-CCD; 目鏡Baader Or4,6,10,18, 8-24zoom,Vixen8-24zoom, Nagler3-6zoom, Delos全套, Panoptic24, Nagler31; 天頂Everbrite1.25" 2"; 便㩗組合6"牛反f5 EQ5, Star Adventurer; 雙筒7x50, 16x80; 配件(有用、冇用的、若干);
軟件 EQMOD, Stellarium, PHD2, AstroTortilla, EOSNikon, 後期 Lightroom, Pixinsight.

玉宇無麈淨空濛,思縈縹緲中。星流媚眼,月展宮眉,河束鬢雲。
工勞農樸文浪漫,吾道妙群倫。鏡窺倩影,理探衷情,數計芳蹤。
-調寄「眼兒媚」 張玉哲 紫金山天文台台長
SkyDragon
 
文章: 245
註冊時間: 2013-11-06, 08:38

Re: 一口氣測試SW 120ED 和 Fujifilm X-T10

文章社長 » 2015-08-11, 08:37

SkyDragon 寫:我看都只是後制小問題,或者HDR「牛刀」可以不用。 ;)


把影像光階壓縮一下,更接近人眼所見,也是LRGB的重要一步,

viewtopic.php?f=17&t=4084&start=40#p28131
兩個天文台 - 白鷺湖天文台、西藏自動化天文觀測站
主鏡 - Officina Stellare 500 口徑f3.8 RiFast攝星儀、APM/TMB 254 f9 APO、SkyWatcher Dob 18、305 f8.5 牛頓鏡、Paramount ME 赤道儀
配件 - 2 full sets of Supermonocentrics、Baader Mark V Binoviewer、Ethos、Canon 5D Mark II Mod、FLI Proline 16803冷凍相機、Mercedes SUV
星河科研社 http://www.astro.hk 電郵 saviofong@astro.hk
頭像
社長
Site Admin
 
文章: 12686
註冊時間: 2010-02-01, 14:17
來自: 香港

Re: 一口氣測試SW 120ED 和 Fujifilm X-T10

文章SkyDragon » 2015-08-11, 11:13

對的,HDR是重要而且不應忽視。

不只是LRGB的處理上,也是攝影上應付目標曝光範圍超越相機本身dynamic range的正確方法。

比較起菲林的約五級曝光,數碼的dynamic range寬闊很多而且較為綫性(linear),例如M42四合星部份怎样也是超出了範圍,HDR是必须;其他目標就看情形,如果單張曝光不太長,查看單張Histogram沒有clipping,代表白位的訊號以是完整地被数码化的话,這個就不是dynamic range的事了,反而是後其曲綫调整的问题。

天文可能我是”有限公司” :D 但一般攝影常常看到别人動不動就是HDR而被攝物光域根本還未超出相機本身dynamic range,即所有訊号都已经在整個histogram之內,這個就是亂用HDR了;HDR用在這些情况就會令相片有不太自然的感觉。

安素亞當斯(Ansel Adams)的區域曝光(Zone System)我從黑房年代學習,那分為十個级别的曝光對菲林是個很大的挑战,因为菲林是N-2至N+3左右,今天数码sensor往往能够應付十级,N-5至N+4,當目标多於九级就要考慮HDR。但前提是,相机histogram右边出了界。

HDR要用時要用,可以不用時就拉下小許白位曲綫會反而比較自然..... 試試看? :)
主鏡VC200L 200/1800(1278), ED81S 81/625(419); 導星Orion50/175, 80/400, STi mono; 台架AZEQ6; 相機Nikon D700 D810; 濾鏡IDAS LPS-P2, Astronomik CLS-CCD; 目鏡Baader Or4,6,10,18, 8-24zoom,Vixen8-24zoom, Nagler3-6zoom, Delos全套, Panoptic24, Nagler31; 天頂Everbrite1.25" 2"; 便㩗組合6"牛反f5 EQ5, Star Adventurer; 雙筒7x50, 16x80; 配件(有用、冇用的、若干);
軟件 EQMOD, Stellarium, PHD2, AstroTortilla, EOSNikon, 後期 Lightroom, Pixinsight.

