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M-TMB 8吋APO折射鏡下的木星

我很享受拍行星月面的過程,因為簡單快捷看到成效,但很怕要做後期處理,往往兩三小時的拍攝就帶來幾個月的煩惱....
2009年9月17日,當晚的視寧度十分理想,氣溫也很適中,把望遠鏡開車載到觀測站,原本打算架起鏡後也打算讓它透透氣一小時才拍,怎知半小時不夠,放TMB Supermonocentric 5mm目鏡觀看,發現細節很豐富,再加1.8x ED Barlow,推高至500倍下也很穏定,所以馬上動工拍攝。經過春夏秋三季,對這台大口徑折射鏡的熱平衡有點放心了,最近買了一把紅外線測溫器,以便量化一下各方面數據作日後參考。
在木星過中天前後拍了兩小時,這些影片有先天局限,當時是拍LRGB的,所以每個彩色通道只拍了600張而且增益調至最高,原本打算以L通道提供細節及壓低訊噪,但後來發現拍行星並不需要L通道, 所以手上的RGB訊息並非在最優化水平,訊噪特別高。所以若今年再戰,會以90多秒完成RGB各拍攝1000幀,質量肯定能再上一層樓。 另外相機沒清潔好,單張下不明顯,作製作動畫後便無所遁形了。
正常來說APO折射鏡拍的行星照片細節和目視相若,what you see is what you get,只是經後期處理後,照片的色彩飽和度及對比度應稍高。例如這些照片跟當晚目鏡下所見木星面細節相若,在衛星Ganymede上看到的是一條橫跨圓面的暗帶,照片上也確認了這個細節。目視上,其實照片裡有的東西在300倍已可看到,但眼睛會很累,若推上500倍會容易一點,但反差會低些,因為已超越每英吋50倍的指標,所以飽和度及對比度已下降,這個對月面土星等高對比度天體是沒問題的,但木星會有較大影響。目視質感上因為沒有那些"噪點",看來平滑一些,但也受到大氣擾動影響,不會那麼穏定,但大氣靜下來那一刻,那種美並非照片可比擬。
以下影片合成了當晚上10時40分至11時20分左右,共40分鐘的木星運動。當晚其實拍了三組共百多段片段,有小比例木星,也有超大比例木衛面形態等,超過100GB,有頼高速外置硬盤,全部可實時從相機輸出儲存。從拍攝到現在都沒有太多時間做後期處理,也有點累了,所以這17組並沒有作獨立最優化處理,但受惠於當晚穏定的視寧度,至少全部都能展現木衛表面形態,這是203口徑望遠鏡拍攝木星的合格指標。
另外比較之下,黑白照相機配RBG濾鏡拍攝,真的比彩色相機解像度明一截,而且曝光時間也短得多,不過後期處理的要求也高得多。整套器材如下:
APM-TMB 203/1420 APO 折射鏡
Paramount ME 赤道儀
PWT三腳架
映美精DMK21相機(黑白)
Baader LRGB濾鏡
Atik電動濾鏡盤
攝於香港西貢北潭涌
2009年9月17日,當晚的視寧度十分理想,氣溫也很適中,把望遠鏡開車載到觀測站,原本打算架起鏡後也打算讓它透透氣一小時才拍,怎知半小時不夠,放TMB Supermonocentric 5mm目鏡觀看,發現細節很豐富,再加1.8x ED Barlow,推高至500倍下也很穏定,所以馬上動工拍攝。經過春夏秋三季,對這台大口徑折射鏡的熱平衡有點放心了,最近買了一把紅外線測溫器,以便量化一下各方面數據作日後參考。
在木星過中天前後拍了兩小時,這些影片有先天局限,當時是拍LRGB的,所以每個彩色通道只拍了600張而且增益調至最高,原本打算以L通道提供細節及壓低訊噪,但後來發現拍行星並不需要L通道, 所以手上的RGB訊息並非在最優化水平,訊噪特別高。所以若今年再戰,會以90多秒完成RGB各拍攝1000幀,質量肯定能再上一層樓。 另外相機沒清潔好,單張下不明顯,作製作動畫後便無所遁形了。
正常來說APO折射鏡拍的行星照片細節和目視相若,what you see is what you get,只是經後期處理後,照片的色彩飽和度及對比度應稍高。例如這些照片跟當晚目鏡下所見木星面細節相若,在衛星Ganymede上看到的是一條橫跨圓面的暗帶,照片上也確認了這個細節。目視上,其實照片裡有的東西在300倍已可看到,但眼睛會很累,若推上500倍會容易一點,但反差會低些,因為已超越每英吋50倍的指標,所以飽和度及對比度已下降,這個對月面土星等高對比度天體是沒問題的,但木星會有較大影響。目視質感上因為沒有那些"噪點",看來平滑一些,但也受到大氣擾動影響,不會那麼穏定,但大氣靜下來那一刻,那種美並非照片可比擬。
以下影片合成了當晚上10時40分至11時20分左右,共40分鐘的木星運動。當晚其實拍了三組共百多段片段,有小比例木星,也有超大比例木衛面形態等,超過100GB,有頼高速外置硬盤,全部可實時從相機輸出儲存。從拍攝到現在都沒有太多時間做後期處理,也有點累了,所以這17組並沒有作獨立最優化處理,但受惠於當晚穏定的視寧度,至少全部都能展現木衛表面形態,這是203口徑望遠鏡拍攝木星的合格指標。
另外比較之下,黑白照相機配RBG濾鏡拍攝,真的比彩色相機解像度明一截,而且曝光時間也短得多,不過後期處理的要求也高得多。整套器材如下:
APM-TMB 203/1420 APO 折射鏡
Paramount ME 赤道儀
PWT三腳架
映美精DMK21相機(黑白)
Baader LRGB濾鏡
Atik電動濾鏡盤
攝於香港西貢北潭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