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長 寫:歡迎彭兄加入 Astrocafe,一來就是精彩照片![]()
用C14拍這樣的木星照,大口徑優勢完全發揮出來了,這張照片絶對優於香港絶大部份木星照,還沒計及江蘇比香港有10度緯度差,真的要向你學習。
我們最近也在改裝一台300反牛,可以同時裝在EQ6及派拉蒙上的,不知拍出來的木星又怎麼樣。
除了相機是幫你進及知道你是用C14外,一直沒有很詳細向你請教一些細節,你是用哪款赤道儀? 有沒有任何特別調焦輔助工具?
期待更多佳作!
pywmm999 寫:关于光通道的问题我是这样想的:
我看到相关的帖子,很多人都主张放弃光通道,仅用RGB通道。但是我不想放弃光通道的理由有二个,一是从实践来看,就木星而言似乎用L层时的细节要好于R和G通道的(而且G通道的亮度和细节都要好于R),另外我在拍摄土星的时候感觉用R滤镜的质量要远好于L层、G层,这种感觉不知道有没有理论上支撑,;二是用L层拍摄以我的相机可以用15ms以内的曝光速度和66帧的获取速度拍摄,时间短效率高,如果用R、G拍摄只能用28ms的速度、这种自动的帧速只有20/秒左右,拍摄RGB的耗时太多,最少要120秒。
我的这款相机是全英文的,有些方面还不太懂它。比如说用“曝光<15ms、66帧速”的模式时,用15ms的曝光时间L层的曝光合适,但是用“曝光<30ms、33帧速”的模式时,用15ms的曝光速度则曝光远远不够,按说同样的曝光时间获取的帧速慢了、怎么会曝光反而不足呢?
pywmm999 寫:非常好的解释!
根据天气预报,明晚我可以安心用RGB试它一个晚上了。
“以我的203口徑計,RGB可以維持在1/30s曝光及30fps幀速拍,L則可推上1/60s曝光及60fps,影像比例再大已沒意思,因為取樣度已在每像素0.2角秒水平,已高於203口徑的極限解像度一倍,即Nyquist的2x取樣度。”对于这点,我倒认为还可以适当地放大一点影像比例,在优秀的大气条件下,望远镜是可以挑战一下自己的极限的,以我的这张图片为例,分辨率约是0.115角秒/每像素,达到C14分辨率的3倍了。而且看国外的很多优秀作品,往往也是超过主镜的极限的。
正在瀏覽這個版面的使用者:沒有註冊會員 和 2 位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