玉宇無麈淨空濛,思縈縹緲中。星流媚眼,月展宮眉,河束鬢雲。
工勞農樸文浪漫,吾道妙群倫。鏡窺倩影,理探衷情,數計芳蹤。
-調寄「眼兒媚」 張玉哲 紫金山天文台台長
SkyDragon
 
文章: 245
註冊時間: 2013-11-06, 08:38

Re: 一口氣測試SW 120ED 和 Fujifilm X-T10

文章社長 » 2015-08-11, 11:37

用PixInsight的開發人說法,"Whenever you see whites, apply HDR.".

SkyDragon 寫:查看單張Histogram沒有clipping


Linear mode / non-Linear stage 不同。

SkyDragon 寫:安素亞當斯(Ansel Adams)的區域曝光(Zone System)我從黑房年代學習


在暗房年代自己晒月球照片,沖TP2415時要調低對比度的顯影液,晒的時候要用適合對比度的相紙及做局部減光,深空天體做這個難很多。
兩個天文台 - 白鷺湖天文台、西藏自動化天文觀測站
主鏡 - Officina Stellare 500 口徑f3.8 RiFast攝星儀、APM/TMB 254 f9 APO、SkyWatcher Dob 18、305 f8.5 牛頓鏡、Paramount ME 赤道儀
配件 - 2 full sets of Supermonocentrics、Baader Mark V Binoviewer、Ethos、Canon 5D Mark II Mod、FLI Proline 16803冷凍相機、Mercedes SUV
星河科研社 http://www.astro.hk 電郵 saviofong@astro.hk
頭像
社長
Site Admin
 
文章: 12686
註冊時間: 2010-02-01, 14:17
來自: 香港

Re: 一口氣測試SW 120ED 和 Fujifilm X-T10

文章SkyDragon » 2015-08-11, 12:33

用PixInsight的開發人說法,"Whenever you see whites, apply HDR.".

這個完全同意。
白色就是zone system的第十區,代表你己可能超越sensor dynamic range..... Histogram也多數已出界(必須以RGB histogram作準)。所以apply HDR。PixInsight 開發人的說法很精準,white(s) 就是預計到clipping時RGB histogram不一定重曡,以至到多少帶點偏色。細想一下,PI說法也可理解作,"if you don't see whites, HDR is not mandatory."這也是我所說的。

以willis的M20 M8來說,我認為未至於純白,willis查看單張的histogram便可知道。

Linear 和 Non-linear stage 是不同。以單反來說,只在於sensor是否已經錄取目標數據,histogram 冇clipping便是。但由於綫性非綫性之別,所以才不能以曡合或者經處理之後的histogram判斷,要看「單張」的RGB histogram為準。

光子落入了晶片而full well depth未滿,還有餘位,是無理由要HDR來擴展一個「還未被超过的影像訊態範圍吧」?
不知這樣説法對不對?
最後由 SkyDragon 於 2015-08-27, 18:57 編輯,總共編輯了 1 次。
主鏡VC200L 200/1800(1278), ED81S 81/625(419); 導星Orion50/175, 80/400, STi mono; 台架AZEQ6; 相機Nikon D700 D810; 濾鏡IDAS LPS-P2, Astronomik CLS-CCD; 目鏡Baader Or4,6,10,18, 8-24zoom,Vixen8-24zoom, Nagler3-6zoom, Delos全套, Panoptic24, Nagler31; 天頂Everbrite1.25" 2"; 便㩗組合6"牛反f5 EQ5, Star Adventurer; 雙筒7x50, 16x80; 配件(有用、冇用的、若干);
軟件 EQMOD, Stellarium, PHD2, AstroTortilla, EOSNikon, 後期 Lightroom, Pixinsight.

玉宇無麈淨空濛,思縈縹緲中。星流媚眼,月展宮眉,河束鬢雲。
工勞農樸文浪漫,吾道妙群倫。鏡窺倩影,理探衷情,數計芳蹤。
-調寄「眼兒媚」 張玉哲 紫金山天文台台長
SkyDragon
 
