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口氣測試SW 120ED 和 Fujifilm X-T10

Equipment (Telescopes) - 折射、反射、折反射,各類天文望遠鏡的技術訊息

Re: 一口氣測試SW 120ED 和 Fujifilm X-T10

文章

willis » 2015-08-14, 21:16

想不到一張儀器測試相引起這麼多的討論,真是意想不到!我想應該是早前貼出的巫婆,面紗和Firework應有較多的討論話題,而且這張M8 M20器材測試相所用的處理時間最小,遠比不上巫婆,面紗和Firework,不過有討論才有進步和參考空間。

如論到儀器操作和社長相近的地方,全是基本嘢。例如對調焦的精度和操作,調焦器的要求和重視度是高的。在打游擊時,對極要求不是太高,會把責任交比auto guider。對單張曝光時間會參考histogram。對光學,尤其是折射鏡的理解,flattener配合和對後焦點的要求和執著。強調單張raw相的重要性,而非只看疊完處理完的終極化妝相。對硬件和軟件處理時的量化感覺等等…都是我一相情願我估和社長相近的地方。而因為背後的理念和語言相近,所以講得兩嘴。
Tak FS60C, APM-LOMO 80/480, APM-TMB 105/650, SW Black Diamond 120ED, Borg 125SD, SW 12" Dobs , Lunt LS35T, Lunt LS80T
TMB Super Mono 4mm, Pentax XO 2.5mm, Baader Planetarium 8-24mm, Nagler (2-4mm, 3-6mm, 13mm), Ethos (3.7mm, 6mm, 10mm), Explore Scientific 100º (14mm, 20mm)
DBK 21, DMK 21, DMK 41, DMK 51, ASI 178MC
Nikon D810A, Canon 5D II, Fujifilm X-T10
頭像
willis
全域版主
 
文章: 1526
註冊時間: 2010-02-01, 17:50
來自: HK

Re: 一口氣測試SW 120ED 和 Fujifilm X-T10

文章SkyDragon » 2015-08-15, 14:07

willis 寫:
想不到一張儀器測試相引起這麼多的討論,真是意想不到!我想應該是早前貼出的巫婆,面紗和Firework應有較多的討論話題,而且這張M8 M20器材測試相所用的處理時間最小,遠比不上巫婆,面紗和Firework,不過有討論才有進步和參考空間。

Willis,真有點不好意思!
圍繞用作測試的M8 M20恐怕是因為是我的經驗尚淺,這個較為基本目標拍的較多,巫婆等還未試過。用了你的相和自己拍的去比較和討論一下,純粹是向有經驗的同好們學習,直接地寫也只為making my points to facilitate discussion. 很高興得到社長和你的意見。

willis 寫:
強調單張raw相的重要性,而非只看疊完處理完的終極化妝相。

我正學習和摸索,所以十分重視:
1 RAW的完美
2 調焦精度
3 導星準確度vs視寧度
4 野戰冇導星時對極精度(南天往往只能靠drift),但是如何快速完成
5 在家時也看不到南天軸,也要drift才能合理對極 ,也要快
6 單張histogram如何判斷,以用盡有光害的背景
我用的器材不太好,但使用了兩年也能欣賞其中一些優點,所以想合理地用好它們。

個人比較著重操作上與實際使用環境的配合,也喜歡探索背後的理論;如器材或環境既然有先天性限制,我相信若能明白箇中道理去操作,才較能平衡各方因素,在有限制裏達致一些成果。當然換了高端器材或去一個較黑天空很多問題都不再是問題.......這相信也是一般愛好者面對的。

所以不是去著意和高階的操作提出不同的說法,只是因應自己在普通環境普通器材遇到的切實問題,以水平也普通的愛好者觀點去討論一下。

可能你也有留意我多個貼中提到以下的事,出發點也是一般愛好者心態,和專門的攝星者擁有的因素不同,而想應該在astrocafe這裏作點較橫向的討論,想也適合一般的讀者。
- 導星鏡與主鏡焦比和像素的關係,普通水平的器材,稍長的導星鏡會較有利,用175mm尋星鏡導1300mm以上是要很好的台架、對極精度等等
- 影平場除了sky flat 之外還有選擇,不是每個人有適當時間做sky flat
- 極軸應該準確到什麼程度,台架的不水平是否令飄移較為費時?
- 天文相背景偏色與cal mon的問題
- 後製如非用PixInsight的同好,拉一點曲線也是可以留意
- 對焦CFZ評估有點用嗎?

