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頁 (共 1 頁)

糊仔版母子星系M51

文章發表於 : 2013-03-16, 16:13
Subaru
這個春天很難得, 有幾晚萬里無雲, 雖然透明度低一點, 但有機會收集一吓春季星系的光子.

Re: 糊仔版母子星系M51

文章發表於 : 2013-03-17, 22:37
社長
這個春天的確提供比平常多的晴天機會。

似乎這M51已是香港本土出品的最高水平之一? 實際上到境外打游擊的出品,很多也達不到這水平。 :roll:

最近用一台普通的300 f5牛反在西藏試拍,相信在1500毫米焦段,要全面發揮的話,有很多東西要解決,奇怪的是,1500毫米焦段的牛反導星精度在0.7"RMS水平,但騎在鏡筒上面的105APO理應有些剛性問題,郤維持一樣的高精度0.35"RMS追蹤精度。

viewtopic.php?f=17&t=3545

viewtopic.php?f=17&t=3540

Re: 糊仔版母子星系M51

文章發表於 : 2013-03-20, 23:41
Subaru
社長 寫:最近用一台普通的300 f5牛反在西藏試拍,相信在1500毫米焦段,要全面發揮的話,有很多東西要解決,奇怪的是,1500毫米焦段的牛反導星精度在0.7"RMS水平,但騎在鏡筒上面的105APO理應有些剛性問題,郤維持一樣的高精度0.35"RMS追蹤精度。

viewtopic.php?f=17&t=3545

viewtopic.php?f=17&t=3540

用反射鏡的確有頗多的問題要解決, 以我用流動組合來講, 每像素0.98"的sampling rate已經感到受seeing的影響頗大.

其中一個問題係一般反射鏡的鏡筒機械強度比折鏡鏡低頗多.

Re: 糊仔版母子星系M51

文章發表於 : 2013-03-21, 11:35
社長
Subaru 寫:其中一個問題係一般反射鏡的鏡筒機械強度比折鏡鏡低頗多.


這個深有同感。

我的自製 100 f7 小牛反,當有機會發揮:

viewtopic.php?f=20&t=886#p8466

按理200 f4厰製鏡用上碳筒,以攝影為優化,拍攝威力應更好,但好像到了300 f5用傳統鋅鐵筒目視架構的,必要做些改良才可發揮應有的深空攝影威力。

上月到奧地利考察ASA時,也特意諮詢了一下他們製作牛反的心得:

viewtopic.php?f=13&t=3522

不過我已漸看到大形勢的變化,下一代風行的攝星鏡,折射鏡可能到80、85止步,100級開始,會由牛反,甚至RH、RiLA等(RiLA = Riccardi Large)取代。原因很簡單,f3至f4光圈,約5萬元起步價,本來一晚拍兩三個目標的,提升效率至一晚6到8個充足曝光的目標,拍彗星等快速變化天體更無話可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