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空天體 - 由拍攝轉為目視

和很多本地天文初學者一樣,我非常欣賞網上不少業餘天文愛好者的深空天體相片。2006年初,我購入了高橋的Epsilon 180 f/2.8攝星鏡,配合EM200和改裝Canon 350D開始拍攝深空旅程。當天朗氣清,我便到北潭涌進行拍攝。
由於同一目標要拍攝多張相片疊合才能減少雜訊,其實每晚只能拍攝數個目標。當然,要拍攝理想的相片,需要多次從錯誤中學習;任何對焦問題,對極不準導致星點拉線的問題 (那時沒有做任何導星),照片都會忠實地記錄下來。雖然技巧不好,拍攝效果普通,但初時都覺得有些滿足感,感受應該和第一次親自拍攝到M42、M45、M8和M20等同好相似。
可惜,我漸漸地發現其實香港天朗氣清的日子不多;有時自己又擔心由香港島到北潭涌的車程中,天空可能起雲,既浪費時間又浪費金錢;天朗氣清時,我又喜歡帶同學觀星,有時又要拍攝行星。最終結果是,除非我能非常肯定天氣會保持良好,而我又有空,又要沒有月光影響,否則便不會帶Epsilon 180出外拍攝。數年間,其實機會只有10次左右。可以想像,進步是很難出現的。我也感受到,只有嘗試導星和作更長時間曝光 (如沒有導星,以我的粗略對極技巧和焦距為500mm的鏡,最多只能做到約3分鐘不拉線。) 才能發揮到這鏡的威力。以我進行拍攝的頻率,要學習這些東西幾乎是不可能。
差不多同一時間,我發現了目視深空天體的樂趣。
2006年夏季,我購入了Canon 15x50 IS 雙筒鏡。這個雙筒鏡的防震功能真的很棒,一按防震按鈕,暗星立刻出現。我開始在家中用它學習尋找從未看過的天體,一年間用star-hopping找到了70多個新深空天體和雙星 (2006年前,我只看過14個深空天體)。
2007年4月,我第一次到北潭涌用望遠鏡觀察深空天體,而非拍攝。通常我會用15x50雙筒鏡找出它們的位置,由觀察中研究star-hop的方法,然後便用當時我擁有的最大望遠鏡Celestron 8吋SCT(C8)尋找和觀察。2007-08年間,先後5次到北潭涌和大坳門觀察深空天體。在這過程中,我發現一夜親眼目視多個天體,遠比一夜拍攝數個天體有趣。Star-hopping又可以讓自己認識天空,認識那裡有什麼東西,感覺到自己能駕馭星空,痛快無比,速度可以遠比GOTO快 (特別是做GOTO alignment都可以好花時間,而且有時GOTO的準確度也不高)。
2008年10月,我決定賣出Epsilon 180,告別深空天體攝影,變成目視派。聖誕節開始,運用Skywatcher 12吋Flextube杜蘇氏牛頓鏡進行觀察,效果遠比C8震撼: viewtopic.php?f=5&t=44
數月後再升級至Obsession Telescopes的18吋Ultra-Compact杜蘇氏牛頓鏡。
很多人一開始接觸天文,便是嘗試難度頗高、器材並不便宜的天文攝影。透過我的經歷分享,我鼓勵更多同好買一支雙筒鏡,加一個星圖,躺在沙灘上,以地為床,以天為被,尋找天空的寶藏。
由於同一目標要拍攝多張相片疊合才能減少雜訊,其實每晚只能拍攝數個目標。當然,要拍攝理想的相片,需要多次從錯誤中學習;任何對焦問題,對極不準導致星點拉線的問題 (那時沒有做任何導星),照片都會忠實地記錄下來。雖然技巧不好,拍攝效果普通,但初時都覺得有些滿足感,感受應該和第一次親自拍攝到M42、M45、M8和M20等同好相似。
可惜,我漸漸地發現其實香港天朗氣清的日子不多;有時自己又擔心由香港島到北潭涌的車程中,天空可能起雲,既浪費時間又浪費金錢;天朗氣清時,我又喜歡帶同學觀星,有時又要拍攝行星。最終結果是,除非我能非常肯定天氣會保持良好,而我又有空,又要沒有月光影響,否則便不會帶Epsilon 180出外拍攝。數年間,其實機會只有10次左右。可以想像,進步是很難出現的。我也感受到,只有嘗試導星和作更長時間曝光 (如沒有導星,以我的粗略對極技巧和焦距為500mm的鏡,最多只能做到約3分鐘不拉線。) 才能發揮到這鏡的威力。以我進行拍攝的頻率,要學習這些東西幾乎是不可能。
差不多同一時間,我發現了目視深空天體的樂趣。
2006年夏季,我購入了Canon 15x50 IS 雙筒鏡。這個雙筒鏡的防震功能真的很棒,一按防震按鈕,暗星立刻出現。我開始在家中用它學習尋找從未看過的天體,一年間用star-hopping找到了70多個新深空天體和雙星 (2006年前,我只看過14個深空天體)。
2007年4月,我第一次到北潭涌用望遠鏡觀察深空天體,而非拍攝。通常我會用15x50雙筒鏡找出它們的位置,由觀察中研究star-hop的方法,然後便用當時我擁有的最大望遠鏡Celestron 8吋SCT(C8)尋找和觀察。2007-08年間,先後5次到北潭涌和大坳門觀察深空天體。在這過程中,我發現一夜親眼目視多個天體,遠比一夜拍攝數個天體有趣。Star-hopping又可以讓自己認識天空,認識那裡有什麼東西,感覺到自己能駕馭星空,痛快無比,速度可以遠比GOTO快 (特別是做GOTO alignment都可以好花時間,而且有時GOTO的準確度也不高)。
2008年10月,我決定賣出Epsilon 180,告別深空天體攝影,變成目視派。聖誕節開始,運用Skywatcher 12吋Flextube杜蘇氏牛頓鏡進行觀察,效果遠比C8震撼: viewtopic.php?f=5&t=44
數月後再升級至Obsession Telescopes的18吋Ultra-Compact杜蘇氏牛頓鏡。
很多人一開始接觸天文,便是嘗試難度頗高、器材並不便宜的天文攝影。透過我的經歷分享,我鼓勵更多同好買一支雙筒鏡,加一個星圖,躺在沙灘上,以地為床,以天為被,尋找天空的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