等等的切身問題。

無疑以有限的條件,只能去先想好這類問題,希望得到點成果。我想一般愛好者也會有用。

以導星比的測試和做飄移為例,數晚前在家中陽台測試如下:
AZEQ6 1800mm攝星 LPS-p2 400mm導星 STi
- 要求十五分鐘內完成飄移,兩軸「只」做一次,以應付僅僅五分鐘曝光
- 測試400mm導星是否較175mm有較高成功率,因STi像素7um而單反4.8um
- 以我對焦刻度30um一格,CRITICAL FOCUS ZONE為178um的這支鏡,當晚視寧度4",前後3格在bahtinov攝得的星是一樣。這對我日後操作上有點參考價值。(只1800mm prime而言!)
- 有光害,用LPS-p2; 5min曝光把histogram推至過了中位,但green histogram未至clipping

結果是較之前滿意,十多張導星兩個目標都可以接受。對焦似乎ok.
這算是暫時解決了一直在1800mm攝星的低成功率的迷思。大家意見如何?

附圖為單張沒疊,沒平場沒暗場,稍有拉曲線(non-linear image)
日後有空才再PI疊加和正式處理。
附加檔案
image.jpg
NGC253 1800mm 5min sub, cropped
image.jpg (6.17 MiB) 被瀏覽 8430 次
image.jpg
M27 1800mm 5min sub, cropped
image.jpg (7.31 MiB) 被瀏覽 8430 次
主鏡VC200L 200/1800(1278), ED81S 81/625(419); 導星Orion50/175, 80/400, STi mono; 台架AZEQ6; 相機Nikon D700 D810; 濾鏡IDAS LPS-P2, Astronomik CLS-CCD; 目鏡Baader Or4,6,10,18, 8-24zoom,Vixen8-24zoom, Nagler3-6zoom, Delos全套, Panoptic24, Nagler31; 天頂Everbrite1.25" 2"; 便㩗組合6"牛反f5 EQ5, Star Adventurer; 雙筒7x50, 16x80; 配件(有用、冇用的、若干);
軟件 EQMOD, Stellarium, PHD2, AstroTortilla, EOSNikon, 後期 Lightroom, Pixinsight.

玉宇無麈淨空濛,思縈縹緲中。星流媚眼,月展宮眉,河束鬢雲。
工勞農樸文浪漫,吾道妙群倫。鏡窺倩影,理探衷情,數計芳蹤。
-調寄「眼兒媚」 張玉哲 紫金山天文台台長
SkyDragon
 
文章: 245
註冊時間: 2013-11-06, 08:38

Re: 一口氣測試SW 120ED 和 Fujifilm X-T10

文章willis » 2015-08-23, 22:39

SkyDragon 寫:
我用的器材不太好,但使用了兩年也能欣賞其中一些優點,所以想合理地用好它們。

個人比較著重操作上與實際使用環境的配合,也喜歡探索背後的理論;如器材或環境既然有先天性限制,我相信若能明白箇中道理去操作,才較能平衡各方因素,在有限制裏達致一些成果。當然換了高端器材或去一個較黑天空很多問題都不再是問題.......這相信也是一般愛好者面對的。

