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空天體 - 由拍攝轉為目視

Observing (Deep Sky) - 星雲、星團、星系攝影及觀測

深空天體 - 由拍攝轉為目視

文章

David » 2010-02-05, 16:32

和很多本地天文初學者一樣,我非常欣賞網上不少業餘天文愛好者的深空天體相片。2006年初,我購入了高橋的Epsilon 180 f/2.8攝星鏡,配合EM200和改裝Canon 350D開始拍攝深空旅程。當天朗氣清,我便到北潭涌進行拍攝。

由於同一目標要拍攝多張相片疊合才能減少雜訊,其實每晚只能拍攝數個目標。當然,要拍攝理想的相片,需要多次從錯誤中學習;任何對焦問題,對極不準導致星點拉線的問題 (那時沒有做任何導星),照片都會忠實地記錄下來。雖然技巧不好,拍攝效果普通,但初時都覺得有些滿足感,感受應該和第一次親自拍攝到M42、M45、M8和M20等同好相似。

可惜,我漸漸地發現其實香港天朗氣清的日子不多;有時自己又擔心由香港島到北潭涌的車程中,天空可能起雲,既浪費時間又浪費金錢;天朗氣清時,我又喜歡帶同學觀星,有時又要拍攝行星。最終結果是,除非我能非常肯定天氣會保持良好,而我又有空,又要沒有月光影響,否則便不會帶Epsilon 180出外拍攝。數年間,其實機會只有10次左右。可以想像,進步是很難出現的。我也感受到,只有嘗試導星和作更長時間曝光 (如沒有導星,以我的粗略對極技巧和焦距為500mm的鏡,最多只能做到約3分鐘不拉線。) 才能發揮到這鏡的威力。以我進行拍攝的頻率,要學習這些東西幾乎是不可能。

差不多同一時間,我發現了目視深空天體的樂趣。

2006年夏季,我購入了Canon 15x50 IS 雙筒鏡。這個雙筒鏡的防震功能真的很棒,一按防震按鈕,暗星立刻出現。我開始在家中用它學習尋找從未看過的天體,一年間用star-hopping找到了70多個新深空天體和雙星 (2006年前,我只看過14個深空天體)。

2007年4月,我第一次到北潭涌用望遠鏡觀察深空天體,而非拍攝。通常我會用15x50雙筒鏡找出它們的位置,由觀察中研究star-hop的方法,然後便用當時我擁有的最大望遠鏡Celestron 8吋SCT(C8)尋找和觀察。2007-08年間,先後5次到北潭涌和大坳門觀察深空天體。在這過程中,我發現一夜親眼目視多個天體,遠比一夜拍攝數個天體有趣。Star-hopping又可以讓自己認識天空,認識那裡有什麼東西,感覺到自己能駕馭星空,痛快無比,速度可以遠比GOTO快 (特別是做GOTO alignment都可以好花時間,而且有時GOTO的準確度也不高)。

2008年10月,我決定賣出Epsilon 180,告別深空天體攝影,變成目視派。聖誕節開始,運用Skywatcher 12吋Flextube杜蘇氏牛頓鏡進行觀察,效果遠比C8震撼: viewtopic.php?f=5&t=44

數月後再升級至Obsession Telescopes的18吋Ultra-Compact杜蘇氏牛頓鏡。

很多人一開始接觸天文,便是嘗試難度頗高、器材並不便宜的天文攝影。透過我的經歷分享,我鼓勵更多同好買一支雙筒鏡,加一個星圖,躺在沙灘上,以地為床,以天為被,尋找天空的寶藏。
APM 80/480, SW 120mm Equinox, C8, Obsession 18"UC with Argo Navis & StellarCat
Lunt LS60T/CaK, LS152T with DSII
DMK31AF03, DMK21AF04, DBK21AF04
Mark V Binoviewer, Ethos (3.7mm, 6mm, 13mm), 19mm Panoptic, 5mm TMB mono
http://www.imsc.edu.hk/pages/astronomy
頭像
David
全域版主
 
文章: 1270
註冊時間: 2010-02-01, 19:33

Re: 深空天體 - 由拍攝轉為目視

文章社長 » 2010-02-05, 18:29

謝謝David的分享。

因為工作關係我不時要為初學者或學校等機構建議望遠鏡,我反而有一點跟David和而不同的看法,認為雙筒鏡不是入門人士的首選,這點和不少天文愛好者的看法都相反。

我的建議是一台如70mm口徑、500mm或700mm焦距的地平式台架折射鏡,價格在1000元水平。觀點如下,

1. 對不少居住在城市的人士(包括學生),特別是沒太多機會時間可以在較合理的地點觀賞星座的,入門的觀星活動也可以是觀看月面、土星光環、木星雲層及衛星運動、金星盈虧、月食等,當然在個別情況下可看獵戶座大星雲,又或者在有經驗同好指導下可加點濾光膜看日偏食及金星凌日。