文章: 245
註冊時間: 2013-11-06, 08:38

Re: 一口氣測試SW 120ED 和 Fujifilm X-T10

文章社長 » 2015-08-11, 13:15

SkyDragon 寫:"if you don't see whites, HDR is not mandatory."這也是我的所說的。


當然沒什麼是mandatory,反正每幅相都是自己的,喜歡如何處理,那是個人風格。

HDR一些深空天體的高亮度區域(包括未clipping的),可呈現星雲更多細節及層次感,更貼近肉眼在望遠鏡下的形態,這是很清晰的考慮因素。

我用大至2.4米口徑RC目視M42,4合星及星雲層次感還是清晰可見,但外圍雲氣又不會暗淡,不會像未clipping但整體亮度對比大的M42照片那樣的,我們在西藏用40公分反射看深空,絶大多數目標直視可見(玫瑰、馬頭、網狀星雲等),但未遇過過亮/clipped的目標,那HDR一下深空照片,壓縮一下影像的亮度對比,是更合理反映大多數人用中小口徑望遠鏡下的觀感。
兩個天文台 - 白鷺湖天文台、西藏自動化天文觀測站
主鏡 - Officina Stellare 500 口徑f3.8 RiFast攝星儀、APM/TMB 254 f9 APO、SkyWatcher Dob 18、305 f8.5 牛頓鏡、Paramount ME 赤道儀
配件 - 2 full sets of Supermonocentrics、Baader Mark V Binoviewer、Ethos、Canon 5D Mark II Mod、FLI Proline 16803冷凍相機、Mercedes SUV
星河科研社 http://www.astro.hk 電郵 saviofong@astro.hk
頭像
社長
Site Admin
 
文章: 12686
註冊時間: 2010-02-01, 14:17
來自: 香港

Re: 一口氣測試SW 120ED 和 Fujifilm X-T10

文章社長 » 2015-08-11, 14:47

SkyDragon 寫:但一般攝影常常看到别人動不動就是HDR而被攝物光域根本還未超出相機本身dynamic range


SkyDragon 寫:光子落入了晶片而full well depth未滿,還有餘位,是無理由要HDR來擴展一個「還未被超过的影像訊態範圍吧」?


那些拍非天文照的,會先把影像做Histogram stretch,進入non-linears stage的嗎? 若沒有的話,那是否HDR便不應跟天文攝影混為一談。
兩個天文台 - 白鷺湖天文台、西藏自動化天文觀測站
主鏡 - Officina Stellare 500 口徑f3.8 RiFast攝星儀、APM/TMB 254 f9 APO、SkyWatcher Dob 18、305 f8.5 牛頓鏡、Paramount ME 赤道儀
配件 - 2 full sets of Supermonocentrics、Baader Mark V Binoviewer、Ethos、Canon 5D Mark II Mod、FLI Proline 16803冷凍相機、Mercedes SUV
星河科研社 http://www.astro.hk 電郵 saviofong@astro.hk
頭像
社長
Site Admin
 
文章: 12686
註冊時間: 2010-02-01, 14:17
來自: 香港

Re: 一口氣測試SW 120ED 和 Fujifilm X-T10

文章SkyDragon » 2015-08-12, 20:57

會專重同好的意見;尤其是社長。因為你技術見識和經驗都是學習的對象。天文和一般攝影不應混為一談,對的。

其實我也推祟HDR等高階點的技術,十年來不停向攝影同好說HDR和MOSAIC STITCHING(20張合拼打印出二十尺大相)的實用價值,只遇到很多人怕麻煩。說真的,我也明白每樣興趣的同好有不同的投入程度,金錢時間精力每人不同。我也落於大眾化一點的去譲大伙兒都享受樂趣,小付出,中等成果,大大的樂趣。那些專業攝影軟件、器材,不是人人都有。

言歸正傳....
Pixinsight 的 HDR 我比喻為「跑」;
拉曲線,或調整光位,比較基本,比喻為「行」;
我個人很怕未學行先學跑,也懶惰,有時懶得跑。尤其是當「行」的時候都取得一半以上的果效,懶得跑。這或者並不值得鼓勵。但是至少不會舍近圖遠,我個人取向是做到了較基本容易的先才再做高階的,起碼果效也有一定水平;避免觀音頭掃把腳的情況。

Willis的這M20,M8, 白位不是太極端,這是我的判斷;當然最正規的就是HDR去做,社長説得對。

為印證我的懶人看法,A picture is better than a thousand words,說明那些白位仍然有足夠訊號(M8中心小範圍例外),而且M8M20比其他DSO沒再多recoverable的細節(以4"小鏡而言)在白位之中,這也令使用HDR的實際增益不太大。(附圖參考細節)
這個調整得粗略點,背景是粗了些,無法、人在business trip中,是由於這個不是「跑」也不是「行」,只算是嬰兒的「爬」....在ipad做的。 :D

