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bulas 寫:过去大家都深度谈冷却后的表现,让镜筒内温度和外部表现一样,使得光学Element的 Strain & Stress 接近设计上的理论值。镜身外和镜筒内的温度需要在多少摄氏度观测是最好?
在我过去接触光学生产的时候,车间都是在恒温控制在20℃加工和分离。
还有就是冷却过程的改进问题:我过去的一个设想就是,用蜂窝状的镜筒,加快精通内的对流,从而加快降温。待冷却后,外面可以蒙上一个黑色的布匹。
这个领域,我想社长、David等同好应该体会很深。
拍這張木星照時,我把203APO置於車內,在烈日當空下晒了一整天,車廂內超過40度。當晚我開車前往目的地,用了半小時多吧,車內開了空調,到埗後拿鏡出來花了半小時左右架起所有東西,已推上500目視了,發現效果很好,便開始拍攝:
viewtopic.php?f=16&t=43這張照片因為有些設定錯了,訊噪很高,但有一點倒比較特別,就是影像質量很穏定,懂拍攝行星的人都知道,拍數十段影像疊加,總有機會命中一兩段效果很好的,但製作動畫就不一樣了,除了視寧度要穏定外,望遠鏡的焦準、熱平衡也要穏定,因此能拍高水平定格行星的,跟高水平OSC動畫低一個層次,OSC又跟RGB動畫低另一個層次。
我一直沒分享過一點,當晚其實我帶了一把紅外線測溫槍,發現鏡片的溫度其實很能緊貼氣溫變化的,反而David和我一直不解,他的Mewlon 250不是用密封鏡筒,主鏡座底部可打開露出多個透氣孔,再拿走目鏡前後通風,又用風扇對著鏡筒吹,但等待上一小時,把手指放在目鏡座內仍感到一股熱氣流出來,散熱比我的三片式空氣頭203APO還要長得多,要知道三片式空氣頭一直被認為散熱困難的。
後來他用Obsession 18UC,集光積比我的203APO大五倍,一大片玻璃在那裡,散熱又好像完全沒問題,一架起來沒多久,便可以推上500倍目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