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頁 (共 1 頁)

2010/11/12 見得下人的 M42

文章發表於 : 2010-11-13, 11:33
funoooo
Scope: Skywatcher 120ED
Reducer / Flattener: Skywatcher Power Flattener 0.85X
Mount: Skywatcher NEQ6Pro

Filter: Astronomik CLS-CCD Filter
Camera: Canon 450D (Modified)

Guiding System: LVI II
Guiding Scope: 350mm guide scope (A modified 9x50 finder scope)

ISO 800
90 sec x 10, 180 sec x 10, 300 sec x 10
Dark frame
90 sec x 2, 180 sec x 2, 300 sec x 2
No flat frame

Place: Dongguan ChaShau

昨晚決定放棄 WCS 先,再正正經經拍我的初戀情人 M42,煲足一晚。今次再用 LVI II 導星,用得比上次好很多。經同好指點處理好導線,不至 "Fing" 來 "Fing" 去;出來效果好很多。 5min 都不至拉線。"正" 今晚天氣好點,可以見到北極星。"粗粗地"對完極軸就開波!我於 1:00 開壇,所以時間有限。唉~~~ 東莞唔過午夜是無嘢睇~~~ 光害及陰霾反射光利害到你唔信。在沒有月光情況下,我不用開燈由天臺再上樓頂完全無問題! 今次 LVI II show 出 X, Y axis 好穩定,但只要"惦"一"惦", "High"一"High" 就出事。拍時要走開 3尺遠,否則會出事。今次仍"煲"得不夠,希望下星期再"煲"一下 8分鐘及10分鐘。看看效果如何!

Re: 2010/11/12 見得下人的 M42

文章發表於 : 2010-11-13, 22:46
社長
funoooo謝謝你這張作品,已讓過去一段時間,很多無理抨擊LVI的言論成了笑話。

不介意的說,大家都很清楚你的天文攝影技巧水平如何:從沒成功導星,能見人的作品,好像這是第一張,但第二次測試便成功了。

我的後期處很弱,所以只針對前期拍攝有幾點意見:

450D的像素是5.2um,小於LVI攝像頭的6um,而加了平場減焦鏡的120ED有效焦距是765,所以你的導星比例是 765x6 / 350x5.2 = 2.52x,所以我一直說,不要太介懷那個2x的導星比例,那是一個很嚴謹的要求,其實有時甚至3x也可一試,當然有機會星點成橢圓,但也不定定如想像中那麼差的,特別是不要忘記Sky Watcher的赤道儀在價格上、精度上,可說是市場上最低端帶導星口的赤道儀,若你用EQ6也可做到這點,那些用Vixen、高橋、Astrophysics的更不用担心了。所以只要你明白量化誤差的原理,便不用再理會那些LVI超過2x導星比例便會拉線的說話了,至少說話的人本身也可能沒有用你的長焦距成功拍過照片:
viewtopic.php?f=18&t=422

處理好導線、平衡好攝星器材、赤道儀要安放穏固順滑、拍攝時避免在望遠鏡附近走動、合理的防風,這些都是拍攝深空的基本要素,很明顯,你日前拍攝出事很大機會是出於外在因素,沒有了解過你LVI上的XY軸表現便妄下判斷說LVI不成、導星比例不足等,態度很不科學亦不負責任。現在你應意識到LVI的實時版面是如何重要的診斷介面了吧? 你手上有SG4的,我也是SBIG代理,你可以試試用SG4然後看看如何診斷問題。
viewtopic.php?f=17&t=561

論對極軸,你現在開始明白是否必要精確到那個地步? 還是用好極軸鏡便可以? 若我是流動用的,有雙軸導星下,根本不會考慮用漂移法去對極軸,對我來說,與其花時間精力金錢,買一個貴三五倍的高機械精度日本赤道儀,然後又用諸多時間去調整極軸,最後又要火中取粟限制自己的曝光時間去盲跟,不如找個平價赤道儀,然後把一套二千多元的LVI用好,始終Open Loop運作的機械,永遠不能跟Close Loop電子監察的導星系統比較的,高精度的機械手表,還是不能跟普通的電子石英表相比的,還是面對現實,用好自動導星吧。

論照片的對焦、追蹤,其實已很不錯,若有100%看兩顆恆星,或會更客觀一點,但我認為天空開始是你的局限了,要不然就是用再窄頻一點的濾鏡:
viewtopic.php?f=9&t=31

Re: 2010/11/12 見得下人的 M42

文章發表於 : 2010-11-14, 20:10
willis
Congratulation funoooo! To me there is no guiding system doesn’t work. Each of them has their own value. LVI, QHY5 + PhD, SG4 etc has their advantages & disadvantages. Only those radical say extreme wording. In this case, u can see LVI works nicely! I appreciate the economy price & the x-y real-time graph of LVI. I have limited budget, so economy price is important to me. The x-y real time graph is a dumb teacher(啞老師). One can tell from the graph that there is problem with balancing, wind & vibration etc. This is an indispensable function!

Re: 2010/11/12 見得下人的 M42

文章發表於 : 2010-11-14, 20:44
社長
willis 寫:Congratulation funoooo! To me there is no guiding system doesn’t work. Each of them has their own value. LVI, QHY5 + PhD, SG4 etc has their advantages & disadvantages.


Agree!

從90年代初的ST4,到後來的STV,後來的Meade 201XT...... 到去年面世的LVI及SG4,尋尋覓覓,我發現LVI就是我一直要找的自動導星方案,極低耗電一顆9V電池可以支持兩小時,簡單直觀的操控版面供實時監察或診斷導星狀況,不用電腦作任何操控或設定,就是不知道為何這麼簡單實用的工具,郤是千呼萬喚始出來。

但我一直說SG4、LVI是針對兩個不同的使用範圍,兩者有重疊但不多,而QHY5+PhD跟LVI又是面對兩個不同的市場。LVI是特別適合一個很大的用戶群組:使用單反或沒有內置導星晶片的冷凍CCD相機(如ST8300)、焦距不太長,數百至一千多點毫米的、不想帶手提電腦出外作流動拍攝,可以負提兩千多三千多元的附加設備,赤道儀有導星口的用戶。

當今天看到funoooo無師自通,從沒成功導星經驗,第一晚拍攝有點拉線,第二晚拍攝放好導線,粗對極軸便出品好圖,真的可說是 "A picture is worth a thousand words".

Re: 2010/11/12 見得下人的 M42

文章發表於 : 2010-11-15, 18:13
universe24
这张好太多了,期待看你的两小时总曝光M4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