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ewtopic.php?f=17&t=3265#p21148
現在秋天的東西拍得七七八八,可以用副鏡Borg 60ED f4.1 攝星鏡 + Canon 5D Mark II Mod拍些比較大眾化的天體,這些照片,每一張都提醒我,若像前兩年打游擊的方法去拍,我不能堅持多久便會敗陣下來:
viewtopic.php?f=13&t=369
若要比較兩個組合的分別,我會說前者是高質、後者是高效,互補長短。某程度上,現時西藏建台還處理實驗摸索階段,先不怕走冤枉路,寧可多花時間甚至是多於所需時間拍一定數量的合格照片,當各類型天體達到一定基數後,才學好後期處理及解決效率問題,質量同時提升,或由量變到質變,會是較合理的路向,現時不可純追求速度。
我的想法是,反正已有西藏的基礎,在上面多放一台赤道儀,兩組合平衡拍攝,高效出照片也不錯,另一可能是趁大牛反未造好前,要麼把APM 203APO送上去,要麼直接用台內的300 f5牛反,配合5D Mark II拍高解像度深空?

以下是日前星空小聚聊天聊得興高采烈時,趁主鏡組午夜前有個空檔,騰一個多小時來用副鏡組拍拍,也順道在兩位Astrocafers面前示範一下如何遙控操作拍深空:
viewtopic.php?f=14&t=3410#p21892
拍攝數據:
Borg 60ED f4.1 攝星鏡 (有效焦距245mm)
Canon 5D Mark II Hutech Modified
Paramount ME blind guided
8x600s @ISO1600 = 80分鐘曝光
攝於我的西藏遙控天文台
很明顯這照片縮小出圖還可以,但細看還有很多不足,曝光亦不夠,我會繼續累加曝光稍後在本帖出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