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土星摄影

QHY5T到货有半个月了,之所以一直没有开光,主要是我的行星摄影器材还缺少一个重要的附件-鸠尾板。多谢风暴洋将他的FSQ106用HEQ系列鸠尾板借给我。
器材准备停当,只等好天操练。昨晚薄雾飘渺,微风拂面,感觉SEEING应该不错。晚上马上安装QHY5的驱动程序,安装结束,不会使用,拿起电话直接向++0请教,感谢++0的耐心答复。大致摸索的差不多,实践才出真知。
准备停当,晚上10:20分下楼,分三次将器材搬运到楼前的空地,笔记本电脑、折叠椅子干脆直接让老婆从阳台的窗户递下来(我家住一楼)。
器材架设好,启动赤道仪,其实这也是我第一次正式使用HEQ5,粗对极轴方向(其实北天极被楼体遮挡,只能对个大概),三星校准,一如我在室内测试,完全不准,因此后面GOTO将无法实现,这也注定后面的火星拍摄失败,这是后话。
首先,在信达的114/900装上20mm目镜,手控操作赤道仪指向火星,因为我的牛顿镜的寻星镜与主镜不同轴,这是个很痛苦的过程,大概花了15分钟,才将火星调到视场中,摘下目镜,加装ORION3倍巴罗,换上Q5,居然在Q5的画面里没有火星出现,微调了半天,也没找到,Q5的画面始终一片灰黑。汗都快下来了,终于顿悟,目镜中合焦,加装了巴罗和Q5后,焦点肯定有变化,这么笨啊,怎么办?
转向月亮,对着月亮的环形山,调节增益和快门时间,同时完成调焦,这时候心血来潮,拍了两段月亮的录像,对月亮不熟悉,也不知道拍的是啥环形山,以后叠加出来再看吧。
月亮拍罢,准备拍摄火星,这才发现火星已经移动到楼西侧,马上会形成遮挡,以我人肉GOTO的本事,估计等不及我找到火星,而且留给我拍摄的时间也没有。索性作罢,这时再一次懊恼赤道仪的GOTO没校调好,等回头跟其他大侠好好学习下。
悻悻的将望远镜指向土星,这次非常顺利的找到,此时的Q5处于合焦状态,重新调整增益和曝光时间,使土星呈现合适的亮度,增益100%,曝光时间1000ms,我的妈啊,合算是1秒钟只能拍一帧,好慢的速度。另外,用土星环在土星本体的投影做为调焦对象,再次做了精细调焦。
此时土星在电脑屏幕的图像有大拇指的指甲盖那么大,光环清晰,光环在土星本体的投影时隐时现,高纬度的暗云带也是不稳定,这大概是视宁度的问题。突出的感觉是,土星和土星环的边缘有毛刺,大概这是这个入门级球面牛顿镜带来象散吧。
抓紧时间,彩色的,黑白的,1*1的,2*2的拍了20段左右的录像,每段从50帧到100帧不等,之所以不能拍多,是因为极轴对的不准,土星像在Q5的取景框中会慢速漂移。
我想基于器材的限制,基于我是第一次用Q5拍摄行星,基于还没太熟悉行星叠加软件,所以照片拍的很一般,我的目标是能将这个入门级牛顿的潜力尽力挖掘出来,并且在这个过程中,我的乐趣多多。
PS:
小区保安成了我的报时员,每隔一小时,就来告诉我,“都一个小时了,还没看够啊?”
“都两个小时了!”,第三个小时,我回来睡觉了。
还遇上一个半夜回家的酒鬼,凑上来一定要看星星,给他看了火星,他很满足的跌跌撞撞的走了,留下一句话“你这套望远镜得好几万吧?”,我没回答,看来这套装备还挺唬人的。
叠加软件第一次用,用的不熟练,处理技巧也没掌握,不怕大家笑话,贴上原汁原味的给各位分享一下。
器材准备停当,只等好天操练。昨晚薄雾飘渺,微风拂面,感觉SEEING应该不错。晚上马上安装QHY5的驱动程序,安装结束,不会使用,拿起电话直接向++0请教,感谢++0的耐心答复。大致摸索的差不多,实践才出真知。
准备停当,晚上10:20分下楼,分三次将器材搬运到楼前的空地,笔记本电脑、折叠椅子干脆直接让老婆从阳台的窗户递下来(我家住一楼)。
器材架设好,启动赤道仪,其实这也是我第一次正式使用HEQ5,粗对极轴方向(其实北天极被楼体遮挡,只能对个大概),三星校准,一如我在室内测试,完全不准,因此后面GOTO将无法实现,这也注定后面的火星拍摄失败,这是后话。
首先,在信达的114/900装上20mm目镜,手控操作赤道仪指向火星,因为我的牛顿镜的寻星镜与主镜不同轴,这是个很痛苦的过程,大概花了15分钟,才将火星调到视场中,摘下目镜,加装ORION3倍巴罗,换上Q5,居然在Q5的画面里没有火星出现,微调了半天,也没找到,Q5的画面始终一片灰黑。汗都快下来了,终于顿悟,目镜中合焦,加装了巴罗和Q5后,焦点肯定有变化,这么笨啊,怎么办?
转向月亮,对着月亮的环形山,调节增益和快门时间,同时完成调焦,这时候心血来潮,拍了两段月亮的录像,对月亮不熟悉,也不知道拍的是啥环形山,以后叠加出来再看吧。
月亮拍罢,准备拍摄火星,这才发现火星已经移动到楼西侧,马上会形成遮挡,以我人肉GOTO的本事,估计等不及我找到火星,而且留给我拍摄的时间也没有。索性作罢,这时再一次懊恼赤道仪的GOTO没校调好,等回头跟其他大侠好好学习下。
悻悻的将望远镜指向土星,这次非常顺利的找到,此时的Q5处于合焦状态,重新调整增益和曝光时间,使土星呈现合适的亮度,增益100%,曝光时间1000ms,我的妈啊,合算是1秒钟只能拍一帧,好慢的速度。另外,用土星环在土星本体的投影做为调焦对象,再次做了精细调焦。
此时土星在电脑屏幕的图像有大拇指的指甲盖那么大,光环清晰,光环在土星本体的投影时隐时现,高纬度的暗云带也是不稳定,这大概是视宁度的问题。突出的感觉是,土星和土星环的边缘有毛刺,大概这是这个入门级球面牛顿镜带来象散吧。
抓紧时间,彩色的,黑白的,1*1的,2*2的拍了20段左右的录像,每段从50帧到100帧不等,之所以不能拍多,是因为极轴对的不准,土星像在Q5的取景框中会慢速漂移。
我想基于器材的限制,基于我是第一次用Q5拍摄行星,基于还没太熟悉行星叠加软件,所以照片拍的很一般,我的目标是能将这个入门级牛顿的潜力尽力挖掘出来,并且在这个过程中,我的乐趣多多。
PS:
小区保安成了我的报时员,每隔一小时,就来告诉我,“都一个小时了,还没看够啊?”
“都两个小时了!”,第三个小时,我回来睡觉了。
还遇上一个半夜回家的酒鬼,凑上来一定要看星星,给他看了火星,他很满足的跌跌撞撞的走了,留下一句话“你这套望远镜得好几万吧?”,我没回答,看来这套装备还挺唬人的。
叠加软件第一次用,用的不熟练,处理技巧也没掌握,不怕大家笑话,贴上原汁原味的给各位分享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