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長寫:
2. 極高倍行星月面時的確要找出最佳倍率,例如我用203APO,假若當日天氣極好但未至於完美,500倍看木星不錯,600倍影像會全面崩潰,但看土星因為對比度高,細節又比500倍清晰,兩個倍率就是用4跟5體現。所以我一直說TMB Supermonocentric的4,5,6,7,8,9,10,12,14,16,18,21mm焦距間距,是有知慧及懂目視的人開發的(APM Markus Ludes viewtopic.php?f=13&t=85 ),反觀Zeiss Abbe Orthos便很滑稽了,的確在視寧度最好及鏡夠大的情況下,Zeiss Abbe Orthos是輸給TMB Supermonocentric的,至於德國統一前夕,東德蔡司的fully multicoated Monocentric目鏡如何就不得而知,那次我有機會從德國Yahoo上花上千多歐圓投了一個回來,但不知為何被人同價投了(??),不過後來想想也無損失,因為是10mm的,焦距太長。
社長,謝謝詳細分析。
你說的除了Ethos,其他目鏡我沒接觸過,只有學習。但相信你的實際經驗有道理,以後選擇目鏡可以參考。
社長寫:
1. 觀星活動,用大視場目鏡有好處,所以我用Ethos。若是很嚴謹的"格鏡"活動,更會用專科定焦目鏡,包括Ethos及Supermonocentric。
這個我沒說清楚,是給公眾辦的觀星活動,可以有上百人的,一支鏡十多大人小朋友排隊看那種。還有手抱的小伙子,很難確保目鏡的安全......小朋友剛吃完雪糕的手指,外國人連大人吃完東西也只是手指分別往口裏送來清潔的。所以用一個zoom作壯士是風險管理吧。另一方面,當大家排著隊,要更換目鏡以提供同一目標在不同倍率的示範也不夠快。
社長寫:
2. 至於看深空,我們就算西藏星空派對,總的來說就是那3個Ethos (或極端情況下4個,因要用500x看某個深空) viewtopic.php?f=14&t=3771
我通常用zoom去決定看深空的倍率,然後換上Delos。由於城市或近郊的光害,每一個目標亮度不同而不同日子背景亮度也由於天氣和光害有頗大變化,我認為要在這些不太理想情況下觀測,相應選擇最洽當的倍率是很重要,每個目標、天空的每個位置都不同,反差不理想時用什麼倍率把背景"剛剛"能壓下去而又不太「殺死」目標物......。是我愛zoom的原因。當然,因光學設計不完全一樣,zoom換上定焦目鏡後有機會還是換長換短一級以作微調,若是熟悉自己的器材就能憑經驗而省下這歩了。
至於若能在固定地點觀測而該地點客觀因素較少變化,背景較恆定,那麼變的只是目標,如果觀測經驗豐富,也"知道"什麼目標用什麼倍率,那zoom真是沒什用處了。
至於Ethos,是那份「嘆為觀止」(majesty factor)的感覺了。但我也喜歡Delos,之前決定買一套Ethos或Delos是個難題,試了試想了想好一陣子,還是選了Delos。我是四眼散光加近視,戴著眼鏡是以Delos的舒適性先決,20mm 的eyerelief 很好,而Ethos的「嘆為觀止」隔著眼鏡便打了很大折扣。話說回來,除了視角較小之外,Delos的色彩還原、反差及全場鋭利度表現也很出色;特別喜歡那adjustable eyeguide設計,令到Delos是一款又舒服又容易用的目鏡,這個對招呼非天文愛好者來說是個優點。(沒有了你提及Radian那般「難看」,讓公眾看鏡,頭移了半分鐘還是看不到東西,最後是給眼睫毛鍍了個「多層有機加鏌」而毀了那什麼目鏡的超高反差、色彩等等....)有點奇怪,Delos在香港似乎沒太流行,大家只愛最好的?
社長寫:
3. 野戰時若行星月面,我只帶三個Mono,深空的話只帶三個Ethos
懶,是沒有得救的現象;在懶得淋漓盡致的時候,一個,就是王道了。
當然,除了這個,上1)有非天文觀眾的考慮也含蓄地把自己和他人的總括之,一字曰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