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81、M82 及鄰近星塵 - 罪惡版

M81、M82是我的一個心結,去年5月初到現在自己的西藏天文台考察時,帶上APM 105/650APO折射鏡,就是試拍了這照片,後來天文台組裝好了,因為一些開光初期的嬰兒病及一連串低級錯誤,拍出來的照片強差人意。
類似Murphy Law說法,一個項目的前期20%進度,會花掉80%時間解決,踏入9月天文台總算上了軌道,現在也可以一晚拍足10小時以上,高效出圖,從8月下旬雨季結束至今,約有近1000小時的可觀測時間,扣除一些成本及陰天,大既有500至600小時以上,這個比率隨著入冬後晴天率回復90%便大幅提升,初步點算一下,短短時間之內,我把拍了50個目標或天區。很明顯,我用了3個月時間拍了自己可能出動三五年才能拍完的功課,若西藏天文台運作兩年週期我才升級至大牛反,那台105小鏡便可以拍足我用10年光陰去打游擊也拍不完的目標,而且質量明顯勝一等:
viewforum.php?f=17
論排攝編排,一般我的做法是,20%時間花在當季星空,70%時間花在下季星空,10%花在再下一季星空,所以現在開始春天星空作業了。今早3時,以西藏的緯度來說,M81、M82已升至當地仰角30度,按編程指令開始拍攝,扣除一些週期調焦、導星校正等成本,一共拍了11張1200s的L通道,連同昨晚拍的共1GB圖檔,大概中午前便可全數傳回來。初步用遠端桌面,遙控西藏天文台的主機疊加一下,已看到比較明顯的星塵,亦即我一直想好好拍下的東西:
http://blog.deepskycolors.com/archive/2 ... ebula.html
整個天空來說,星塵比較集中而又最有意義的,可算是M81、M81及北極星天區,後者日前也勉強拍下了:
http://www.galaxyimages.com/UNP_IFNebula.html
viewtopic.php?f=17&t=3390
其實以我目前的攝星鏡來說,650mm焦距、每像素2.8"取樣度,拍星系不會有什麼發揮,那就集中本身的3x3度像場優勢,爭取深度吧(Deep)。我也會把這目標定為深空攝影幼稚園,因為真的除了拖長曝光時間外,並沒有什麼挑戰性可言。
先上一張以遠端桌面做的局部截圖,無平場無暗場的,稍後慢慢出圖:
APM 105/650 APO
Paramount ME autoguided by SBIG STi and self-made Off axis guider
攝於我的西藏遙控天文台
單張1200s曝光
50% crop
類似Murphy Law說法,一個項目的前期20%進度,會花掉80%時間解決,踏入9月天文台總算上了軌道,現在也可以一晚拍足10小時以上,高效出圖,從8月下旬雨季結束至今,約有近1000小時的可觀測時間,扣除一些成本及陰天,大既有500至600小時以上,這個比率隨著入冬後晴天率回復90%便大幅提升,初步點算一下,短短時間之內,我把拍了50個目標或天區。很明顯,我用了3個月時間拍了自己可能出動三五年才能拍完的功課,若西藏天文台運作兩年週期我才升級至大牛反,那台105小鏡便可以拍足我用10年光陰去打游擊也拍不完的目標,而且質量明顯勝一等:
viewforum.php?f=17
論排攝編排,一般我的做法是,20%時間花在當季星空,70%時間花在下季星空,10%花在再下一季星空,所以現在開始春天星空作業了。今早3時,以西藏的緯度來說,M81、M82已升至當地仰角30度,按編程指令開始拍攝,扣除一些週期調焦、導星校正等成本,一共拍了11張1200s的L通道,連同昨晚拍的共1GB圖檔,大概中午前便可全數傳回來。初步用遠端桌面,遙控西藏天文台的主機疊加一下,已看到比較明顯的星塵,亦即我一直想好好拍下的東西:
http://blog.deepskycolors.com/archive/2 ... ebula.html
整個天空來說,星塵比較集中而又最有意義的,可算是M81、M81及北極星天區,後者日前也勉強拍下了:
http://www.galaxyimages.com/UNP_IFNebula.html
viewtopic.php?f=17&t=3390
其實以我目前的攝星鏡來說,650mm焦距、每像素2.8"取樣度,拍星系不會有什麼發揮,那就集中本身的3x3度像場優勢,爭取深度吧(Deep)。我也會把這目標定為深空攝影幼稚園,因為真的除了拖長曝光時間外,並沒有什麼挑戰性可言。
先上一張以遠端桌面做的局部截圖,無平場無暗場的,稍後慢慢出圖:
APM 105/650 APO
Paramount ME autoguided by SBIG STi and self-made Off axis guider
攝於我的西藏遙控天文台
單張1200s曝光
50% cr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