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化導星鏡及LVI導星器的支撐方法

Observing (Photographic Techniques) - 各類前期拍攝、後期處理技巧的參考文章

優化導星鏡及LVI導星器的支撐方法

文章

社長 » 2010-06-20, 19:12

過去一段時間談了很多LVI的導星問題,我已指出導星亮度是80%問題的主因,而我認為最佳的LVI導星鏡方案是用L型鋁角支架配合小口徑導星鏡,指向明亮導星,而非跟其他不同導星方案的導星器去競賽最暗導星,畢竟我們要的是導星結果而興趣在非內部技術數據上,而且LVI的導星頭就是那麼輕,剛好配合這種導星鏡支撐方法,而且LVI本身有直觀手控版面及實時導星表現曲線,它不用電腦操作,或作任何設定時也不用連接電腦,在外地拍星有很大優勢,另外LCD調至最暗及電壓在9V下,耗電才90至100毫安水平。

分享兩張導星鏡的L型鋁架,可作大幅度調節,尋找明亮導星。

導星鏡還是去年造那支,以9x50尋星鏡改裝,拆去目鏡後車一個鋁質接環,人內置2x消色差巴羅,整枝導星鏡會造至跟LVI導星頭及等焦目鏡合焦,這個接環的精度不用担心,這些尋星鏡的物鏡框本身可配合後端鎖環,約有5mm的調節距離,一旦調節好後我每次換上導星頭,LVI上的星像盤就是5至8像素大小,即LVI要求的最理想範圍。本人不建議把星像盤調糢糊至20像素大小,這樣會降低星像盤亮度,延長的曝光時間及降低赤道儀修正頻率。若在視寧度太差下,寧可降低導星進取度。

由於整枝鏡連導星頭渾成一體,全金屬質料很厚實,總重就是600克,而且重心剛好在這枝約200mm長的鏡管中央,配合L型支架很方便調節指向,在一般單反曝光10分鐘水平下,剛性表現優於或等同我用過的尋星鏡支架、雙環六點支撐、XY微動雲台等,要知道理想的剛性表現,建基於幾個理想因素,反而支撐方法可以很簡單:

1. 導星鏡要短,重要要輕,重心應在鏡身中段

2. 最好減省掉調焦座、任何塑料部份等常見的剛性弱點

3. 須以板手等固定導星鏡,大手擰縲絲表現相若但更方便

所以若要我用一台長焦60mm甚至80mm導星鏡配合雙環六點支撐,又或者微動雲台,我寧可用現時50mm導星鏡加L型鋁角支架,這片T6061鋁角才數元而已,鑽兩個孔便成。

有些時候我不會用LVI的等焦目鏡,因為導星鏡本身與導星頭等焦,我會用25mm目鏡方便指向明亮導星,基本上把導星置於視場中央,然後以那兩顆手擰縲絲鎖緊兩軸,星像盤就會出現於LVI導星頭晶片中央的+/-10像素範圍內,有效避免星像逸出導星頭晶片的Star Lost情況,而且過程十分快捷方便。

下圖可見,配合我的APM-TMB 105/650攝星鏡 (99.8%全球最高Strehl的LZOS鏡),亦即唯一能手提上機的APM-LZOS鏡,下圖所見,配合BORG F4 Super ED reducer的合成焦距在413mm水平,即光圈F3.93。可以看到導星鏡完全不是一種負担,而旁邊的80/350尋星鏡會日後測試作為203/1420APO的導星鏡,配個2x巴羅及厚身L型鋁角便可以,但我亦會考慮進一步輕量化,例如50mm尋星鏡配4x巴羅,並僅以1、2等星作導星。始終輕一點的導星鏡會減低剛性問題。

我稍後會造一批這樣的導星鏡給LVI用戶選購。

IMG_7903.JPG
IMG_7903.JPG (86.69 KiB) 被瀏覽 8196 次

IMG_7904.JPG
IMG_7904.JPG (56.48 KiB) 被瀏覽 8196 次
兩個天文台 - 白鷺湖天文台、西藏自動化天文觀測站
主鏡 - Officina Stellare 500 口徑f3.8 RiFast攝星儀、APM/TMB 254 f9 APO、SkyWatcher Dob 18、305 f8.5 牛頓鏡、Paramount ME 赤道儀
配件 - 2 full sets of Supermonocentrics、Baader Mark V Binoviewer、Ethos、Canon 5D Mark II Mod、FLI Proline 16803冷凍相機、Mercedes SUV
星河科研社 http://www.astro.hk 電郵 saviofong@astro.hk
頭像
社長
Site Admin
 
文章: 12686
註冊時間: 2010-02-01, 14:17
來自: 香港

Re: 優化導星鏡及LVI導星器的支撐方法

文章社長 » 2010-06-20, 20:42

再貼一次去年11月測試以上導星鏡組合的圖片,並以參宿七作導星,因為剛好在調節範圍內,所以當時導星鏡僅以尋星鏡支架支撐,但拍攝其他天體時最好用L型鋁質支架,因為不會這麼幸運有明亮導星在數角度以外。

從我上載Youtube的片段可以看到,赤道儀在高速修正下,導星接近完美,XY軸的最大偏差只有一格水平,而且大部份時間在未出現一格偏差前已被糾正,再一次說明明亮導星的重要性:
http://www.youtube.com/watch?v=r0Z_V8CziAc

