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evenTam 寫:社長 寫:天文攝影,不論是月面、行星、深空等,每隔5年左右便有一批新技術湧現,自八十年代至今,我發現一個現象,就是每隔5年左右便會有一批的新晉」大師」湧現,長江後浪推前浪的。
是否"老"的一批不成? 新的一批特別厲害? 倒不是,其實是"老"的一批沒換上新器材,而新的一批一起步便用上新器材新技術,把原有的淘汰了。
從菲林 > ToUCam > 映美精 是這樣
從菲林 > ST > STL > STX 也是這樣
從Coronado > Lunt 又是這樣
有些東西我冷眼旁觀近三十年看透了,所以每當看到一些今日的大師洋洋得意,頤指氣使的,通常過不了兩年左右就會消聲匿跡。
不過這也說明一道理,天文攝影是複制性很高的東西,不要把人太神化。
在這裡我想到了另一件事情,期待可以聽聽社長的看法,其實儘管器材的技術水平不斷進步,但環境因素卻節節倒退,不計算太空望遠鏡拍攝的,以我看過一些過去十年間的天空照片,也不能說被現在的新作品完全超越,,以現在的器材更新的步伐,真的能追上環境的變遷嗎?![]()
說回社長提到的"一道理",除了器才因素外,天文攝影看似很講求精神和體力,會不會是"老"一輩的熱誠逐漸倒退,而新進愛好者的熱誠也是最旺盛的呢~![]()
話說到土星,我的第一次就給了社長的203APO呢~
你说的很在道理,年轻人冲劲大能出好作就是在情理中了。不过圈内某些年轻人因有点小成绩,一天到晚逢人就表现出一小报评论员的形象,实际上自己一点光学公式和计算都不懂,全依赖电子、调焦器出作就当自己很能耐,就对他人作品做轻蔑定论,这些自以为上了封神榜的人总觉得站在自由女神像下就比一般人见识高,却不知道自由女神是如何建设起来的。见了这类做人行为不检点的人也让我近期不考虑在深空拍摄领域下花时间了。大家都知道封神榜上也会有申公豹这种爱搬弄是非,不伦不类的角色! 回归话题,过去说拍行星要一米以上焦距,今天看来非两米以上无法满足我们的“贪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