一張能在iPad去調整的相,相信也許證明了「爬」也很重要,不應忽視。
希望大家同好都看到只要肯「爬」,也能改善一個天文影像,再慢慢去試較正式、較高深的技巧。
附加檔案
image.jpg
以iPad的PS處理作例
image.jpg (670.96 KiB) 被瀏覽 12755 次
image.jpg
image.jpg (118.88 KiB) 被瀏覽 12719 次
image.jpg
image.jpg (59.73 KiB) 被瀏覽 12719 次
主鏡VC200L 200/1800(1278), ED81S 81/625(419); 導星Orion50/175, 80/400, STi mono; 台架AZEQ6; 相機Nikon D700 D810; 濾鏡IDAS LPS-P2, Astronomik CLS-CCD; 目鏡Baader Or4,6,10,18, 8-24zoom,Vixen8-24zoom, Nagler3-6zoom, Delos全套, Panoptic24, Nagler31; 天頂Everbrite1.25" 2"; 便㩗組合6"牛反f5 EQ5, Star Adventurer; 雙筒7x50, 16x80; 配件(有用、冇用的、若干);
軟件 EQMOD, Stellarium, PHD2, AstroTortilla, EOSNikon, 後期 Lightroom, Pixinsight.

玉宇無麈淨空濛,思縈縹緲中。星流媚眼,月展宮眉,河束鬢雲。
工勞農樸文浪漫,吾道妙群倫。鏡窺倩影,理探衷情,數計芳蹤。
-調寄「眼兒媚」 張玉哲 紫金山天文台台長
SkyDragon
 
文章: 245
註冊時間: 2013-11-06, 08:38

Re: 一口氣測試SW 120ED 和 Fujifilm X-T10

文章社長 » 2015-08-13, 09:35

SkyDragon 寫:這也令使用HDR的實際增益不太大。(附圖參考細節)


HDR不比你用curve stretching差很多已讓我稍為安心了。

大家的哲學不同,我尊重你的哲學,以我認識Willis多年,當然我也相信他理解我的哲學。

天文攝影對我來說是工程技術,因為沒有拿結果去分折,所以肯定談不上科學,而我拍的目標,月面深空行星全部都要對準南北,構圖也十分呆板,明顯沒有什麼藝術成份。

論Astrocafe的三個發起人,對儀器操作方面我和Willis更相近,David是另一端,雖然他們兩者是物理碩士,而我則是工程師。

例如調焦時,David是隨心的,而我和Willis很強調量化(e.g., 魚骨板、電子調焦、核度盤)。雖然我看不到自己的照片比David好,甚至拍行星月球也是他教我的,但我相信重複性及操控性的重要性在長遠而言的效力,例如我當半導體工程師,一粒集成電路(IC)從圓晶開始到成品要經歷過5000多個出錯機會(opportunity for error),十多年前已要求做到6 Sigma以上的品質,即每工序出錯在3.4ppm以下,那到最後總測試那一環節,才可有較合理的成品率,例如壞品不超過2%,要做到這步,最重要是非人化。舉個生活化例子,一個新入職的麥當勞員工,只要按程序炸出來的薯條,都一樣好味道的,而什麼星級餐廳,大廚換人便生意一落千丈,更談不上擴充。

論影像處理,David很愛用Photoshop,例如處理月面,他用Photoshop銳化一按便成,而我寧可多開一個程式,每個wavelet設定,還要求每個layer的系數成bell shape的(即中層要強一些),因為那有實際根據。他處理太陽時,以Photoshop把同一個太陽的色球層影像,放大至102%左右,貼在日珥影像上,視覺上很理想,但那超出我可接受範圍,我最後發現有其他方法可以避開這行為。

Photoshop curve stretching vs PixInsight HDR,狹義上是主觀或客觀(或有量化基礎的稍為客觀)的取向分別,廣義上Photoshop是更適合藝術人用,主觀覺得好便夠,後者是工程型或科學型的,每一步都要有量化根據(即操控性),要可重複的,這關於PixInsight的開發理念,已有廣泛論述,例如一位專家對著數十位學PixInsight的人,講講每一步驟後的原理,然後輸入同一設定,出來的影像便一樣。

