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niverse24 寫:社长的这张M31,单张就拍了1小时?
Histogram的最左边才5千多值,果真那里的天空有暗到。
我在想,若再曝久些,histogram也不会过8千值。过8千值的,可能都是暗电流所造成的。
說了很多次了,用自製離軸導星器,單張曝光1小時。
所以我會告訴Astrocafers,不時看到網上有些什麼理論,評價不同導星器、教人如何對極,還是先看看發表人本身的導星水平,結果是否符合他說的。
按PixInsight專家檢視我的照片,其實西藏我的台址上,L最少要40分鐘以上、RGB最少要1小時、Ha等最少要1.5小時,才可獲得西藏天空容許的訊噪比,實際上曝光時間再長多一倍會更好。
所以L拍1小時,僅是L通道的下限而已,而我很有信心的說,這點也得PixInsight的專家同意,若世界上有一張照片上的天體(當然是跟我類近的口徑及正常的相機),是我在西藏按這個曝光拍一張,強拉曲線而看不到的(當然不會很美觀,但至少能看到是否存在),那天體大概並不存在。實際上我去年就請教他為何有一張網上照片一個天體,我始終拍不出來,他檢視過後說那是誤導性的把某通道混進去處理而成。
當然目前以我的海拔、相機及望遠鏡來說,1小時已接近上限,因為650焦距配16803相機,像場對角線是4.6度,除非在天頂附近(上面照片拍攝由68升至77度),否則在低一點的話,因為像場上不同位置的天區,曝光1小時期間,大氣折射變化不同,就是導星器上那星紋風不動,最後拍出來的一張照片,也有部份星正常有部份拉線。
可以想像,若平地上一般人在30度仰角以下或Air Mass 2.0以上便不拍,因為會影響質量,西藏的氣壓是平地0.6左右,按理更有優勢(你看我拍的彗星紀錄 http://www.astrocafe.hk/viewforum.php?f=16 ,可以在仰角不足10度曝光數分鐘拍下十多等彗星)但仍在大概仰五六十度遇到大氣折射的問題,那天區的Air Mass大概也僅在1.0左右,亦即在平地上以3.2x3.2度像場,每像素2.86"解像度,單張曝光1小時是有困難的。
所以你也是時候考慮在4000海拔以上建個天文台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