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早的北美星雲 - 小試 APM-LOMO 80/600

純粹試鏡,於上水自家天台拍攝,雖然該處光害嚴重,昨晚連天琴座平行四邊型的四顆星也看不清,但從照片所見,這套輕型裝備有一定可塑性,也可輕攜上機到西藏及台灣攝星,看來日後要多練習了...
2010-05-24 (0245 - 0430)
APM-LOMO 80/600 APO折射鏡、TS2平場鏡
Canon 5D Mark II Modified、Astronomik UHC 濾鏡
Sky Watcher HEQ5 Pro赤道儀、LVI導星器、9x50尋星鏡改導星鏡
累計曝光104分鐘 (8min x 13 @ISO400)
自評:
- 這張照片只在自家天台試拍,以了解器材設定,首先考慮星點解像度等,照片是否細膩等不在考慮之列,因為日後到郊外或境外時才正式拍攝,並做好後期處理,由於時間關係,這次測試甚至平場鏡間距也未作優化,也沒有用上適當的LPS-P2、V4或Ha濾鏡。
- 5D Mark II的6.4um像素是一個頗高的取樣度,檢視照片四角確認星點呈幼細圓點,稍後配合5.4um像素的ST8300M應有很好表現,若用上9um像素的冷凍CCD,100%出圖下星像會看來更銳。
- 另外當日用了常規M42xP0.75的T接環,受制於T接環內徑樽頸,在135全片幅下有些暗角,但作4:3裁切後有所改善。稍後要改用M48規格的相機接環了 (T-2為M42xP0.75),增加數毫米的內徑是很關鍵的。
- 早前測試確認Sky Watcher EQ5 Pro配合LVI表現理想,又比HEQ5 Pro輕大截,故配合這台80小鏡可作高流動性攝星裝備,例如台灣高山及西藏5000米海拔拍攝之用。
原圖25%出圖可見在全片幅下四週暗角,若要堅持完美的,要改動T接環樽頸位。
原圖16%出圖
"墨西哥灣"部份800x800裁切,100%出圖,由於自家天台光害極大,當日透明度很低,拍攝時只用JPG格式,另外又沒做暗場,所以訊噪比很低,但可檢視照片解像度。
中央400x400裁切,100%出圖
135片幅左上角400x400裁切,100%出圖
135片幅右上角400x400裁切,100%出圖
135片幅左下角400x400裁切,100%出圖
135片幅右下角400x400裁切,100%出圖
2010-05-24 (0245 - 0430)
APM-LOMO 80/600 APO折射鏡、TS2平場鏡
Canon 5D Mark II Modified、Astronomik UHC 濾鏡
Sky Watcher HEQ5 Pro赤道儀、LVI導星器、9x50尋星鏡改導星鏡
累計曝光104分鐘 (8min x 13 @ISO400)
自評:
- 這張照片只在自家天台試拍,以了解器材設定,首先考慮星點解像度等,照片是否細膩等不在考慮之列,因為日後到郊外或境外時才正式拍攝,並做好後期處理,由於時間關係,這次測試甚至平場鏡間距也未作優化,也沒有用上適當的LPS-P2、V4或Ha濾鏡。
- 5D Mark II的6.4um像素是一個頗高的取樣度,檢視照片四角確認星點呈幼細圓點,稍後配合5.4um像素的ST8300M應有很好表現,若用上9um像素的冷凍CCD,100%出圖下星像會看來更銳。
- 另外當日用了常規M42xP0.75的T接環,受制於T接環內徑樽頸,在135全片幅下有些暗角,但作4:3裁切後有所改善。稍後要改用M48規格的相機接環了 (T-2為M42xP0.75),增加數毫米的內徑是很關鍵的。
- 早前測試確認Sky Watcher EQ5 Pro配合LVI表現理想,又比HEQ5 Pro輕大截,故配合這台80小鏡可作高流動性攝星裝備,例如台灣高山及西藏5000米海拔拍攝之用。
原圖25%出圖可見在全片幅下四週暗角,若要堅持完美的,要改動T接環樽頸位。
原圖16%出圖
"墨西哥灣"部份800x800裁切,100%出圖,由於自家天台光害極大,當日透明度很低,拍攝時只用JPG格式,另外又沒做暗場,所以訊噪比很低,但可檢視照片解像度。
中央400x400裁切,100%出圖
135片幅左上角400x400裁切,100%出圖
135片幅右上角400x400裁切,100%出圖
135片幅左下角400x400裁切,100%出圖
135片幅右下角400x400裁切,100%出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