2. 拿著有照相功的手機,或數碼相機,都可貼著望遠鏡拍些簡易天文照,配個接環也很平宜。

3. 折射鏡相對於反射鏡及雙筒鏡易於保養,較不容易受震盪或衝擊而影響光軸,鏡片簡單不像雙筒鏡容易發霉,或少至較易清理。基本上不需要多少保養。很多學校或個人購買雙筒望遠鏡,往往因為操作不小心,不足一年已震歪光軸,又或者儲存不當發霉報廢。

我持這個觀點,是因為在小學時代開始愛上觀星,一段長時間只有一個雙筒望遠鏡,很明白雙筒望遠鏡在天文觀測的限制所在,當後來我組裝了一台天文望遠鏡後,我的觀星活動馬上跳上另一台階。
兩個天文台 - 白鷺湖天文台、西藏自動化天文觀測站
主鏡 - Officina Stellare 500 口徑f3.8 RiFast攝星儀、APM/TMB 254 f9 APO、SkyWatcher Dob 18、305 f8.5 牛頓鏡、Paramount ME 赤道儀
配件 - 2 full sets of Supermonocentrics、Baader Mark V Binoviewer、Ethos、Canon 5D Mark II Mod、FLI Proline 16803冷凍相機、Mercedes SUV
星河科研社 http://www.astro.hk 電郵 saviofong@astro.hk
頭像
社長
Site Admin
 
文章: 12686
註冊時間: 2010-02-01, 14:17
來自: 香港

Re: 深空天體 - 由拍攝轉為目視

文章David » 2010-02-05, 19:24

1. 如果極少機會去較暗的地方觀星,一定要在光害頗嚴重的地方做天文,當然雙筒鏡的用處有限。例如,當我在西灣河學校進行觀星活動,主要都是用單筒鏡。因此,每個初學者都要按自己的情況做決定,不能盲目聽從一些片面的意見,因為每個人的要求、需要和限制都不同。

2. 如果學校只買一支鏡我一般都是建議買8吋折反射鏡,不過如果學校沒有人懂得調光軸又不打算學習,卻真的會帶來很大問題。我親耳聽過一位老師說過,他的學校有C8,卻極少用,我告訴他使用時最好檢查一下光軸,他卻完全不知道我正在說什麼!

現在,我介紹學校買C8時會提多幾個要考慮的因素:

(a) 學校有沒有人懂得調光軸或願意學習調校光軸
(b) C8焦距不短,如果打算訓練學生自己瞄準觀察目標 (和自己調校尋星鏡),則一般學生會發現C8倍數頗高,要較多耐性才能瞄準觀察 (即是很多同學會放棄!)。

如果我為學校買C8,這會是因為我懂得使用它,而我不打算完全叫同學自行使用它 (通常要我幫手調校尋星鏡,之後同學便通常可自己瞄準光亮的觀察目標),而我很不負責任地接受一個可能:如果我離職,這鏡將會沒有人再使用。

3. 你通常介紹學校買折射鏡,我以前不太同意,因為我認為學生在沒有比較下不會特別覺得折射鏡的影像質素特別好,所以不值得花這麼多錢。漸漸地,我看到其實不少學校接觸天文有不少原因,很多時學校的負責老師不是業餘天文發燒友,學校也要肯定如果負責老師離職,新上任的人能輕易接手,折射鏡在這方面的優勢非常明顯。

選鏡要考慮的因素真的很多!
APM 80/480, SW 120mm Equinox, C8, Obsession 18"UC with Argo Navis & StellarCat
Lunt LS60T/CaK, LS152T with DSII
DMK31AF03, DMK21AF04, DBK21AF04
Mark V Binoviewer, Ethos (3.7mm, 6mm, 13mm), 19mm Panoptic, 5mm TMB mono
http://www.imsc.edu.hk/pages/astronomy
頭像
David
全域版主
 