去年的拍攝裝備:
R0010835.JPG
R0010835.JPG (67.73 KiB) 被瀏覽 8190 次

R0010848.JPG
R0010848.JPG (65.25 KiB) 被瀏覽 8190 次

R0010850.JPG
R0010850.JPG (90.31 KiB) 被瀏覽 8190 次

我認為以650mm攝星鏡能拍到這樣的解像度才是合格,所以若要談不同導星方案的優劣,必先要出品合格以上水平的照片才可作比較。

APM-TMB 105/650 APO折射鏡,Canon 350D Modified,Sky Watcher HEQ5 Pro赤道儀, LVI自動導星。10分鐘曝光單張出圖,相機自動暗場。
Copy of M42_resize.JPG
Copy of M42_resize.JPG (112.63 KiB) 被瀏覽 8190 次

上圖紅色方框100%出圖,並在圖中選兩顆緊密的恆星檢視,即下圖中小紅框中間的兩顆
Copy of Copy of 100 percent scale of region around brightest star.JPG
Copy of Copy of 100 percent scale of region around brightest star.JPG (41.79 KiB) 被瀏覽 8190 次

小紅框 600% 出圖,經The Sky 6檢視,兩星角距 9角秒,以 650mm拍攝單張曝光10分鐘,這種解像度為合格水平,由於香港的視寧度於夏季後9月開始轉壞,這張在11月下旬深秋入冬後拍攝的M42,在星點銳利度上或許尚有少許改善空間,況且因為我用單反拍星時要全面放棄電腦困擾,我的調焦也僅以魚骨板進行,故肯定焦準尚有改善空間
Copy of 600 percent magnification of the upper region_resize.JPG
Copy of 600 percent magnification of the upper region_resize.JPG (26.51 KiB) 被瀏覽 8190 次
兩個天文台 - 白鷺湖天文台、西藏自動化天文觀測站
主鏡 - Officina Stellare 500 口徑f3.8 RiFast攝星儀、APM/TMB 254 f9 APO、SkyWatcher Dob 18、305 f8.5 牛頓鏡、Paramount ME 赤道儀
配件 - 2 full sets of Supermonocentrics、Baader Mark V Binoviewer、Ethos、Canon 5D Mark II Mod、FLI Proline 16803冷凍相機、Mercedes SUV
星河科研社 http://www.astro.hk 電郵 saviofong@astro.hk
頭像
社長
Site Admin
 
文章: 12686
註冊時間: 2010-02-01, 14:17
來自: 香港

Re: 優化導星鏡及LVI導星器的支撐方法

文章Nebulas » 2010-08-05, 11:25

这么细心的导星细节文章,我今天才开始关注。

提出2个问题:

1. 我一直都觉得导星镜需要有一定长的焦段,这样会和主镜不会有太大的出入,这样导星精度会高。
2. 社长为何不考虑使用假设一个 云台,水平放置导星镜和摄星镜? 特别是针对有风的天气,我认为垂直放置双镜可能更容易晃动。

如有纸上谈兵的成分,请指教。 谢谢!

本文一定要顶顶,好好品味一番。
以前看书学天文,后来用望远镜学习天文,现在用纸笔想象天文!
頭像
Nebulas
 
文章: 1927
註冊時間: 2010-04-08, 12:36
來自: Wuhan, Hubei Province, P.R.China

Re: 優化導星鏡及LVI導星器的支撐方法

文章社長 » 2010-08-05, 23:13

Nebulas 寫:这么细心的导星细节文章,我今天才开始关注。

提出2个问题:

1. 我一直都觉得导星镜需要有一定长的焦段,这样会和主镜不会有太大的出入,这样导星精度会高。
2. 社长为何不考虑使用假设一个 云台,水平放置导星镜和摄星镜? 特别是针对有风的天气,我认为垂直放置双镜可能更容易晃动。

如有纸上谈兵的成分,请指教。 谢谢!

本文一定要顶顶,好好品味一番。


LVI的導星方法要求是攝星鏡焦距的1半,由於LVI的導星頭像素是6um,若攝星鏡是用9um的例如SBIG STL11000等,則可降至1/3,例如300mm導900mm。

我手上有意大利造的2000多元微動雲台,但正如所有機器一樣,越多部件越容易出問題(如剛性問題),所以我寧可採用短一點輕一點的導星鏡,以內罝2x巴羅的方法去增長有效焦距,並以簡單輕巧但堅固的L型鋁角支撐,那才是最王道的方法。

談到抗風問題,與其改動機械部件,不如花數百元買個觀星帳篷把風擋掉,例如我們3月份在台灣合歡山拍星時用的那個,我真的看不出垂直跟平衡放置導星鏡的分別有多大:

viewtopic.php?f=17&t=142

由於這個優化導星鏡及LVI導星器的支撐方法已經過多月實地測試,在香港、台灣、常溫及零下溫度、無風少風的日子都成功了,所以我現時跟師傅訂造了一小批導星鏡及支架給LVI用戶選購,算是提供一個Total Solution吧。
兩個天文台 - 白鷺湖天文台、西藏自動化天文觀測站
主鏡 - Officina Stellare 500 口徑f3.8 RiFast攝星儀、APM/TMB 254 f9 APO、SkyWatcher Dob 18、305 f8.5 牛頓鏡、Paramount ME 赤道儀
配件 - 2 full sets of Supermonocentrics、Baader Mark V Binoviewer、Ethos、Canon 5D Mark II Mod、FLI Proline 16803冷凍相機、Mercedes SUV
星河科研社 http://www.astro.hk 電郵 saviofong@astro.hk
頭像
社長
Site Admin
 
文章: 12686
註冊時間: 2010-02-01, 14:17
來自: 香港


回到 觀測 - 攝影及處理技巧

誰在線上

正在瀏覽這個版面的使用者:沒有註冊會員 和 4 位訪客

cr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