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rn Door 追星儀

80年代初,擁有望遠鏡被稱為有鏡階級,赤道儀並非必須品,有摩打驅動的赤道儀,更被視為高端天文愛好者的設備。
當年初上中學,很難得借用家裡的單鏡反光機,拍了好些星流跡照片後,當然想向追蹤攝影進發。比我大一年的學長在老師指導下,也參考一些文獻,造了一個"木板赤道儀",亦即是外國稱為Barn Door 追星儀的東西,原理是用一條縲絲慢慢轉動,讓兩片木板在一個門鉸上張開,讓上面的導星鏡及相機抵消地球自轉,達至追蹤星體的目的。還記得在不少寒風夜裡,我們用自製的紅光LED照明十字線目鏡,在50mm普消折射鏡的輔助下,人肉導星拍攝不少30分鐘曝光的星野照片,那種經歷,也只有在那時代、那年紀才會擁有。
http://en.wikipedia.org/wiki/Barn_door_tracker
Barn Door 追星儀在80年代末曾引起一陣熱潮,因為當時有愛好者以數學方程式推算出,若以雙臂代設計,可以長時間下維持精碓追蹤。當時剛進大學的我也為此著迷了好一會,甚至編寫C程式以模擬有關設計的追蹤誤差。最後結論是有關 Barn Door 追星儀最大技術關鍵在於門鉸與驅動點距離,以及精確的摩打速度。
最近有點返璞歸真心態,一來剛受上週在西藏測試EQ1的結果影響 ( viewtopic.php?f=14&t=112&start=20 ),而來隨科技及手上物資而變,有些技術問題已能輕易解決,而且心裡的新設計的確相對於手上其他赤道儀如HEQ5 Pro、EQ3 Pro,甚至早前出掉的五藤光學 Mark X 單軸赤道儀、高橋 80年代Sky Patrol德式赤道儀 ( viewtopic.php?f=10&t=42 ) 有一定優勢(更輕便、可雙軸導星),不知能否把這個設計落實?
設計方案:
1. 雙臂式設計,另加緯軸驅動 http://en.wikipedia.org/wiki/File:Double-arm-mount.png
2. 採用Sky Watcher HEQ5 Pro 極軸望遠鏡、EQ3 雙軸摩打改兩組繼電器作自動導星介面
3. 配9x50尋星鏡改裝導星鏡、LVI導星器
最大問題是,我會否因為省丁點重量而大費週章造一個雙軸驅動自動導星的Barn Door追星儀?
當年初上中學,很難得借用家裡的單鏡反光機,拍了好些星流跡照片後,當然想向追蹤攝影進發。比我大一年的學長在老師指導下,也參考一些文獻,造了一個"木板赤道儀",亦即是外國稱為Barn Door 追星儀的東西,原理是用一條縲絲慢慢轉動,讓兩片木板在一個門鉸上張開,讓上面的導星鏡及相機抵消地球自轉,達至追蹤星體的目的。還記得在不少寒風夜裡,我們用自製的紅光LED照明十字線目鏡,在50mm普消折射鏡的輔助下,人肉導星拍攝不少30分鐘曝光的星野照片,那種經歷,也只有在那時代、那年紀才會擁有。
http://en.wikipedia.org/wiki/Barn_door_tracker
Barn Door 追星儀在80年代末曾引起一陣熱潮,因為當時有愛好者以數學方程式推算出,若以雙臂代設計,可以長時間下維持精碓追蹤。當時剛進大學的我也為此著迷了好一會,甚至編寫C程式以模擬有關設計的追蹤誤差。最後結論是有關 Barn Door 追星儀最大技術關鍵在於門鉸與驅動點距離,以及精確的摩打速度。
最近有點返璞歸真心態,一來剛受上週在西藏測試EQ1的結果影響 ( viewtopic.php?f=14&t=112&start=20 ),而來隨科技及手上物資而變,有些技術問題已能輕易解決,而且心裡的新設計的確相對於手上其他赤道儀如HEQ5 Pro、EQ3 Pro,甚至早前出掉的五藤光學 Mark X 單軸赤道儀、高橋 80年代Sky Patrol德式赤道儀 ( viewtopic.php?f=10&t=42 ) 有一定優勢(更輕便、可雙軸導星),不知能否把這個設計落實?
設計方案:
1. 雙臂式設計,另加緯軸驅動 http://en.wikipedia.org/wiki/File:Double-arm-mount.png
2. 採用Sky Watcher HEQ5 Pro 極軸望遠鏡、EQ3 雙軸摩打改兩組繼電器作自動導星介面
3. 配9x50尋星鏡改裝導星鏡、LVI導星器
最大問題是,我會否因為省丁點重量而大費週章造一個雙軸驅動自動導星的Barn Door追星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