文章: 1270
註冊時間: 2010-02-01, 19:33

Re: 深空天體 - 由拍攝轉為目視

文章funoooo » 2010-02-09, 10:12

David 寫:和很多本地天文初學者一樣,我非常欣賞網上不少業餘天文愛好者的深空天體相片。2006年初,我購入了高橋的Epsilon 180 f/2.8攝星鏡,配合EM200和改裝Canon 350D開始拍攝深空旅程。當天朗氣清,我便到北潭涌進行拍攝。

由於同一目標要拍攝多張相片疊合才能減少雜訊,其實每晚只能拍攝數個目標。當然,要拍攝理想的相片,需要多次從錯誤中學習;任何對焦問題,對極不準導致星點拉線的問題 (那時沒有做任何導星),照片都會忠實地記錄下來。雖然技巧不好,拍攝效果普通,但初時都覺得有些滿足感,感受應該和第一次親自拍攝到M42、M45、M8和M20等同好相似。

可惜,我漸漸地發現其實香港天朗氣清的日子不多;有時自己又擔心由香港島到北潭涌的車程中,天空可能起雲,既浪費時間又浪費金錢;天朗氣清時,我又喜歡帶同學觀星,有時又要拍攝行星。最終結果是,除非我能非常肯定天氣會保持良好,而我又有空,又要沒有月光影響,否則便不會帶Epsilon 180出外拍攝。數年間,其實機會只有10次左右。可以想像,進步是很難出現的。我也感受到,只有嘗試導星和作更長時間曝光 (如沒有導星,以我的粗略對極技巧和焦距為500mm的鏡,最多只能做到約3分鐘不拉線。) 才能發揮到這鏡的威力。以我進行拍攝的頻率,要學習這些東西幾乎是不可能。

差不多同一時間,我發現了目視深空天體的樂趣。

2006年夏季,我購入了Canon 15x50 IS 雙筒鏡。這個雙筒鏡的防震功能真的很棒,一按防震按鈕,暗星立刻出現。我開始在家中用它學習尋找從未看過的天體,一年間用star-hopping找到了70多個新深空天體和雙星 (2006年前,我只看過14個深空天體)。

2007年4月,我第一次到北潭涌用望遠鏡觀察深空天體,而非拍攝。通常我會用15x50雙筒鏡找出它們的位置,由觀察中研究star-hop的方法,然後便用當時我擁有的最大望遠鏡Celestron 8吋SCT(C8)尋找和觀察。2007-08年間,先後5次到北潭涌和大坳門觀察深空天體。在這過程中,我發現一夜親眼目視多個天體,遠比一夜拍攝數個天體有趣。Star-hopping又可以讓自己認識天空,認識那裡有什麼東西,感覺到自己能駕馭星空,痛快無比,速度可以遠比GOTO快 (特別是做GOTO alignment都可以好花時間,而且有時GOTO的準確度也不高)。

2008年10月,我決定賣出Epsilon 180,告別深空天體攝影,變成目視派。聖誕節開始,運用Skywatcher 12吋Flextube杜蘇氏牛頓鏡進行觀察,效果遠比C8震撼: viewtopic.php?f=5&t=44

數月後再升級至Obsession Telescopes的18吋Ultra-Compact杜蘇氏牛頓鏡。

很多人一開始接觸天文,便是嘗試難度頗高、器材並不便宜的天文攝影。透過我的經歷分享,我鼓勵更多同好買一支雙筒鏡,加一個星圖,躺在沙灘上,以地為床,以天為被,尋找天空的寶藏。


David 兄,
你所言甚是!在香港環境根本就是挑戰自己容忍度極限。
2008年冬天是出奇地多好天一年,但2009年冬天除了平安夜那一晚,其他都不可入目。
但目視......對我這樣大叔已經不成。眼睛已經不大好,沒辦法看到理想效果。上次去陰那山跟一班同好目視M42,他們表示看到色彩,自己卻只看到灰白 M42. 唉~~~ 所以自己仍希望在攝影中發展多一點。
因自己會搬去大埔,於是決定遙控天台。在有限天文日子內仍有高拍攝率。雖然周圍有光害,但希望能用濾鏡及 CCD 等儀器上補救光害問題。希望能做出理想效果! :mrgreen:
funoooo
 
