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 SkyDragon » 2015-11-13, 09:30
社長寫:
取樣度0.55",比我在西藏的0.97"高出一大截。
不過我稍後若改用小像素相機,也可提升解像度,但開始要處理圓頂內的熱平衡問題了。
0.6"的取様度我是有點貪心,實驗性多過實用性,一般我會減焦至1278mm取樣度0.8,靠近視寧度3"的三分之一左右比較合適,社長是否同意?
那一直想試的1800mm0.6"一來是心癮,二來是希望技術上先做到,日後到合適的攝星環境時可以使用。至於現有的陽台,四周有高速公路,本身混凝土建築物,鄰近的熱氣流上升等等,0.6"取様度實際上沒什麼意義了。
社長寫:
之前Dr. Alan Holmes即SBIG的CEO寫過一篇導星技術文章,很值得參考的,用9x50尋星鏡,改成350mm導星鏡配STi是很有效的
改成350 f7 在市中心光害環境找尋導星可能有點難度,找到也許訊噪比不夠,在郊區使用則很有效、也輕便。
在市區,400 f5則比較鬆容。
社長寫:
不過不用離軸導星鏡,我看15-20分鐘為限,超過的話,不同步變型還是會出現,因為我在西藏已領教過了。
謝謝這個說明,離軸導星減省了很多其他問題,日後環境合適時會採用。現在我看五分鐘ISO3200己達天空極限(sky fog level),也許十分鐘ISO1600會試試有沒有問題。再長的曝光可能不會用上了。
社長寫:例如我為紫金山天文台造的兩台800口徑望遠鏡,加上極強的指向模型,最新以M33測試,盲跟(不導星)90分鐘曝光,RMS誤差是0.55"
很強勁!
我知道很多人未必同意我一個說法,事情在於本身先於器材,懂得的人拿樹枝也许比不懂的那利劍。
你的西藏天文台等等裝備,在我们一般愛好者眼中當然是神兵利器,但我換個角度,可能對你的技术程度來说還是樹枝,因为猜想若把紫金山的裝備給你也能充分發揮。
你也提及那普消76用到上了大学還在用,當時以你的技术程度也能操作天文台了。
所以我只是看到,即使在你而言,還仍然是個人能力凌架於器材之上,相信這點「認知」對尤其入門的愛好者是種啓發如何走正路。這個事情其实也不只是限於天文,更多在其他地方如攝影、駕駛,甚至工事上(神一般的對手,卻猪一样的團隊往往擁有公司提供過剩的資源),也有人會向公司說這個不妥當那個不妥當,但明顯樽頸位在那些人的手腦眼上,即時換個別人來做同樣的事便什麼也頓時妥當了。眼看太多人是把技术和器材的本末倒置。興趣事上養成了壞習慣,於是工事上也不先要求自己。
社長是否同意?

最後由
SkyDragon 於 2015-11-14, 18:48 編輯,總共編輯了 1 次。
主鏡VC200L 200/1800(1278), ED81S 81/625(419); 導星Orion50/175, 80/400, STi mono; 台架AZEQ6; 相機Nikon D700 D810; 濾鏡IDAS LPS-P2, Astronomik CLS-CCD; 目鏡Baader Or4,6,10,18, 8-24zoom,Vixen8-24zoom, Nagler3-6zoom, Delos全套, Panoptic24, Nagler31; 天頂Everbrite1.25" 2"; 便㩗組合6"牛反f5 EQ5, Star Adventurer; 雙筒7x50, 16x80; 配件(有用、冇用的、若干);
軟件 EQMOD, Stellarium, PHD2, AstroTortilla, EOSNikon, 後期 Lightroom, Pixinsight.
玉宇無麈淨空濛,思縈縹緲中。星流媚眼,月展宮眉,河束鬢雲。
工勞農樸文浪漫,吾道妙群倫。鏡窺倩影,理探衷情,數計芳蹤。
-調寄「眼兒媚」 張玉哲 紫金山天文台台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