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80年代走過來的愛好者是不會忘記Or目鏡的。當年H或HM是標準,若用中焦牛頓的(那年代不流行短焦),便要用到Kellner,Or是高檔的玩意。但全部都是0.965"(24.5mm)的。
那時我的老師在自家天台建了一個趟頂天文台,花了一萬元自已造赤道儀及用美國Cave鏡組裝一台203 F7牛反,用的是全套1.25" Or目鏡,那些東西都只能遠觀,不能褻玩。我們的感覺,有點像學生們看見我的203 F7 APO及派拉蒙吧。
論行星目鏡,我真的除了TMB Supermonocentric外已沒有興趣其他了,因為修正度比Zeiss Abbe Or更高。特別是除了3.7,我們從Ethos 6到21都齊全了,看深空也把Nagler等全部幹掉。所以一套專攻深空、一套專攻行星便可以。上月底的星空派對,我拿Pentax XO5出來跟TMB Supermonocentric 5以木星作比較,經第三者確認影像及對比度還是不難看出略遜,所以那個XO 5我會放掉的。
Pentax XO 2.5則難說,因為TMB Supermonocentric最短才是4mm,我希望待春夏天視寧度好轉時,比較Pentax XO 2.5 跟TMB Supermonocentric 4 + 1.8x ED Barlow的表現才可作準。因為推上500多倍目視,對視寧度要求很高,否則難以斷定目鏡組合高低。
以F7或更大光圈的頂級目視光學來說,2.5mm這個焦段是很有用的,因為有些細節,的確要推上每毫米口徑2.5x甚至接近3x才能看得較清晰。木衛三表面地貎、土星光環上的小裂縫等便是。當然若用到這倍率,眼睛狀態要非常好,因為眼睛內的浮子floater的影響會很大,也跟當晚精神狀態很大關係。
我個人是有一個Hi Or 2.8的,希望稍後跟自己的Pentax XO 2.5比較一下,但我猜後者勝算較高。比試後我會把較好的那個多買一個回來用在Baader Mark V雙目上,因為很難想像在雙目上用TMB Supermonocentric 4 + 1.8x ED Barlow。
另外我保留Hi Or 2.8及Pentax 2.5是用來做室內星點測試,以及做平行光管的人工星點,這裡的的測試就是用Hi Or 2.8投影人工星點出來的:
http://aberrator.astronomy.net/scopetest/所以小熊那個Hi Or 2.8先給我留著,待一兩個星期後我告訴你會不會拿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