文章: 926
註冊時間: 2010-02-04, 11:13
來自: 香港

Re: 深空天體 - 由拍攝轉為目視

文章David » 2010-02-09, 15:47

funoooo 寫:David 兄,
你所言甚是!在香港環境根本就是挑戰自己容忍度極限。
2008年冬天是出奇地多好天一年,但2009年冬天除了平安夜那一晚,其他都不可入目。
但目視......對我這樣大叔已經不成。眼睛已經不大好,沒辦法看到理想效果。上次去陰那山跟一班同好目視M42,他們表示看到色彩,自己卻只看到灰白 M42. 唉~~~ 所以自己仍希望在攝影中發展多一點。
因自己會搬去大埔,於是決定遙控天台。在有限天文日子內仍有高拍攝率。雖然周圍有光害,但希望能用濾鏡及 CCD 等儀器上補救光害問題。希望能做出理想效果! :mrgreen:


雖然香港環境差,但大家住得近,卻促進了大家的交流和進步,只要看看1年前左右北潭涌的深空相和現在比較,不少同好的進步很大。

目視方面,可能我的18吋「太小」,又也許上次觀察M42時大氣透明度太差,我的學生和我也看不到顏色。

我都相信用窄頻拍攝可以有所作為,期待你的大作。
APM 80/480, SW 120mm Equinox, C8, Obsession 18"UC with Argo Navis & StellarCat
Lunt LS60T/CaK, LS152T with DSII
DMK31AF03, DMK21AF04, DBK21AF04
Mark V Binoviewer, Ethos (3.7mm, 6mm, 13mm), 19mm Panoptic, 5mm TMB mono
http://www.imsc.edu.hk/pages/astronomy
頭像
David
全域版主
 
文章: 1270
註冊時間: 2010-02-01, 19:33

Re: 深空天體 - 由拍攝轉為目視

文章funoooo » 2010-02-09, 16:57

David 寫:
雖然香港環境差,但大家住得近,卻促進了大家的交流和進步,只要看看1年前左右北潭涌的深空相和現在比較,不少同好的進步很大。

目視方面,可能我的18吋「太小」,又也許上次觀察M42時大氣透明度太差,我的學生和我也看不到顏色。

我都相信用窄頻拍攝可以有所作為,期待你的大作。


在香港大氣透明度關係,一般都看不到颜色。
但上次在陰拿山真的非常好天,肉眼應該看到6.9等星。(根據天馬肚四方位内看到星星數目去推斷。當時以我對不好眼睛,可看到超過7粒星在天馬肚內。根據同好反映,應該能看到6.9等星。)
雖然有些同好話見到顏色, 但真的看不見。只能相信他們能看見。
funoooo
 
文章: 926
註冊時間: 2010-02-04, 11:13
來自: 香港

Re: 深空天體 - 由拍攝轉為目視

文章社長 » 2010-02-09, 21:13

David 寫:目視方面,可能我的18吋「太小」,又也許上次觀察M42時大氣透明度太差,我的學生和我也看不到顏色。


初中時我和同學用4吋F6牛反,從港島南區自家陽台中,在數十倍放大下,已可見M42的碧綠色雲氣,3吋折射則從沒試過。可見這個對集光力要求不高,反而四周環境要完會沒有燈光直接照射到眼中。

現在就算用上12吋反射鏡,把白鷺湖天文台的門都關上只淨下天窗,從黑暗的天文台觀看,還是看不到顏色,可能我的眼睛老化了? :oops:
兩個天文台 - 白鷺湖天文台、西藏自動化天文觀測站
主鏡 - Officina Stellare 500 口徑f3.8 RiFast攝星儀、APM/TMB 254 f9 APO、SkyWatcher Dob 18、305 f8.5 牛頓鏡、Paramount ME 赤道儀
配件 - 2 full sets of Supermonocentrics、Baader Mark V Binoviewer、Ethos、Canon 5D Mark II Mod、FLI Proline 16803冷凍相機、Mercedes SUV
星河科研社 http://www.astro.hk 電郵 saviofong@astro.hk
頭像
社長
Site Admin
 
文章: 12686
註冊時間: 2010-02-01, 14:17
來自: 香港

Re: 深空天體 - 由拍攝轉為目視

文章xiaoer » 2010-02-11, 22:10

funoooo 寫:
David 兄,
你所言甚是!在香港環境根本就是挑戰自己容忍度極限。
2008年冬天是出奇地多好天一年,但2009年冬天除了平安夜那一晚,其他都不可入目。
但目視......對我這樣大叔已經不成。眼睛已經不大好,沒辦法看到理想效果。上次去陰那山跟一班同好目視M42,他們表示看到色彩,自己卻只看到灰白 M42.

