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mmy 說得很對的,其實知道每類型望遠鏡的專長及極限,就可以把錢用在最適當的地方,始終我們沒有無限資源的。當然日後能力許可,你或許發有些東西例如望遠鏡及目鏡等是貴買儉用,有些東西如赤道儀,選個粗用便可以,相機則恰到好處最好。
其實這些都是很個人化的,David 賣高橋TOA130買Sky Watcher Equinox 120,是因為以他的用途來說,後者已夠好用,你看他的LS100T日珥照便知道。Willis 放Equinox 80上APM 80/480,因為他追求超指標的目視表現,這些鏡在客觀的硬指標上我們可以分高下,但主觀的用途上,什麼是"最好",其實還要看個人。
以我的經驗來說,用上了FPL53玻璃(及合適的Mating element)的雙片空氣頭物鏡,80上下口徑、f6下限的焦比,量產式的工序,只要造工合理,那台望遠鏡的水平如何,其實不會相差太遠,所以最決定因素還是厰方對造工及質量的要求。我個人推薦Sky Watcher,因為它是最大的天文望遠鏡生產商,旗下有Celestron及歐州的Acuter,研發人員有歐州及加拿大工程人員,有資格及有能力對造工要求十分之高。那次我參觀厰房時跟老闆問他會不會像國內其他厰方一樣,分外銷內銷AB品,他馬上帶我到車間看看,說他們只有一個出貨標準,因為原材質量問題每年丟掉多少東西,不會把次貨以什麼名義賣掉。要知道大部份Celestron望遠鏡也是同一生產線出來的,Celestron跟Sky Watcher的質量穏定度如何,愛好者應有共識的。
因此Kson的產品水平如何,從材料及設計佈局來說,按理可以跟Sky Watcher等同,但最關鍵還是造工。這個我沒經驗,或許小熊及funooo可以分享一下。
若有一天你深入瞭一下望遠鏡從設計研磨到組裝的細節(最好像我一樣有機會跟生產商面談及走進他們車間瞭解),你會發現其實整件事並沒有什麼神秘。不計Carl Zeiss APQ或度身訂造的ApoMax,四個市場上常規銷售,目視上登峰造極的品牌,高橋、TEC、Astrophysics、APM,其取向都有些分別,也影響其望遠鏡風格。例如TEC及Astrophysics的玻璃選材並不是最頂級的,因為一片頂級的150口徑Super ED玻璃已等同一個成品鏡頭的價格,他們的做法是買一批稍平廉的材料然後選當中高質量出來磨製鏡片,最終產品成本會較平宜,但質量可以維持最高水平。另外油頭或空氣頭三片式物鏡,也跟其組裝及校正技術很有關係,中間有些節細我不便透露,但我一台等了8年拿到手的Astrophysic 130,免費把名額送給有興趣同好,因為現在我知道什麼是最適合我的個人用途,你知道有些人單把名額讓出來都可以賺一兩千美元的嗎?
viewtopic.php?f=22&t=83APM用的OK4 Super ED玻璃,若僅從玻璃目錄看,其實也是FLP53及FPL51之間的"普通貨式",但均勻度郤直接影響最終成像。我買203APO時曾跟Markus Ludes聊,說這口徑造到f7會不會有些風險,至少沒有其他品牌能造到這麼短,他的回覆很簡單:LZOS的玻璃及造工比我的眼睛好。的確一台203口徑的望遠鏡,只要視寧度許可,若能推上500x以上作有增益的觀測,能清晰看到木衛三表面地貎的,即在色差及球差修正度上已做到合理極限。
最後還是那句,讀萬卷書好,但能行萬里路更好,你可以想像,若能夠走進Software Bisque的車間看看Paramount是如何設計及生產出來的,又跟老闆Steven Bisque大哥聊上一天,你將會學到一些在外面論壇泡十年也不能得悉的細節。
viewtopic.php?f=13&t=313所以若只能二者選一,我寧可玩著神兵利器然後發現書到用時方恨少,而非博覽群書郤沒有合理的器材去實踐自己的理論。
最後Boogie向你問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