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解讀鈣K譜線太陽影像

我們觀測到的太陽是它的大氣層,從裡向外分為光球層、色球層和日冕三層。大部份太陽光來自太陽表面的光球層 (Photosphere),溫度為6000°C。
在光球層之上,還有一層很暗、密度較低的色球層 (Chromosphere)。色球層厚度約為數千公里,比較起700000km的太陽半徑,其實是非常薄的一層。色球層的底部至頂部的溫度有很大差別,由底部接近光球層的6000°C上升至頂部的20000°C。日全蝕時,當月球遮蔽了光球層,我們便可以直接看到這個淡紅色的色球層。
當我們望向太陽,看到是太陽表面的光球層。運用白光濾鏡,便可以安全地觀察到光球層,最容易觀察到的是光球層的太陽黑子。
白光濾鏡容許各種顏色的可見光通過,即是所有波長約為400nm至700nm的光波均可通過。運用一些特別的太陽濾鏡,我們便可以只觀察一些特定波長的光波,對太陽有一個全面的了解,欣賞更多有趣的現象。較有科學價值的其中幾個波段包括656nm (又稱氫a譜線)和393nm (又稱鈣K譜線) 。
氫a譜線主要來自色球層底部,鈣K譜線來自光球層頂部至色球層底部,所以鈣K譜線比氫a譜線告訴我們太陽大氣更深層的情況。
鈣K譜線的影像好像一個溫度分佈圖,淺色部份的溫度較高,是加熱的區域,因而發出更强的鈣K譜線。由於加熱和那裡的磁場較强有關,鈣K譜線可以告訴我們太陽大尺度的磁場結構。淺色的區域,代表是磁場較强。
在光球層之上,還有一層很暗、密度較低的色球層 (Chromosphere)。色球層厚度約為數千公里,比較起700000km的太陽半徑,其實是非常薄的一層。色球層的底部至頂部的溫度有很大差別,由底部接近光球層的6000°C上升至頂部的20000°C。日全蝕時,當月球遮蔽了光球層,我們便可以直接看到這個淡紅色的色球層。
當我們望向太陽,看到是太陽表面的光球層。運用白光濾鏡,便可以安全地觀察到光球層,最容易觀察到的是光球層的太陽黑子。
白光濾鏡容許各種顏色的可見光通過,即是所有波長約為400nm至700nm的光波均可通過。運用一些特別的太陽濾鏡,我們便可以只觀察一些特定波長的光波,對太陽有一個全面的了解,欣賞更多有趣的現象。較有科學價值的其中幾個波段包括656nm (又稱氫a譜線)和393nm (又稱鈣K譜線) 。
氫a譜線主要來自色球層底部,鈣K譜線來自光球層頂部至色球層底部,所以鈣K譜線比氫a譜線告訴我們太陽大氣更深層的情況。
鈣K譜線的影像好像一個溫度分佈圖,淺色部份的溫度較高,是加熱的區域,因而發出更强的鈣K譜線。由於加熱和那裡的磁場較强有關,鈣K譜線可以告訴我們太陽大尺度的磁場結構。淺色的區域,代表是磁場較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