唔係講笑,D綠色真係好明顯,一望就見(尤其係第二晚大氣更佳),我呢D發揮'賴死唔走'精神o既無賴專注䏲得多幾分鐘,其他顏色都出晒黎,唔止顏色,一絲絲的雲氣,那立體感和細緻真係任何照片都拍不來的。呢個M42,兩晚加埋淨係我一個人都起碼睇左半個鐘,真係百看不𤣉。
所以,我夢想的深空setting是:一支好的折射鏡+autoguiding mount+電子定時shutter,set好就唔駛理,隔離就用支大dobs目視。香港難得好天,有機會就要用到盡!
Meade 8", Skywatcher Equinox 80, Maxvision ED 80,A&M 80/600 APO, MT-130, LS-75F, LS-35THa, HEQ5Pro, LXD 75, P-2Z, mod 350D, mod ToUCam
xiaoer
 
文章: 66
註冊時間: 2010-02-03, 10:00

Re: 深空天體 - 由拍攝轉為目視

文章willis » 2010-02-12, 10:12

一支好的折射鏡<== APM, TEC, Astrophysics, Takahashi (>= 4") (Difficult to achieve, APM's Strehl>=95% & Feather Touch)
autoguiding mount <== LVI, SBIG (Easy, LVI is cheaper & lighter)
電子定時shutter <== A few hundreds (Easy)
大dobs <== Obsession (>=16) (Difficult to achieve)
Tak FS60C, APM-LOMO 80/480, APM-TMB 105/650, SW Black Diamond 120ED, Borg 125SD, SW 12" Dobs , Lunt LS35T, Lunt LS80T
TMB Super Mono 4mm, Pentax XO 2.5mm, Baader Planetarium 8-24mm, Nagler (2-4mm, 3-6mm, 13mm), Ethos (3.7mm, 6mm, 10mm), Explore Scientific 100º (14mm, 20mm)
DBK 21, DMK 21, DMK 41, DMK 51, ASI 178MC
Nikon D810A, Canon 5D II, Fujifilm X-T10
頭像
willis
全域版主
 
文章: 1526
註冊時間: 2010-02-01, 17:50
來自: HK

Re: 深空天體 - 由拍攝轉為目視

文章David » 2010-02-12, 22:41

xiaoer 寫:唔係講笑,D綠色真係好明顯,一望就見(尤其係第二晚大氣更佳),我呢D發揮'賴死唔走'精神o既無賴專注䏲得多幾分鐘,其他顏色都出晒黎,唔止顏色,一絲絲的雲氣,那立體感和細緻真係任何照片都拍不來的。呢個M42,兩晚加埋淨係我一個人都起碼睇左半個鐘,真係百看不𤣉。
所以,我夢想的深空setting是:一支好的折射鏡+autoguiding mount+電子定時shutter,set好就唔駛理,隔離就用支大dobs目視。香港難得好天,有機會就要用到盡!


咁我要快D睇先得....... 對,目視M42的立體感是任何相片都拍不來。
APM 80/480, SW 120mm Equinox, C8, Obsession 18"UC with Argo Navis & StellarCat
Lunt LS60T/CaK, LS152T with DSII
DMK31AF03, DMK21AF04, DBK21AF04
Mark V Binoviewer, Ethos (3.7mm, 6mm, 13mm), 19mm Panoptic, 5mm TMB mono
http://www.imsc.edu.hk/pages/astronomy
頭像
David
全域版主
 
文章: 1270
註冊時間: 2010-02-01, 19:33

Re: 深空天體 - 由拍攝轉為目視

文章社長 » 2010-02-12, 23:38

還記得那次和David及他的學生一起觀星,我出動8吋APO折射、他出動18吋Obsession牛頓鏡,看完一晚深空天體後,他說眼睛都看得到的東西,不用攝影了。

又有一次,我倆在每一個天體上都花上近一小時去看,換不同的目鏡、濾鏡,來回兩台鏡之間作比較,可以說,當目下不少天文愛好者都以拍攝深空為主流活動時,甚至個別發燒友除攝影裝備外連目鏡都沒一兩個,我看是忽略了目視的樂趣了。

所以將來我的最理想安排,會如xiaoer所說,一面用全自動設備拍攝,另一面配台大口徑望遠鏡目視。
兩個天文台 - 白鷺湖天文台、西藏自動化天文觀測站
主鏡 - Officina Stellare 500 口徑f3.8 RiFast攝星儀、APM/TMB 254 f9 APO、SkyWatcher Dob 18、305 f8.5 牛頓鏡、Paramount ME 赤道儀
配件 - 2 full sets of Supermonocentrics、Baader Mark V Binoviewer、Ethos、Canon 5D Mark II Mod、FLI Proline 16803冷凍相機、Mercedes SUV
星河科研社 http://www.astro.hk 電郵 saviofong@astro.hk
頭像
社長
Site Admin
 
