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悍的 Officina Stellare RiLA 系列攝星儀

一直在進行我在西藏遙控觀測站的大口徑攝星儀計劃,直至剛剛收到這份通知,打亂了我的計劃....
個人認為業餘深空拍攝,焦距太長會有反效果,現時8300系列相機,5.4um像素配合2000mm焦距,取樣度已在0.56"水平,非一般大氣條件能支撐,現時最平宜的8300系列相機,其實也和高端的RC或牛反攝星儀用的增焦平場鏡價格相近,所以在同一台鏡上以16803及8300相機交替使用,可能比換修正鏡更好,始終3000、4000mm焦距拍攝,會帶來很多不同的問題。
直至沒多久之前,若要在2000mm以下作大光圈拍攝,過去數年出台不同品牌的牛反都是不錯的選擇,例如ASA便是了,我下週會到德國驗收全球最大的304 APO雙筒鏡,之後會開車南下奧地利考察ASA厰房:
viewtopic.php?f=12&t=2148&start=20#p22261
viewtopic.php?f=9&t=3496
某程度上,我對RCOS或CDK之類的卡反有些保留,其中一個原因是焦距對業餘拍攝來略為過長,光圈略慢,同時犧牲了重要的視場。但最近由意大利Officina Stellare新推出,經Massimo Riccardi設計的RiLA系列,讓我重新審視大光圈卡反的可塑性,尤其是相比牛反的優勢:
- F3.8 大光圈,副鏡為球面光學設計,光軸寛容度較大,情況與RH攝星儀相若
- 最大100mm直徑高修正度像場,邊緣Spot size小於5um (!!),匹配小像素相機,充份發揮本身焦距下的最高解像度,亦可配合比16803更大片幅相機,作巡天任務
- 後焦點可以長達200mm以上,方便加入不同的偏軸導星器、迴轉裝置、AO 等,這點牛反受制於彗差鏡的因素,望塵莫及
- 在大温差下焦點相對較穏定,這是大光圈攝星儀的其中一個重點考慮,情況與RH攝星儀相若
- 鏡筒相對牛反較短,相機位於望遠鏡後端,赤道儀負荷及平衡較理想
- 口徑有300、400、500、600、800不等,起步價約HK$ 100,000 / RMB 80,000,星河科研社即時接受訂單
- 這台是球面副鏡的卡反,加上修正鏡後可以在100mm直徑像場提供5um Spot size的高修正度星點,我一直觀點是不要迷信RC,因為卡反的主副鏡光系統,還是要加上修正鏡的最終成像才是故事的全部,除非是科研用途在極小像場內不加或只用貼近焦平面的單透鏡修正 (美國有此一例,60"RC)
Massimo Riccardi 近年有不少大作,他是Roland的好友,為Astrophysics設計了AP的攝星儀,改良了Thomas Back的設計,出品了全球最大的APM-LZOS 510 f12.5 APO折射鏡,為全線APM-TMB折射鏡設計0.75x Riccardi平場減焦鏡,他本身為意大利人,是Officina Stellare的重點團隊成員,設計不少光學器材,包括Officina Stellare版本,比Astrophysics有更長後焦點及更大光圈的RH攝星儀。
星河科研社為Officina Stellare的亞洲區代理,年前考察該公司時,跟Massimo Riccardi見面的城市,離開400年前伽里略首次用天文望遠鏡觀測木星的地點才50公里。
viewtopic.php?f=13&t=92
個人認為業餘深空拍攝,焦距太長會有反效果,現時8300系列相機,5.4um像素配合2000mm焦距,取樣度已在0.56"水平,非一般大氣條件能支撐,現時最平宜的8300系列相機,其實也和高端的RC或牛反攝星儀用的增焦平場鏡價格相近,所以在同一台鏡上以16803及8300相機交替使用,可能比換修正鏡更好,始終3000、4000mm焦距拍攝,會帶來很多不同的問題。
直至沒多久之前,若要在2000mm以下作大光圈拍攝,過去數年出台不同品牌的牛反都是不錯的選擇,例如ASA便是了,我下週會到德國驗收全球最大的304 APO雙筒鏡,之後會開車南下奧地利考察ASA厰房:
viewtopic.php?f=12&t=2148&start=20#p22261
viewtopic.php?f=9&t=3496
某程度上,我對RCOS或CDK之類的卡反有些保留,其中一個原因是焦距對業餘拍攝來略為過長,光圈略慢,同時犧牲了重要的視場。但最近由意大利Officina Stellare新推出,經Massimo Riccardi設計的RiLA系列,讓我重新審視大光圈卡反的可塑性,尤其是相比牛反的優勢:
- F3.8 大光圈,副鏡為球面光學設計,光軸寛容度較大,情況與RH攝星儀相若
- 最大100mm直徑高修正度像場,邊緣Spot size小於5um (!!),匹配小像素相機,充份發揮本身焦距下的最高解像度,亦可配合比16803更大片幅相機,作巡天任務
- 後焦點可以長達200mm以上,方便加入不同的偏軸導星器、迴轉裝置、AO 等,這點牛反受制於彗差鏡的因素,望塵莫及
- 在大温差下焦點相對較穏定,這是大光圈攝星儀的其中一個重點考慮,情況與RH攝星儀相若
- 鏡筒相對牛反較短,相機位於望遠鏡後端,赤道儀負荷及平衡較理想
- 口徑有300、400、500、600、800不等,起步價約HK$ 100,000 / RMB 80,000,星河科研社即時接受訂單
- 這台是球面副鏡的卡反,加上修正鏡後可以在100mm直徑像場提供5um Spot size的高修正度星點,我一直觀點是不要迷信RC,因為卡反的主副鏡光系統,還是要加上修正鏡的最終成像才是故事的全部,除非是科研用途在極小像場內不加或只用貼近焦平面的單透鏡修正 (美國有此一例,60"RC)
Massimo Riccardi 近年有不少大作,他是Roland的好友,為Astrophysics設計了AP的攝星儀,改良了Thomas Back的設計,出品了全球最大的APM-LZOS 510 f12.5 APO折射鏡,為全線APM-TMB折射鏡設計0.75x Riccardi平場減焦鏡,他本身為意大利人,是Officina Stellare的重點團隊成員,設計不少光學器材,包括Officina Stellare版本,比Astrophysics有更長後焦點及更大光圈的RH攝星儀。
星河科研社為Officina Stellare的亞洲區代理,年前考察該公司時,跟Massimo Riccardi見面的城市,離開400年前伽里略首次用天文望遠鏡觀測木星的地點才50公里。
viewtopic.php?f=13&t=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