這個也帶出一個我講了很多年,但似乎當時人仍未懂的道理(包括那些批評我未善用西藏天文台的人),很多拍得好照片的人喜歡受表揚,總有些英雄主義,想跟人家說明,器材經過他的Magic touch之後便能夠出好照片 (curve stretching對我來說也是很magic的,我總沒法拉得比人家好,半桶水前題下,更沒法教得好人家),相對來說,我更樂意人家說我照片水平低,因為邏輯上只要跟我買同樣的器材,正常人的資質便可拍得更好。

Astrocafe的開宗明義的不談通常會不歡而散的政治話題,其實就是考慮到涉個人生活哲學的,往往是沒有討論結果的,而是否HDR,希望這裡解釋了後面的哲學考慮。
兩個天文台 - 白鷺湖天文台、西藏自動化天文觀測站
主鏡 - Officina Stellare 500 口徑f3.8 RiFast攝星儀、APM/TMB 254 f9 APO、SkyWatcher Dob 18、305 f8.5 牛頓鏡、Paramount ME 赤道儀
配件 - 2 full sets of Supermonocentrics、Baader Mark V Binoviewer、Ethos、Canon 5D Mark II Mod、FLI Proline 16803冷凍相機、Mercedes SUV
星河科研社 http://www.astro.hk 電郵 saviofong@astro.hk
頭像
社長
Site Admin
 
文章: 12686
註冊時間: 2010-02-01, 14:17
來自: 香港

Re: 一口氣測試SW 120ED 和 Fujifilm X-T10

文章SkyDragon » 2015-08-13, 10:16

社長寫:
那些拍非天文照的,會先把影像做Histogram stretch,進入non-linears stage的嗎? 若沒有的話,那是否HDR便不應跟天文攝影混為一談。

天文照的後期製作,會先在linear stage 的階段做很多功夫,主要是除噪方面,這步是非天文照通常沒有的;之後的stretching而離開linear進入non-linear stage主要是為了觀賞,把色和光的階別恰當地展現出來,在科研應用未必有這個需要,這也是因為業餘天文相片始終是大眾視覺觀賞的事,究竟是離不開視覺藝術的範疇。和非天文照分別在於,天文照暗位像素多,即histogram極度靠左,若企圖把histogram正常化(normalize),星雲光位有機會導致histogam右邊出界,這情形有兩個應對方案:
1)先HDR壓縮,再較曲線;
2)拉白位曲線,再調中、暗位平衡整體感覺。

HDR機乎是百發百中的方法,唯一有點drawback的是當目標本身dynamic range不太極端時,HDR往往做成過份壓縮,出來的天文相有點像電腦繪畫(computer graphics)般很不自然,有點像卡通圖。雖然可說是細節呈現得淋漓盡致,技術滿分,但我個人覺得反而是欠了一種宇宙無限的情懷,假了些。當然,HDR等技術在有需要是要使用的,有其本身價值。所以我會說類似劏雞不用牛刀。

當一般遇著dynamic range不太大的目標時,方案2是可以先行試試。拉白位曲線未必技術上給你所有細節,但是也較少損害目標本身的氣氛。星雲中部應亮則亮,漸進至外圍雲氣消失.... 這種來自宇宙本身的「意境」在近年數碼技術的祟尚之下,已不多見了。(前提當然是不能"爆晒光"如M42)

Digital processing源自科學硏究,首要是怎樣攝取最精細的影像以有利於硏究課題;業餘天文相是一種給平常人看的美態展示,在如何應用digital processing可能就不只是硬科學,而要加入美感和氣氛的考慮了。相片能夠保留天體本身給人自然的感覺,我覺得很重要。

社長寫:
Astrocafe的開宗明義的不談通常會不歡而散的政治話題,其實就是考慮到涉個人生活哲學的,往往是沒有討論結果的,而是否HDR,希望這裡解釋了後面的哲學考慮。


社長言重了。雖然也涉及生活哲學的取向,就著HDR討論一點看法絕不至於不歡而散的,相反地,很希望得到大家支持和歡迎。 :)

也絶不是PS curve stretching VS PI HDR之爭,只想帶出如果兩者都能恰當運用,相得益章。They are certainly not mutually exclusive. 是互補,不是互相排斥。