所以不是去著意和高階的操作提出不同的說法,只是因應自己在普通環境普通器材遇到的切實問題,以水平也普通的愛好者觀點去討論一下。



其實很多人都看得最重是器材,但我個人經驗是器材固然重要,但技術是最重要。這點尤其是在天文攝影上是更容易體會。意思是在天文攝影上,只要有合理表現的器材,不需擁有頂級的器材,你也能拍出精彩的照片。我曾經和一些同好說:「我相信同一天空下,一齊影同一個object,人家用FSQ85, EM11, STi和5DII,我用SW80ED,HEQ5Pro, LVI和5DII,分別把相處理完後,然後不把器材資料透露,單叫人選擇哪張相好,我估結果可能出乎意外…」大部分同好都深信器材先決,而忽略技術的重要性。我不是說好的器材不重要,而是能令你發揮最大效益就是提升技術。這是我對天文攝影的愚見。相反目視天文觀測,好的器材就非常重要!眼看得到就是看得到!目視不能後製,所以集光力,色差,反差,像差,一一义入眼睛。想睇暗的object,大口徑的反射鏡首選。就算是看光亮的天體,如太陽(加了filter),月球和行星等,頂級APO的顏色,反差和每mm達4X以上的解像度(需視寧度的配合),是一般器材望塵莫及的。不過要有這些經驗才會明白是弄虛作假,還是實事求是。我也喜歡目視,但通常都是借人家的大口徑鏡來看一看,因為目視的投資是遠比攝影的大。「簡單」如一個目鏡,它的價錢也不可輕視。
Tak FS60C, APM-LOMO 80/480, APM-TMB 105/650, SW Black Diamond 120ED, Borg 125SD, SW 12" Dobs , Lunt LS35T, Lunt LS80T
TMB Super Mono 4mm, Pentax XO 2.5mm, Baader Planetarium 8-24mm, Nagler (2-4mm, 3-6mm, 13mm), Ethos (3.7mm, 6mm, 10mm), Explore Scientific 100º (14mm, 20mm)
DBK 21, DMK 21, DMK 41, DMK 51, ASI 178MC
Nikon D810A, Canon 5D II, Fujifilm X-T10
頭像
willis
全域版主
 
文章: 1526
註冊時間: 2010-02-01, 17:50
來自: HK

Re: 一口氣測試SW 120ED 和 Fujifilm X-T10

文章mwtse » 2015-08-24, 00:05

willis 寫:目視的投資是遠比攝影的大。


我持相反的意見,攝影加上後製,所花的時間比目視多,而以我的年齡階層計,時間遠比金錢珍貴。
mwtse
 
文章: 483
註冊時間: 2011-05-01, 20:09

Re: 一口氣測試SW 120ED 和 Fujifilm X-T10

文章社長 » 2015-08-24, 09:11

mwtse 寫:
willis 寫:目視的投資是遠比攝影的大。


我持相反的意見,攝影加上後製,所花的時間比目視多,而以我的年齡階層計,時間遠比金錢珍貴。


我又會以第三種角度去看此事。

就算我剛架好一台全球最大的304APO雙筒也是這樣說,若要做目視觀測,我強調的是觀測,把同一筆錢放在一台以目視優化的大反射,成果一定更好。

viewtopic.php?f=12&t=2148&start=40#p28800

正如有人迷戀保時捷,當然有其個人的理由。保時捷亦是APM對自己的APO定位,小巧但強悍,我是可以一個人抬起一台304APO的,很難在市場上找到另一台能一個人抬起又目視效果比它好的鏡,但市場上亦有在個別要求上,比保時捷更好的方案。

就以David的Obsession 18UC及幾個直正會用到的目鏡及濾鏡,其實也不超過10萬港元,買了16803相機也不夠買濾鏡盤。

香港的人不太愛目視,或許是很難跟人家分享(或吹水),二來目視至少要一定口徑,在寸金尺土的環境下,就算肯開車拿出去用,平時收藏也是問題。
兩個天文台 - 白鷺湖天文台、西藏自動化天文觀測站
主鏡 - Officina Stellare 500 口徑f3.8 RiFast攝星儀、APM/TMB 254 f9 APO、SkyWatcher Dob 18、305 f8.5 牛頓鏡、Paramount ME 赤道儀
配件 - 2 full sets of Supermonocentrics、Baader Mark V Binoviewer、Ethos、Canon 5D Mark II Mod、FLI Proline 16803冷凍相機、Mercedes SUV
星河科研社 http://www.astro.hk 電郵 saviofong@astro.hk
頭像
社長
Site Admin
 
文章: 12686
註冊時間: 2010-02-01, 14:17
來自: 香港

Re: 一口氣測試SW 120ED 和 Fujifilm X-T10

文章社長 » 2015-08-24, 09:12

willis 寫:頂級APO的顏色,反差和每mm達4X以上的解像度(需視寧度的配合)


