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张8月8日的木星照

Observing (Solar system) - 行星、月球、彗星、小行星等各項目視及攝影技巧

上一张8月8日的木星照

文章

pywmm999 » 2010-09-01, 19:53

第一次来这里发照片,当然要拿我最好的,这是今年第一次拍摄木星时所得。因为当时目视效果很好,舍不得换RGB拍摄(那要花时间),所以就只有黑白的照,虽然我个人还是很喜欢黑白照,但总还是有点点遗憾。
附加檔案
2010-08-08_02-41-04.jpg
2010-08-08_02-41-04.jpg (73.88 KiB) 被瀏覽 8893 次
pywmm999
 
文章: 9
註冊時間: 2010-02-10, 09:30

Re: 上一张8月8日的木星照

文章universe24 » 2010-09-01, 21:24

虽然是黑白,但很有立体感,细节也很好。
頭像
universe24
 
文章: 1237
註冊時間: 2010-02-13, 16:41

Re: 上一张8月8日的木星照

文章社長 » 2010-09-01, 22:36

歡迎彭兄加入 Astrocafe,一來就是精彩照片  :P

用C14拍這樣的木星照,大口徑優勢完全發揮出來了,這張照片絶對優於香港絶大部份木星照,還沒計及江蘇比香港有10度緯度差,真的要向你學習。

我們最近也在改裝一台300反牛,可以同時裝在EQ6及派拉蒙上的,不知拍出來的木星又怎麼樣。

除了相機是幫你進及知道你是用C14外,一直沒有很詳細向你請教一些細節,你是用哪款赤道儀? 有沒有任何特別調焦輔助工具?

期待更多佳作!
兩個天文台 - 白鷺湖天文台、西藏自動化天文觀測站
主鏡 - Officina Stellare 500 口徑f3.8 RiFast攝星儀、APM/TMB 254 f9 APO、SkyWatcher Dob 18、305 f8.5 牛頓鏡、Paramount ME 赤道儀
配件 - 2 full sets of Supermonocentrics、Baader Mark V Binoviewer、Ethos、Canon 5D Mark II Mod、FLI Proline 16803冷凍相機、Mercedes SUV
星河科研社 http://www.astro.hk 電郵 saviofong@astro.hk
頭像
社長
Site Admin
 
文章: 12686
註冊時間: 2010-02-01, 14:17
來自: 香港

Re: 上一张8月8日的木星照

文章pywmm999 » 2010-09-02, 10:42

社長 寫:歡迎彭兄加入 Astrocafe,一來就是精彩照片  :P

用C14拍這樣的木星照,大口徑優勢完全發揮出來了,這張照片絶對優於香港絶大部份木星照,還沒計及江蘇比香港有10度緯度差,真的要向你學習。

我們最近也在改裝一台300反牛,可以同時裝在EQ6及派拉蒙上的,不知拍出來的木星又怎麼樣。

除了相機是幫你進及知道你是用C14外,一直沒有很詳細向你請教一些細節,你是用哪款赤道儀? 有沒有任何特別調焦輔助工具?

期待更多佳作!


哪里哪里,我的行星摄影就是跟香港的诸多高手学习的,照片的产出率不高,另外图片处理也有很多问题,还有很多需要向你们讨教的地方。
我的行星摄影设备是CGE1400,也就是CGE赤道仪+C14,没有特别的调焦辅助工具,一年多前进了一个国产的手动调焦座,有1:10的微调,完全靠眼睛判断。在调焦方面,我觉得实践下来,每次调焦还是心中有数的。
另外拍摄时的行星高度角对拍摄结果的影响非常大,象去年我的拍摄点的木星最高角度为43度左右,感觉受大气的影响较大,很难有好作品,今年的高度上升到56度左右,感觉超过50度后大气状况要好很多(以前我给自己订的标准是60度,低于60度、我就不会太过注意拍摄的效果,现在这个标准可以降低点了),对明年的木星拍摄有更多的期待。
我的增倍镜是国产的2倍镜和TV4*POWERMATE,但是国产的用的多,一般的大气不支持4倍的,而且现在用4倍的拍摄木星图片已溢出了。2倍的加上滤镜轮实际的放大倍率应该是3倍左右,现在拍摄木星还少个电动滤镜轮和一个2.5倍的POWERMAE增倍镜(这个增倍加上滤镜轮后实际放大可能只有2.3倍、略嫌小,但是加上RGB滤镜后的获取速度也可能提到60帧/秒)。
pywmm999
 
文章: 9
註冊時間: 2010-02-10, 09:30

Re: 上一张8月8日的木星照

文章社長 » 2010-09-02, 11:45

對於仰角問題,我身同感受,去年木星仰角過中天時才50度,到30多度後已不能拍得好,所以高視寧度區間很少,每天就是兩三小時吧,上月到台灣拍深空也有類似情況。記得92年第一次到興隆觀測站時,台內人員告訴我廣東沒有好地方,但從業餘行星月面觀測者來說,或許南方北方尚有丁點優勢吧 :oops:

有一個小想法或許彭兄可以試驗一下,下次拍行星時可以放棄光通道,單用RGB便可以。因為光通道對行星攝影來說是弊多於利的,甚至拍深空用LRGB也是權宜之策縮短曝光時間而已。

我去年也沒察覺這點,後來發現問題後木星已遠離了,否則若有機會調好一些RGB,訊噪會低很多,但受制於203口徑的集光力,能力有限了,或許換上高靈敏度的晶片會有所改善:

viewtopic.php?f=16&t=43
兩個天文台 - 白鷺湖天文台、西藏自動化天文觀測站
主鏡 - Officina Stellare 500 口徑f3.8 RiFast攝星儀、APM/TMB 254 f9 APO、SkyWatcher Dob 18、305 f8.5 牛頓鏡、Paramount ME 赤道儀
配件 - 2 full sets of Supermonocentrics、Baader Mark V Binoviewer、Ethos、Canon 5D Mark II Mod、FLI Proline 16803冷凍相機、Mercedes SUV
星河科研社 http://www.astro.hk 電郵 saviofong@astro.hk
頭像
社長
Site Admin
 
文章: 12686
註冊時間: 2010-02-01, 14:17
來自: 香港

Re: 上一张8月8日的木星照

文章pywmm999 » 2010-09-02, 12:28

关于光通道的问题我是这样想的:
我看到相关的帖子,很多人都主张放弃光通道,仅用RGB通道。但是我不想放弃光通道的理由有二个,一是从实践来看,就木星而言似乎用L层时的细节要好于R和G通道的(而且G通道的亮度和细节都要好于R),另外我在拍摄土星的时候感觉用R滤镜的质量要远好于L层、G层,这种感觉不知道有没有理论上支撑,;二是用L层拍摄以我的相机可以用15ms以内的曝光速度和66帧的获取速度拍摄,时间短效率高,如果用R、G拍摄只能用28ms的速度、这种自动的帧速只有20/秒左右,拍摄RGB的耗时太多,最少要120秒。
我的这款相机是全英文的,有些方面还不太懂它。比如说用“曝光<15ms、66帧速”的模式时,用15ms的曝光时间L层的曝光合适,但是用“曝光<30ms、33帧速”的模式时,用15ms的曝光速度则曝光远远不够,按说同样的曝光时间获取的帧速慢了、怎么会曝光反而不足呢?
pywmm999
 
文章: 9
註冊時間: 2010-02-10, 09:30

Re: 上一张8月8日的木星照

文章社長 » 2010-09-02, 15:13

pywmm999 寫:关于光通道的问题我是这样想的:
我看到相关的帖子,很多人都主张放弃光通道,仅用RGB通道。但是我不想放弃光通道的理由有二个,一是从实践来看,就木星而言似乎用L层时的细节要好于R和G通道的(而且G通道的亮度和细节都要好于R),另外我在拍摄土星的时候感觉用R滤镜的质量要远好于L层、G层,这种感觉不知道有没有理论上支撑,;二是用L层拍摄以我的相机可以用15ms以内的曝光速度和66帧的获取速度拍摄,时间短效率高,如果用R、G拍摄只能用28ms的速度、这种自动的帧速只有20/秒左右,拍摄RGB的耗时太多,最少要120秒。
我的这款相机是全英文的,有些方面还不太懂它。比如说用“曝光<15ms、66帧速”的模式时,用15ms的曝光时间L层的曝光合适,但是用“曝光<30ms、33帧速”的模式时,用15ms的曝光速度则曝光远远不够,按说同样的曝光时间获取的帧速慢了、怎么会曝光反而不足呢?


Lumenera 相機的操作細節真的不懂了....

關於L通道,主要是減低縮短曝光時間,要知道一張L就等於同時在拍RGB,即省了三倍時間,你看Robert Gendler那些除時用3個月以上拍一張M31的,又或者Dietmar Hager用228 APO花50小時拍一張星系的,沒有L通道,可能照片要用兩年才能完成。
http://www.tao-observatory.com/galaxies01.html

但拍行星既念不一樣,視寧度不好是不能拍,視寧度好時,我實際試過增大影像比例在1/19s,跟縮小影像比例在1/30s拍,還是前者好些 – 因為取樣度夠高。

以我的203口徑計,RGB可以維持在1/30s曝光及30fps幀速拍,L則可推上1/60s曝光及60fps,影像比例再大已沒意思,因為取樣度已在每像素0.2角秒水平,已高於203口徑的極限解像度一倍,即Nyquist的2x取樣度。

你看到L通道比R、B訊息多是正常的,因為L已包含了RGB的所有訊息,所以單色通道是看來層次比較淡的,但L也同時包含了日後不可拆解的大氣色差,望遠鏡色差等,所以一張拍得好的LRGB,是不可能比RGB好的,除非RGB拍的時間沒有調好焦或增益調得太高。