樓上以圖作例,基於相信"實淺是驗證真相的最高標準"的前提下,嘗試證明拉點曲線也會令星雲白位更美,無意說比HDR更好,充其量是較簡單以達到合理成果。正如上圖經稍為調校後,已說明了簡單拉曲線步驟達致很大程度的白位改善,而這種改善(M20&M8)相信對大部份同好來說已經足夠。較初學的同好,HDR是比較高階,可以先多留意基本方法,不懂得HDR不代表要妥協於一張失色的天文相;在不同情況下,因應需要,一般的同好應該也歡迎有多一個簡單點的選擇。 :)

技術討論中,存在兩種不同觀點是個常態和十分健康的,沒有什麼誰勝誰負的成份;聽你提過香港天文圈有過一些面紅耳熱的場面,其實根本沒有這個需要,是不懂求同存異之道而已;但如果恰巧大家圍繞一個相同的觀點去談,那就是共鳴,也會時常遇到。

在大學時,教授也說亞洲學生尊師重道的觀念太重,也前輩後輩的論資排輩一番,不太習慣直接地作學術討論,所以鼓勵我們學術上和他據理力爭。我反而沒有這個問題,他知道我是個「打手」,常讚揚我能打到底、輸了再打。這是學習過程,也相信能夠做到「不個人化」也是一種學養。人與人的尊重在交往相處之中,不在技術或學術討論中。幾百年間,西方科學超越我國,其中一個原因也在於此。

說到Savio, David 和Willis三個發起人,就是各有各的專長,談論內容自然靠近高端的器材操作和高階的技術應用,也把許多難能可貴的見識和cafers分享;我作為cafers一份子,個人是天文草根族,器材普通,套用Willis 所說「你的客戶是非常有財力的超人。我雖然望塵莫及,我非常滿意手上的器材。」(當然Willis的也比我的好!),而技術上正在探討和學習;astrocafe對我來講是個向廣大天文同好開放的平台,發表意見時也理所當然地從平凡之處提出,就初階的體會說著初階的觀點,一般同好理應容易理解。加上本身對攝影有點領略,有興趣提出觀點作拋磚引玉,以求同存異的角度認識天文攝影的問題,我個人相信,世上家眾多學問每每是萬法歸一的,宗教、經濟、藝術、科學、工程都有共性,也都以人為本;樹立門派往往流於固步自封,也容易豎敵眾多而多生事端。

開放地表達不同觀點而且有些較到位較嚴謹的討論,相信也是Astrocafe一貫與別不同之處。討論區能有高階者作主流,初階但也有敢說說的人,對讀者來說是蠻不錯的。

Willis兄,把你的貼跑了題,不好意思。社長也提到你儀器操作和他相近,不介意也發表一下意見嗎?
David兄,借此也和你打個招呼? :) 記得你寫過,喜歡低調點、省卻許多麻煩....我同意。世事往往知易行難,尤其當身在高處讓人人都看到你的時候。
感謝方兄能不厭詳盡的回應,從你提出的見解獲益良多,希望你也當作朋友般,多多包容! :D
主鏡VC200L 200/1800(1278), ED81S 81/625(419); 導星Orion50/175, 80/400, STi mono; 台架AZEQ6; 相機Nikon D700 D810; 濾鏡IDAS LPS-P2, Astronomik CLS-CCD; 目鏡Baader Or4,6,10,18, 8-24zoom,Vixen8-24zoom, Nagler3-6zoom, Delos全套, Panoptic24, Nagler31; 天頂Everbrite1.25" 2"; 便㩗組合6"牛反f5 EQ5, Star Adventurer; 雙筒7x50, 16x80; 配件(有用、冇用的、若干);
軟件 EQMOD, Stellarium, PHD2, AstroTortilla, EOSNikon, 後期 Lightroom, Pixinsight.

玉宇無麈淨空濛,思縈縹緲中。星流媚眼,月展宮眉,河束鬢雲。
工勞農樸文浪漫,吾道妙群倫。鏡窺倩影,理探衷情,數計芳蹤。
-調寄「眼兒媚」 張玉哲 紫金山天文台台長
SkyDragon
 
文章: 245
註冊時間: 2013-11-06, 08:38

下一頁

回到 儀器 - 望遠鏡

誰在線上

正在瀏覽這個版面的使用者:沒有註冊會員 和 1 位訪客

cr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