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化導星鏡及LVI導星器的支撐方法

過去一段時間談了很多LVI的導星問題,我已指出導星亮度是80%問題的主因,而我認為最佳的LVI導星鏡方案是用L型鋁角支架配合小口徑導星鏡,指向明亮導星,而非跟其他不同導星方案的導星器去競賽最暗導星,畢竟我們要的是導星結果而興趣在非內部技術數據上,而且LVI的導星頭就是那麼輕,剛好配合這種導星鏡支撐方法,而且LVI本身有直觀手控版面及實時導星表現曲線,它不用電腦操作,或作任何設定時也不用連接電腦,在外地拍星有很大優勢,另外LCD調至最暗及電壓在9V下,耗電才90至100毫安水平。
分享兩張導星鏡的L型鋁架,可作大幅度調節,尋找明亮導星。
導星鏡還是去年造那支,以9x50尋星鏡改裝,拆去目鏡後車一個鋁質接環,人內置2x消色差巴羅,整枝導星鏡會造至跟LVI導星頭及等焦目鏡合焦,這個接環的精度不用担心,這些尋星鏡的物鏡框本身可配合後端鎖環,約有5mm的調節距離,一旦調節好後我每次換上導星頭,LVI上的星像盤就是5至8像素大小,即LVI要求的最理想範圍。本人不建議把星像盤調糢糊至20像素大小,這樣會降低星像盤亮度,延長的曝光時間及降低赤道儀修正頻率。若在視寧度太差下,寧可降低導星進取度。
由於整枝鏡連導星頭渾成一體,全金屬質料很厚實,總重就是600克,而且重心剛好在這枝約200mm長的鏡管中央,配合L型支架很方便調節指向,在一般單反曝光10分鐘水平下,剛性表現優於或等同我用過的尋星鏡支架、雙環六點支撐、XY微動雲台等,要知道理想的剛性表現,建基於幾個理想因素,反而支撐方法可以很簡單:
1. 導星鏡要短,重要要輕,重心應在鏡身中段
2. 最好減省掉調焦座、任何塑料部份等常見的剛性弱點
3. 須以板手等固定導星鏡,大手擰縲絲表現相若但更方便
所以若要我用一台長焦60mm甚至80mm導星鏡配合雙環六點支撐,又或者微動雲台,我寧可用現時50mm導星鏡加L型鋁角支架,這片T6061鋁角才數元而已,鑽兩個孔便成。
有些時候我不會用LVI的等焦目鏡,因為導星鏡本身與導星頭等焦,我會用25mm目鏡方便指向明亮導星,基本上把導星置於視場中央,然後以那兩顆手擰縲絲鎖緊兩軸,星像盤就會出現於LVI導星頭晶片中央的+/-10像素範圍內,有效避免星像逸出導星頭晶片的Star Lost情況,而且過程十分快捷方便。
下圖可見,配合我的APM-TMB 105/650攝星鏡 (99.8%全球最高Strehl的LZOS鏡),亦即唯一能手提上機的APM-LZOS鏡,下圖所見,配合BORG F4 Super ED reducer的合成焦距在413mm水平,即光圈F3.93。可以看到導星鏡完全不是一種負担,而旁邊的80/350尋星鏡會日後測試作為203/1420APO的導星鏡,配個2x巴羅及厚身L型鋁角便可以,但我亦會考慮進一步輕量化,例如50mm尋星鏡配4x巴羅,並僅以1、2等星作導星。始終輕一點的導星鏡會減低剛性問題。
我稍後會造一批這樣的導星鏡給LVI用戶選購。
分享兩張導星鏡的L型鋁架,可作大幅度調節,尋找明亮導星。
導星鏡還是去年造那支,以9x50尋星鏡改裝,拆去目鏡後車一個鋁質接環,人內置2x消色差巴羅,整枝導星鏡會造至跟LVI導星頭及等焦目鏡合焦,這個接環的精度不用担心,這些尋星鏡的物鏡框本身可配合後端鎖環,約有5mm的調節距離,一旦調節好後我每次換上導星頭,LVI上的星像盤就是5至8像素大小,即LVI要求的最理想範圍。本人不建議把星像盤調糢糊至20像素大小,這樣會降低星像盤亮度,延長的曝光時間及降低赤道儀修正頻率。若在視寧度太差下,寧可降低導星進取度。
由於整枝鏡連導星頭渾成一體,全金屬質料很厚實,總重就是600克,而且重心剛好在這枝約200mm長的鏡管中央,配合L型支架很方便調節指向,在一般單反曝光10分鐘水平下,剛性表現優於或等同我用過的尋星鏡支架、雙環六點支撐、XY微動雲台等,要知道理想的剛性表現,建基於幾個理想因素,反而支撐方法可以很簡單:
1. 導星鏡要短,重要要輕,重心應在鏡身中段
2. 最好減省掉調焦座、任何塑料部份等常見的剛性弱點
3. 須以板手等固定導星鏡,大手擰縲絲表現相若但更方便
所以若要我用一台長焦60mm甚至80mm導星鏡配合雙環六點支撐,又或者微動雲台,我寧可用現時50mm導星鏡加L型鋁角支架,這片T6061鋁角才數元而已,鑽兩個孔便成。
有些時候我不會用LVI的等焦目鏡,因為導星鏡本身與導星頭等焦,我會用25mm目鏡方便指向明亮導星,基本上把導星置於視場中央,然後以那兩顆手擰縲絲鎖緊兩軸,星像盤就會出現於LVI導星頭晶片中央的+/-10像素範圍內,有效避免星像逸出導星頭晶片的Star Lost情況,而且過程十分快捷方便。
下圖可見,配合我的APM-TMB 105/650攝星鏡 (99.8%全球最高Strehl的LZOS鏡),亦即唯一能手提上機的APM-LZOS鏡,下圖所見,配合BORG F4 Super ED reducer的合成焦距在413mm水平,即光圈F3.93。可以看到導星鏡完全不是一種負担,而旁邊的80/350尋星鏡會日後測試作為203/1420APO的導星鏡,配個2x巴羅及厚身L型鋁角便可以,但我亦會考慮進一步輕量化,例如50mm尋星鏡配4x巴羅,並僅以1、2等星作導星。始終輕一點的導星鏡會減低剛性問題。
我稍後會造一批這樣的導星鏡給LVI用戶選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