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頁 (共 1 頁)

2010-6-16 C2009 R1 (McNaught) 彗星

文章發表於 : 2010-06-16, 14:35
Henry Wu
C2009 R1 (McNaught)彗星
今晨拍攝到慧星一波三折
1. 一連十日台灣陰雨天
2. 放晴後還有雲檔住北極星
3. 好不容易對好北極星後又無法目視到慧星真確位置
4. 天逐漸微亮起來 只好瞎子摸象一張照片曝光一區 原想此次無緣拍到慧星
下午將搭活車回台北市 後天又要出國
5.突然間看到有一邊緣有一隱約有一長條 初步判斷是慧星 再移一下位置
來不急再使用導星器(因天越來越亮了) 只好使用約 30秒曝光 以防拉線
所以亮度無法充裕, 心想總比無還好
TMB 105/650mm + TS2 場鏡 F6.7 Canon 7D ISO 800 30秒曝光
希望台灣北部後天清晨再放晴 前往頭城海邊補拍再出國

Re: 2010-6-16 C2009 R1 (McNaught) 彗星

文章發表於 : 2010-06-16, 21:38
社長
太好了,若我也機會到場拍就好了 :oops:

建議 Henry 不要導星了,因為拍彗星是爭分奪秒的事,若可能的話啟動PEC修正系統,縮短曝光時間便可以。

為何不用手上的 3.5" TMB 平場鏡?

Re: 2010-6-16 C2009 R1 (McNaught) 彗星

文章發表於 : 2010-06-16, 22:47
Henry Wu
於台東市北方的小野柳旁海域 拍攝
似乎北部天氣越來越好轉了, 把握這兩天
若天氣許可我準備後天 6/18 凌晨前往台灣東北部頭城海邊
於 6/18 下午搭機出國, 又開始忙了
7/07 前往大溪地時於傍晚後也有機會於西方低空再看到
3.5" TMB 平場鏡  會比 TS2 畫質還好嗎? (但是重好幾倍)
我目前使用 Canono 7D APS 相機

啟動PEC修正系統 有何特色功能 ? 須注意何事項嗎 ?

Re: 2010-6-16 C2009 R1 (McNaught) 彗星

文章發表於 : 2010-06-16, 23:35
universe24
看见Henry摄彗星的描述,不尽令我想起当天自己拍摄的情况。
所幸的是,我的P2赤道仪在较早前已经用漂移法对准极轴了,在凌晨时分5点许才把摄影器材架上去,那已经是很手忙脚乱了。
此彗星的形态确实很吸引人去拍摄,无奈却靠近太阳而又很难从镜头里看见它的踪影,增加了拍摄的难度。

Re: 2010-6-16 C2009 R1 (McNaught) 彗星

文章發表於 : 2010-06-16, 23:56
社長
Henry Wu 寫:於台東市北方的小野柳旁海域 拍攝
似乎北部天氣越來越好轉了, 把握這兩天
若天氣許可我準備後天 6/18 凌晨前往台灣東北部頭城海邊
於 6/18 下午搭機出國, 又開始忙了
7/07 前往大溪地時於傍晚後也有機會於西方低空再看到
3.5" TMB 平場鏡  會比 TS2 畫質還好嗎? (但是重好幾倍)
我目前使用 Canono 7D APS 相機

啟動PEC修正系統 有何特色功能 ? 須注意何事項嗎 ?


因為你的地點很容易用極軸鏡對北極星,但因為沒有自動導星,依William所說的,用漂移法進一步對準會好些。

PEC的操作看Manual,HEQ5 Pro和EQ5 Pro都一樣的,記得做了PEC後,每次要Park赤道儀後才可關電,否則數據會消失的。PEC修正可以大幅減少赤道儀週期誤差,若除下EQ5 Pro的緯軸,只用極軸導星時便很重要 (像Vixen的Photoguider),而EQ5 Pro的好處是就算只有極軸,也可配合LVI II作單軸自動導星。

若以很小的像場內比較,TS2能否和3.5" TMB相比很難說,我要測試一下,因為TS2是第三方平場鏡,沒有數據可參考,只能實測。但論高修正度的大視場相比,則一定是3.5" TMB平場鏡佔優勢。因為3.5" TMB平場鏡是為每一款APM-TMB 折射鏡獨立設計的,105、130、152、175、180、203、228、254用的3.5" TMB平場鏡都是獨立設計,而由光學師人手研磨的。其鏡組有80mm通光直徑,所以全照明視場很大,有70多80mm。

Re: 2010-6-16 C2009 R1 (McNaught) 彗星

文章發表於 : 2010-06-23, 22:10
willis
Lucky u! Great s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