我的203APO是不需要在每個通道重新調焦的,看下圖便解釋了。

另一個問題是木星自轉,我發現在指定幀速如30fps下,拍三段通道是遠比四段安全及高效的。看這個火星,LVI創辦人Paolo拍的:
viewtopic.php?f=16&t=28
附加檔案
2287l2.jpg
2287l2.jpg (48.4 KiB) 被瀏覽 8855 次
兩個天文台 - 白鷺湖天文台、西藏自動化天文觀測站
主鏡 - Officina Stellare 500 口徑f3.8 RiFast攝星儀、APM/TMB 254 f9 APO、SkyWatcher Dob 18、305 f8.5 牛頓鏡、Paramount ME 赤道儀
配件 - 2 full sets of Supermonocentrics、Baader Mark V Binoviewer、Ethos、Canon 5D Mark II Mod、FLI Proline 16803冷凍相機、Mercedes SUV
星河科研社 http://www.astro.hk 電郵 saviofong@astro.hk
頭像
社長
Site Admin
 
文章: 12686
註冊時間: 2010-02-01, 14:17
來自: 香港

Re: 上一张8月8日的木星照

文章pywmm999 » 2010-09-02, 22:33

非常好的解释!
根据天气预报,明晚我可以安心用RGB试它一个晚上了。
“以我的203口徑計,RGB可以維持在1/30s曝光及30fps幀速拍,L則可推上1/60s曝光及60fps,影像比例再大已沒意思,因為取樣度已在每像素0.2角秒水平,已高於203口徑的極限解像度一倍,即Nyquist的2x取樣度。”对于这点,我倒认为还可以适当地放大一点影像比例,在优秀的大气条件下,望远镜是可以挑战一下自己的极限的,以我的这张图片为例,分辨率约是0.12角秒/每像素,达到C14分辨率的近3倍了。而且看国外的很多优秀作品,往往也是超过主镜的极限的。
pywmm999
 
文章: 9
註冊時間: 2010-02-10, 09:30

Re: 上一张8月8日的木星照

文章社長 » 2010-09-02, 22:47

pywmm999 寫:非常好的解释!
根据天气预报,明晚我可以安心用RGB试它一个晚上了。
“以我的203口徑計,RGB可以維持在1/30s曝光及30fps幀速拍,L則可推上1/60s曝光及60fps,影像比例再大已沒意思,因為取樣度已在每像素0.2角秒水平,已高於203口徑的極限解像度一倍,即Nyquist的2x取樣度。”对于这点,我倒认为还可以适当地放大一点影像比例,在优秀的大气条件下,望远镜是可以挑战一下自己的极限的,以我的这张图片为例,分辨率约是0.115角秒/每像素,达到C14分辨率的3倍了。而且看国外的很多优秀作品,往往也是超过主镜的极限的。


以C14拍攝,每像素0.115角秒取樣度,那我用203口徑小超過40%,所以每像素取樣度0.2角秒,也是在同樣標準發揮。因為一般來說,203口徑的分解力被定為0.5角秒多,以高對比度細節來說可以高些,所以0.2角秒是差不多了。另一點原因是其實我沒有一個很情晰的放大率,因為我是用Zoom的,這個可以透過改變巴羅投影距離去實現,而我去年是用TMB Supermonocentric目鏡投影法做的,因為我要用盡30fps的最低容許曝光時間即1/30s,於是在兩個常數下,最後就只有按當晚的大氣透明度改變影像比例,讓木星影像亮達至柱狀圖的2/3以上,以保持足夠層次感,所以我的影像比例是一個變數,是會按實時環境而變化,0.2角秒的取樣只是一個偶然,是果而非因。

另外收到歐洲回覆,那個Atik濾鏡盤停產了。
兩個天文台 - 白鷺湖天文台、西藏自動化天文觀測站
主鏡 - Officina Stellare 500 口徑f3.8 RiFast攝星儀、APM/TMB 254 f9 APO、SkyWatcher Dob 18、305 f8.5 牛頓鏡、Paramount ME 赤道儀
配件 - 2 full sets of Supermonocentrics、Baader Mark V Binoviewer、Ethos、Canon 5D Mark II Mod、FLI Proline 16803冷凍相機、Mercedes SUV
星河科研社 http://www.astro.hk 電郵 saviofong@astro.hk
頭像
社長
Site Admin
 
文章: 12686
註冊時間: 2010-02-01, 14:17
來自: 香港

Re: 上一张8月8日的木星照

文章willis » 2010-09-02, 23:28

嘩!差點走寶!極細致!靚得人!
Tak FS60C, APM-LOMO 80/480, APM-TMB 105/650, SW Black Diamond 120ED, Borg 125SD, SW 12" Dobs , Lunt LS35T, Lunt LS80T
TMB Super Mono 4mm, Pentax XO 2.5mm, Baader Planetarium 8-24mm, Nagler (2-4mm, 3-6mm, 13mm), Ethos (3.7mm, 6mm, 10mm), Explore Scientific 100º (14mm, 20mm)
DBK 21, DMK 21, DMK 41, DMK 51, ASI 178MC
Nikon D810A, Canon 5D II, Fujifilm X-T10
頭像
willis
全域版主
 
文章: 1526
註冊時間: 2010-02-01, 17:50
來自: HK


回到 觀測 - 太陽系星體

誰在線上

正在瀏覽這個版面的使用者:沒有註冊會員 和 31 位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