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我是另訂了一台Dob 16 GOTO,直接從Skywatcher發往西藏,應該這數天會到。
香港這台,反而因為不用發往西藏,原來的紙箱可以不要了,賣去回收店隨時夠吃一個下午茶。
待我用到這個秋天,把Dob 16 GOTO性能摸熟了,Paramount MX又到後203APO可以重新開光,或許可以把Dob 16 GOTO賣掉。不過到時蜂巢式主鏡的Dob 18 GOTO又快將面世.....

說實話,我一直奉行輕身上路,simple is beauty的哲學,自從西藏天文台建好後,我發現香港不用太多鏡,也可集中在行星月面等工作,所以一台203 APO + Paramount MX、一台APM-LOMO 80/600 + 小經緯儀及赤道儀,另外還有一台自己手磨的100 f7牛反,足夠了:
viewtopic.php?f=20&t=886我還是那套主張,作為業餘愛好者,一台中口徑APO加一台大口徑Dob,已滿足在香港愛好者絶大多數要求,所以你看到不只一位Astrocafer有Dob 16 GOTO + 130 f6 APO這組合,而我作為APO忠實擁躉,則採取了不適合絶大多數人的方案:一台大APO走天涯。203APO比180APO的口徑僅大了23mm,價格郤貴了50%,每額外一毫米口徑要多付4000元以上了。但203 f7 APO是固定觀測站的起點,就算移到西藏也有很大的鎮懾力,又是流動用的終點,一個人開車也可運出去用,目視修正度高到容許我推上600x目視,拍深空又是一絶(看anguslau兄的180APO拍出來的深空照),的確可以一境走天涯。
也跑題一下,當我買鏡很多時"性價比"不是最優先的考慮,僅買相機也投入不少:
viewtopic.php?f=5&t=2101&start=20#p18890但我會從實用角度而非價格反對兩點:
- 拍數百千多毫米焦段的深空用上昂貴的赤道儀,那不是多少錢的問題,而是為自己製造煩惱,沒有GOTO手控,事事要接電腦郤不見得更精確,導星經常失靈,每次裝拆花上多一倍時間。
- 把望遠鏡分成"目視"及"攝星"兩類,把"攝星鏡"的紙上規格無限放大,實際上遇到的光學機械問題,讓拍出來的照片不見得有任何優勢,甚至還要差一截。僅看一台60ED小鏡加上匹配平場鏡,已可打敗不少虛有其名的"攝星鏡"/"鏡頭":
viewtopic.php?f=17&t=1759我認為愛好者應是懂儀器的,不應自我沉淪於這些虛無的器材市場定位。
兩個天文台 - 白鷺湖天文台、西藏自動化天文觀測站
主鏡 - Officina Stellare 500 口徑f3.8 RiFast攝星儀、APM/TMB 254 f9 APO、SkyWatcher Dob 18、305 f8.5 牛頓鏡、Paramount ME 赤道儀
配件 - 2 full sets of Supermonocentrics、Baader Mark V Binoviewer、Ethos、Canon 5D Mark II Mod、FLI Proline 16803冷凍相機、Mercedes SUV
星河科研社
http://www.astro.hk 電郵
saviofong@astro.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