文章: 12686
註冊時間: 2010-02-01, 14:17
來自: 香港

Re: 深空天體 - 由拍攝轉為目視

文章David » 2010-02-13, 10:38

社長 寫:還記得那次和David及他的學生一起觀星,我出動8吋APO折射、他出動18吋Obsession牛頓鏡,看完一晚深空天體後,他說眼睛都看得到的東西,不用攝影了。

又有一次,我倆在每一個天體上都花上近一小時去看,換不同的目鏡、濾鏡,來回兩台鏡之間作比較,可以說,當目下不少天文愛好者都以拍攝深空為主流活動時,甚至個別發燒友除攝影裝備外連目鏡都沒一兩個,我看是忽略了目視的樂趣了。


在主流為天文攝影的香港,我也不能幸免地由攝影開始,之後興高采烈地教我的學生如何做天文攝影,結果是,其實喜歡攝影的學生少得可憐,大部份同學都是目視派。可能我跟得學生多,漸漸都變成目視派。

有時看到教師培訓課程過度把重點放在天文攝影,其實我不太認同。假如有一班同學觀星,我不相信有大量儀器給他們做攝影,其實大部份學生會做目視,我認為培訓應包括究竟如何做觀察。

我估目視較少人做的原因可能是:

1. 鏡太細小,看不到太多東西。
2. 不知道看什麼,有什麼特徵可以留意,結果是可能觀察10秒便看完一個目標,而非半小時一個目標。
3. 要做到(2),要閱讀一些書籍,但有多少人會做?
4. 觀星不只用眼,更要用腦,要有聯想力,這也是需要閱讀。
5. 大部份人做攝影,自己都做攝影便有共同話題。
6. 攝影結果容易與人分享,特別是在網上,其他人容易回應。

其實我帶過12吋dobs去PTC,看到很多東西,鏡的價錢也不會比一般攝影儀器貴 (如LXD75腳架+小型折射),和攝影器材一樣要用車搬運。
APM 80/480, SW 120mm Equinox, C8, Obsession 18"UC with Argo Navis & StellarCat
Lunt LS60T/CaK, LS152T with DSII
DMK31AF03, DMK21AF04, DBK21AF04
Mark V Binoviewer, Ethos (3.7mm, 6mm, 13mm), 19mm Panoptic, 5mm TMB mono
http://www.imsc.edu.hk/pages/astronomy
頭像
David
全域版主
 
文章: 1270
註冊時間: 2010-02-01, 19:33

Re: 深空天體 - 由拍攝轉為目視

文章Nebulas » 2010-09-14, 00:34

David 的这个帖子很好,我觉得本贴能够给予 摄影和目视 的人一个真实的经验总结。

有时候选器材的时候,我认为应该是自己对自己审视和深度的时候,特别是发烧友,上一个器材往往要慎之又慎,要不然几个月甚至半年都处于财政赤字中。就如眼下在昂贵的FSQ系列里面形成了很深的跟风潮,也有用SG-4半年都不知道如何操作。因此在很多人跟风的同时,我的太多和做法还是希望带着在对器材熟悉的情况下,带着问题有针对性去思考和改进。

一直认为最好的天文从事想法就是:器材设备的原理、设计思想、极限表现在上之前就应该在大脑里面有个蓝图,能够临场就能发挥;不能只看着别人的表现来做思想导向。

记得我第一次用赤道仪的时候,根本就没有看说明书什么的,第一点要求就是做好平衡,让极轴望远镜的轴心和北极点(不止是北极星)同心,脑袋里面还要思索电机的误差等等问题。

当自己看到很多人将天文照片搞得像艺术作品、带着太多的感情色彩的时候,我通常在内心对这种照片很失望。

看到方社长过去出了很多我认为值得留的器材,之前我是很费解;现在大概也明白为什么!
以前看书学天文,后来用望远镜学习天文,现在用纸笔想象天文!
頭像
Nebulas
 
文章: 1927
註冊時間: 2010-04-08, 12:36
來自: Wuhan, Hubei Province, P.R.China


回到 觀測 - 深空及星野

誰在線上

正在瀏覽這個版面的使用者:沒有註冊會員 和 8 位訪客

cr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