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頁 (共 1 頁)

使用 iPhone 導覽星空

文章發表於 : 2011-05-25, 14:30
mwtse
DSC04805_small.jpg
DSC04805_small.jpg (84.92 KiB) 被瀏覽 6909 次
SkyWatch 的小折射鏡加裝配件很方便,因此用了一個吸在汽車擋風玻璃的 iPhone 吸盤改裝,把 iPhone 固定在望遠鏡上。先使用 Theodolite ,把 iPhone 鏡頭所指的方向對準望遠鏡的方向,然後就可以使用例如 Pocket Universe, SkySafari, GoSkyWatch 等軟件來作真正的活動星圖。

Re: 使用 iPhone 導覽星空

文章發表於 : 2011-05-25, 14:35
mwtse
把吸盤部份鋸開,加入一小片 5.5 mm 厚膠片加固,鑽一個 1/4" 孔,加 1/4" 螺絲及墊片(增加磨擦力)。

DSC04800_small.JPG
DSC04800_small.JPG (40.7 KiB) 被瀏覽 6907 次
DSC04807_small.jpg
DSC04807_small.jpg (43.87 KiB) 被瀏覽 6907 次

Re: 使用 iPhone 導覽星空

文章發表於 : 2011-05-25, 14:37
社長
Oh, 原來你認真的 :shock:

mwtse 你有車床有工具,歡迎以後多分享一些個人製作心得,現在很少找到”知音人”了。

Re: 使用 iPhone 導覽星空

文章發表於 : 2011-05-25, 21:49
mwtse
這個不是最好設計,因為 iPhone 方向沒有微調,而且每次裝拆有可能都要調一次,但只要 40 元買個 iPhone 吸盤,再花半小時改裝。不知能不能用這方法找到深空物體?

車床是幾年前買,然後自學的,工具買了一大堆,做出來的產品卻沒幾樣。

Re: 使用 iPhone 導覽星空

文章發表於 : 2011-05-26, 00:37
社長
擁有一部車床一直是我的夢想,但我最怕食而無肉棄之有味的感覺,好些東西買回來沒用多少次,扔掉不可能,擱在那裡又浪費地方。車床就是最大機會變成這樣,所以一直沒有動手。你那次在我辦公室看到的工具,虎鉗是我中一時買的,要40多元,鑽床是我中四時買要,要300多元,都一直用到現在。甚至中學時買的瑞典鋸片,若不是我那位美女助手幫我鋸東西時弄斷了,可能會一直用到現在,但車床使用率真的不高。

從少聽到一句說話,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近年開始負擔得起一些比較好的東西,便漸有體會。百多元一枝HILTI混型土鑽便是一例,當組裝天文台時,一天要鑽百多個孔,那種效率差距是十分巨大的。

我北京有一位用戶,自己在家裝天文台及254APO那位,說他在清華的老師,寧可用那些上百年的德國老車床,也不喜歡最近款的CNC,說造出來的加工件更精準云云 :roll:

我一直有個純玩樂的想法,想用那台705折射鏡認真拍些照(目視倒不用了,因為我中學大學時曾用76/910折射做過長時間很認真的觀測),看看這台鏡在數碼年代的水平如何。有機會和你一起探索一下。

Re: 使用 iPhone 導覽星空

文章發表於 : 2011-05-26, 08:14
mwtse
我會這樣看,德國車床當年價值不菲,如果現在用 comparable price 買 CNC,得出的精度不會差過該台老車床。機械的精度會隨使用失去,除非有適當的維修,現代軟件會計算刀具的損耗作出補償,情況就如電腦控制的望遠鏡 mount 一樣,可以克服機械上的問題。不記得在那裏看過一段介紹,有人設計了一段 G-code 來製造渦輪增壓機內的扇葉,非常成功,最後成立了一間專門生產高精度渦輪公工司,全自動生產,但精度高到難以致信。安裝刀具的方法是加熱讓刀具膨脹,收縮夾緊刀架。

P.S. 刀具的損耗對手工車床影響不大,因為可以邊車邊度。

P.S. 2 現在我的車床還有許多改善工程等著做,也不知何時才能完成。

Re: 使用 iPhone 導覽星空

文章發表於 : 2011-05-26, 10:38
社長
其實也道出了一個事實,每樣工具例如車床,要追求極緻精度,也是一門學問。當年有機會很短時間參與壓鑄機的製造,看到一部瑞士壓鑄機機造出來的工件,裡面的油路像迷宮一樣,就發現跟香港的”土炮”超前不知多少世代。

最近幫新鴻基組裝一個天文台,因為去年的升直機意外及一些技術考慮,後改用110噸吊機把圓頂蓋上去,所以至今對直升機吊裝仍沒有既念。

http://www1.astro.hk/events/activities/id/182

但最近跟國內科學家談起,他們訂購那台望遠鏡,是從瑞士山上用直升機吊下來,直接放到火車上的貨卡上的,直升機移動的精度是厘米級。

剛剛一期Time Magazine也再次談到德國在工專及理工學院的投資,讓該國可以透過高增值的工業生產推進經濟,讓生業率在金融海嘯下仍跌至統一廿年以來最低,我認識的德國商人甚至說,他們感受不到金融海嘯 :?

我一直很欣賞德國的機械及光學,只是個人在天文的投入已花了不少時間,尚未享受到最想要的成果時,實在花不起太多時間在鑽研工具上,最後只能望”車床”興嘆 :oo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