我看3X到頭了,還要是相對長焦的APO (注意是長焦、APO),3.5X是絶無僅有的情況。
兩個天文台 - 白鷺湖天文台、西藏自動化天文觀測站
主鏡 - Officina Stellare 500 口徑f3.8 RiFast攝星儀、APM/TMB 254 f9 APO、SkyWatcher Dob 18、305 f8.5 牛頓鏡、Paramount ME 赤道儀
配件 - 2 full sets of Supermonocentrics、Baader Mark V Binoviewer、Ethos、Canon 5D Mark II Mod、FLI Proline 16803冷凍相機、Mercedes SUV
星河科研社 http://www.astro.hk 電郵 saviofong@astro.hk
頭像
社長
Site Admin
 
文章: 12686
註冊時間: 2010-02-01, 14:17
來自: 香港

Re: 一口氣測試SW 120ED 和 Fujifilm X-T10

文章社長 » 2015-08-24, 09:20

SkyDragon 寫:AZEQ6 1800mm攝星 LPS-p2 400mm導星 STi


整段文字中,這句對我的意義更大。

Astrocafers 各師各法,但有一點比較"一致"的,是隨非建立遙控天文台,若是打游擊或manned拍深空,普通赤道儀加自動導星器便可以,不便追求XX、XXX赤道儀。

我的個人一直以來說法,赤道儀要普通便可勝任,攝星鏡選好一點(但不一定跟價錢掛鈎),相機選合適的。
兩個天文台 - 白鷺湖天文台、西藏自動化天文觀測站
主鏡 - Officina Stellare 500 口徑f3.8 RiFast攝星儀、APM/TMB 254 f9 APO、SkyWatcher Dob 18、305 f8.5 牛頓鏡、Paramount ME 赤道儀
配件 - 2 full sets of Supermonocentrics、Baader Mark V Binoviewer、Ethos、Canon 5D Mark II Mod、FLI Proline 16803冷凍相機、Mercedes SUV
星河科研社 http://www.astro.hk 電郵 saviofong@astro.hk
頭像
社長
Site Admin
 
文章: 12686
註冊時間: 2010-02-01, 14:17
來自: 香港

Re: 一口氣測試SW 120ED 和 Fujifilm X-T10

文章willis » 2015-08-24, 09:23

社長 寫:
willis 寫:頂級APO的顏色,反差和每mm達4X以上的解像度(需視寧度的配合)


我看3X到頭了,還要是相對長焦的APO (注意是長焦、APO),3.5X是絶無僅有的情況。


我每mm4X意思是指未break down,當然如果是指仍然能保持高反差和顏色,就會下降到3x。
Tak FS60C, APM-LOMO 80/480, APM-TMB 105/650, SW Black Diamond 120ED, Borg 125SD, SW 12" Dobs , Lunt LS35T, Lunt LS80T
TMB Super Mono 4mm, Pentax XO 2.5mm, Baader Planetarium 8-24mm, Nagler (2-4mm, 3-6mm, 13mm), Ethos (3.7mm, 6mm, 10mm), Explore Scientific 100º (14mm, 20mm)
DBK 21, DMK 21, DMK 41, DMK 51, ASI 178MC
Nikon D810A, Canon 5D II, Fujifilm X-T10
頭像
willis
全域版主
 
文章: 1526
註冊時間: 2010-02-01, 17:50
來自: HK

Re: 一口氣測試SW 120ED 和 Fujifilm X-T10

文章willis » 2015-08-24, 09:25

mwtse 寫:
willis 寫:目視的投資是遠比攝影的大。


我持相反的意見,攝影加上後製,所花的時間比目視多,而以我的年齡階層計,時間遠比金錢珍貴。


時間又是一個考慮,還有年紀越大,瞳孔的大少也會下降,那就要更大的集光力。
Tak FS60C, APM-LOMO 80/480, APM-TMB 105/650, SW Black Diamond 120ED, Borg 125SD, SW 12" Dobs , Lunt LS35T, Lunt LS80T
TMB Super Mono 4mm, Pentax XO 2.5mm, Baader Planetarium 8-24mm, Nagler (2-4mm, 3-6mm, 13mm), Ethos (3.7mm, 6mm, 10mm), Explore Scientific 100º (14mm, 20mm)
DBK 21, DMK 21, DMK 41, DMK 51, ASI 178MC
Nikon D810A, Canon 5D II, Fujifilm X-T10
頭像
willis
全域版主
 
