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ISO下的深空表現

每一款型號數碼相機都有一個理想的深空拍攝ISO,高ISO的好處是可以縮短曝光時間,捕捉一些快速變化的天體如彗星等,但低ISO則有較好的訊噪比,昨日清晨拍攝北美星雲時展示了這樣的結果。
其實在菲林時代,本人也較傾向於採用低ISO的菲林或幻燈片拍攝,例如超增感的Kodak TP2415,又或者E100幻燈片,後者的效果比E200更好。
所以在足夠長時間曝光的單張拍攝下,較低ISO的深空細節表現較為理想,但稍後晴天時亦要進一步驗證一下,在同樣的總時間曝光下,例如以下的各組合的表現如何,因為疊加數量多時又會明顯改善訊噪比:
ISO6400 x 30sec 疊加128張 = 累計曝光64分鐘
ISO1600 x 120sec 疊加32張 = 累計曝光64分鐘
ISO400 x 480sec 疊加8張 = 累計曝光64分鐘
以下為北美星雲”墨西哥”地區裁切33%出圖,PS curve stretching
ISO6400 x 30sec
ISO1600 x 120sec
ISO400 x 480sec
ISO400 x 480sec 疊加13張,累計曝光104分鐘,去除色彩後
以下為疊加13張ISO400x480sec,累計曝光104分鐘後的原圖,經去除色彩後16%出圖
其實在菲林時代,本人也較傾向於採用低ISO的菲林或幻燈片拍攝,例如超增感的Kodak TP2415,又或者E100幻燈片,後者的效果比E200更好。
所以在足夠長時間曝光的單張拍攝下,較低ISO的深空細節表現較為理想,但稍後晴天時亦要進一步驗證一下,在同樣的總時間曝光下,例如以下的各組合的表現如何,因為疊加數量多時又會明顯改善訊噪比:
ISO6400 x 30sec 疊加128張 = 累計曝光64分鐘
ISO1600 x 120sec 疊加32張 = 累計曝光64分鐘
ISO400 x 480sec 疊加8張 = 累計曝光64分鐘
以下為北美星雲”墨西哥”地區裁切33%出圖,PS curve stretching
ISO6400 x 30sec
ISO1600 x 120sec
ISO400 x 480sec
ISO400 x 480sec 疊加13張,累計曝光104分鐘,去除色彩後
以下為疊加13張ISO400x480sec,累計曝光104分鐘後的原圖,經去除色彩後16%出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