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1月初到西藏組裝天文台回來,便陸續出現大大小小的各樣問題,導星、相機、圓頂、追蹤全部都是,亦即問題出現在天文攝影的每一部份。唯一已全面解決的,是Boltwood Cloud Sensor、全天魚眼、調焦系統。似乎老天爺給了我最基本的天文台保護,至少能看清天氣狀況,圓頂天窗能正常關上,能調好焦辛苦拍張照片,但又展現出種種問題要我解決。若非有其他更重要的事情在港,我12月已再次前往解決了。現暫定春節期間前往,適值廿四節氣的大寒,而目前看見的問題有一部份跟日夜巨大溫差有關,可以想像若這期間能根治問題,全年裡其他時間都不會有事了。
viewtopic.php?f=12&t=1188&start=220#p12966
上述提到的各項問題,除了導星外,已有全面解方案。導星的情況比較複雜,至今未有很清晰的問題根源,甚至按固有的經驗,可以說是有點老貓燒鬚。
可以想想:
- 我的Paramount ME以203APO的1420mm盲跟的話,三五分鐘曝光拍50張以上也不會有一張拉線。若啟動PEC及Protrack後,3000至4000mm盲跟3分鐘是沒有問題的,David Levy、鹿林天文台、香港一些M16及C14以及國外眾多愛好者的都這樣。
- 因為目前105/650APO是架在Skywatcher 300 f5牛反上,我明白那對牛反抱箍強度本身不為應付這樣的架設而造,肯定會有一些剛性問題,但按理引入T Point很多個Terms及啟用Protrack後應能把問題解決,但實際情況郤不然。
- 追蹤出現嚴重拉線,以赤緯+30度左右出現,越近北天極越明顯。是否啟用導星、PEC、Protrack均無明顯分別,那已排除了極軸不準的問題,實際上現時T Point模型也測定極軸精確度極高
- 導星鏡是固定在105/650APO的抱箍上的一片厚鋁板上,比我裝LVI的導星鏡要穏固得多,按理也排除了105/65APO跟300牛反之間連接剛性問題造成的導星拉線,除非目前的問題不是兩鏡之間的縱向及徑向偏移,而是圍繞極軸的旋轉偏移

之後引述過雍正皇朝一句說話,西部用兵,打的是錢糧,打的是後方,現在深有感受。為了此行要把問題一併解決,以便回來後集中精力開始600 f3.5牛反的工作,及本年的各種海外行程,唯有採用多一個後備方案,包括造一個加固支架,直接把105/650APO連到Paramount上,那盲跟650mm半小時也不是問題了。另外我會帶備SBIG專為STi而設的小型導星鏡,因為也不排除整個問題根源自我自製的導星鏡造工不足,最後一個方案是為於現時的TMB 3.5"平場鏡接環上加入離軸導星裝置。
見下圖,這個接環我一直擱著沒用,因為我用的是5D Mark II,全片幅相機用T2接環會有暗角問題,所以我一直採用自製可調接環,可照顧因LPS濾鏡等時造成的後焦點問題,也改用Borg的大通光孔徑相機接環,拍出來的照片不做平場也沒有暗角,唯一的擋光反而是來自Canon單反的反光板

viewtopic.php?f=17&t=371
viewtopic.php?f=17&t=442
現在因為西藏用的是4/3片幅的ST8300M,在本身為6x7片幅設計的TMB 3.5"平場鏡那全照明像場達70多毫米直徑下,8300晶片受光面積外有足夠空間放置一片短邊20x20mm菱鏡,計及所需後焦點,f5或以上的攝星鏡光學系統,能夠讓STi的導星晶片接收到物鏡而來的全部光線。按早前測試,以受光不足的TS薄身離軸導星器,配合f7.5光系統及香港這種透明度下,STi也能在4秒曝光下輕易找到導星,而我在西藏避免採用太短的曝光時間,以免Guide on seeing,一般是用5秒曝光的,所以找導星絶對不成問題 (導星器是在相機濾鏡前,所以是Guide in front of filter),若用CCDSoft甚至好些時候因為導星太多而導致Calibration出現問題。
viewtopic.php?f=23&t=1348&start=20#p12688
目前基本東西已齊備,要做的工作就是在接環上開個孔,然後車/銑一個支架裝上可讓STi調焦點及角度。設計並不複雜,加工很簡單,稍後上圖及報告西藏實際表現。要強調的是,若望遠鏡本身支撐夠穏,Paramount ME本身已可接直跟蹤彗星及人造衛星,是用不上導星的,否則若有一套像我現時的小導星鏡,直接以彗核導星便可以,這是離軸導星器的唯一盲點,我亦知道這只是臨時設備,有些實際存的問題,最終還是要解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