文章: 1526
註冊時間: 2010-02-01, 17:50
來自: HK

Re: 一口氣測試SW 120ED 和 Fujifilm X-T10

文章willis » 2015-08-24, 09:33

社長 寫:正如有人迷戀保時捷,當然有其個人的理由。保時捷亦是APM對自己的APO定位,小巧但強悍,我是可以一個人抬起一台304APO的,很難在市場上找到另一台能一個人抬起又目視效果比它好的鏡,但市場上亦有在個別要求上,比保時捷更好的方案。

就以David的Obsession 18UC及幾個直正會用到的目鏡及濾鏡,其實也不超過10萬港元,買了16803相機也不夠買濾鏡盤。

香港的人不太愛目視,或許是很難跟人家分享(或吹水),二來目視至少要一定口徑,在寸金尺土的環境下,就算肯開車拿出去用,平時收藏也是問題。


儲存地方又是考慮,不同人有不同的考慮。我相信這些考慮也會跟時間變。可能有天我會全力投入目視。但在不同的範疇希望都是樂趣多於不歡…
Tak FS60C, APM-LOMO 80/480, APM-TMB 105/650, SW Black Diamond 120ED, Borg 125SD, SW 12" Dobs , Lunt LS35T, Lunt LS80T
TMB Super Mono 4mm, Pentax XO 2.5mm, Baader Planetarium 8-24mm, Nagler (2-4mm, 3-6mm, 13mm), Ethos (3.7mm, 6mm, 10mm), Explore Scientific 100º (14mm, 20mm)
DBK 21, DMK 21, DMK 41, DMK 51, ASI 178MC
Nikon D810A, Canon 5D II, Fujifilm X-T10
頭像
willis
全域版主
 
文章: 1526
註冊時間: 2010-02-01, 17:50
來自: HK

Re: 一口氣測試SW 120ED 和 Fujifilm X-T10

文章社長 » 2015-08-24, 09:43

willis 寫:
社長 寫:正如有人迷戀保時捷,當然有其個人的理由。保時捷亦是APM對自己的APO定位,小巧但強悍,我是可以一個人抬起一台304APO的,很難在市場上找到另一台能一個人抬起又目視效果比它好的鏡,但市場上亦有在個別要求上,比保時捷更好的方案。

就以David的Obsession 18UC及幾個直正會用到的目鏡及濾鏡,其實也不超過10萬港元,買了16803相機也不夠買濾鏡盤。

香港的人不太愛目視,或許是很難跟人家分享(或吹水),二來目視至少要一定口徑,在寸金尺土的環境下,就算肯開車拿出去用,平時收藏也是問題。


儲存地方又是考慮,不同人有不同的考慮。我相信這些考慮也會跟時間變。可能有天我會全力投入目視。但在不同的範疇希望都是樂趣多於不歡…


當APO或多或少到頭了 (全球比304大的不超過10台),我下一步興趣是發掘大牛反的威力。
兩個天文台 - 白鷺湖天文台、西藏自動化天文觀測站
主鏡 - Officina Stellare 500 口徑f3.8 RiFast攝星儀、APM/TMB 254 f9 APO、SkyWatcher Dob 18、305 f8.5 牛頓鏡、Paramount ME 赤道儀
配件 - 2 full sets of Supermonocentrics、Baader Mark V Binoviewer、Ethos、Canon 5D Mark II Mod、FLI Proline 16803冷凍相機、Mercedes SUV
星河科研社 http://www.astro.hk 電郵 saviofong@astro.hk
頭像
社長
Site Admin
 
文章: 12686
註冊時間: 2010-02-01, 14:17
來自: 香港

上一頁

回到 儀器 - 望遠鏡

誰在線上

正在瀏覽這個版面的使用者:沒有註冊會員 和 1 位訪客

cr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