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2年10月21日, 180mm f/2.8反射式astrograph, ICX694 CCD @-5°C, LRGB 120s x 6 : 120s : 120s :120s, 中型赤道儀, Off-axis guider + ICX205 CCD + PHD自動追蹤, 大氣透明度: 6/10, 氣温約22°C, 攝於西貢.
- M45_694_1.jpg (929.34 KiB) 被瀏覽 4702 次
社長 寫:Subaru 每一張本土作品都告訴大家,香港不少深空攝星者還有大的發揮空間。
我個人對你如何調焦很感興趣:細小像素配會f2.8光圈,自問沒有摩打幫助實在沒法調好。
另外Epsilon 180ED的後焦點就是50多毫米,能夠在這限制下,加入off axis guider的確很好。
P.S., 最近有些器材要測試,若有機會碰面,可以玩玩我的STi。
Subaru 寫:其實, 要拍得好, 一定要到外地. s/n ratio gain會有效率得多.
Subaru 寫:我是用Bahtinov mask及本地製的10:1微動去對焦.
Subaru 寫:在T-ring的55-56mm flange distance的限制下, 要用到off axis guider加filter wheel的確很頭痕.
社長 寫:Subaru 寫:其實, 要拍得好, 一定要到外地. s/n ratio gain會有效率得多.
當然在外地會更好,單是合歡山已給我遠超自己技術所能發揮的星空。但從日前拍的獵戶看來,到現時為止我看至少在以窄頻來說,其實香港仍有很大的發揮空間,
viewtopic.php?f=17&t=3387&sid=18a4e88b8e8c6ac133526fd95345a3b2#p21705
當然行星月面則有更大優勢。Subaru 寫:我是用Bahtinov mask及本地製的10:1微動去對焦.
我當時也是這樣,但不成功... 也開始對f4以下的攝星系統有點恐懼。
http://blog.yahoo.com/_4IKEBZOR37CU7MVJ ... 5468/indexSubaru 寫:在T-ring的55-56mm flange distance的限制下, 要用到off axis guider加filter wheel的確很頭痕.
自從在西藏用上自製離軸導星器,每張30分鐘曝光都追蹤精確,試過拍彗星用上單張1小時曝光也沒問題,我已上了不歸路。有時也有失靈的情況,即STi像場下沒導星,我現正debug,很大機會是剛巧圓頂在動,擋著了望遠鏡。
Subaru 寫:其實, 自中學時, 合夥租用私人觀測站開始, 覺得有固定觀測站是天文攝影的根基, 其次才是器材. 沒有固定地方, 要花大量時間setup, 好難把東西做得好. 現時打游擊的做法只不過是沒有其他辦法下的做法. 我相信無論是拍深空及月面行星, 都是一樣, 可發揮的空間極之有限.
其實用大焦比反射鏡拍, 是有種"明知山有虎, 偏向虎山行"的心態. 我想社長要在西藏觀測站建立大口徑反鏡鏡來拍, 也是有類似想法.
用高級折射鏡拍, 可以乾手淨腳, 煩少好多嘢.
正在瀏覽這個版面的使用者:沒有註冊會員 和 1 位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