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英吋折射鏡目視觀星 – 參觀Yerkes Observatory

從小學時代起已對天文地埋有著濃厚興趣。地理方面,不時拿著世界地圖細看,希望有一天要到那些奇妙的小國家看過究竟 http://www.astrocafe.hk/viewtopic.php?f=6&t=91
天文方面,家境問題,能夠做的,就是不時到圖書館借天文書看,又或者老是翻著那本可望不可即的日本望遠鏡目錄… 其中對我啟發最大的一本是已故天文學家Carl Sagan著的行星一書,裡面提到不少世界級巨型天文望遠鏡下的星空如何,讓我這個孩子著迷了多少年,希望有一天能透過這樣的望遠鏡一睹星空真貎。
1992年參與中大電子工程系設立的一年工讀計劃,以微薄的積蓄但昂貴的代價及極間接的人際關係,到訪遠在河北省的中科院興隆觀測站,到達後才發現,那些望遠鏡全都裝上CCD等測量器材,根本不作目視用
1997年到訪美國加州的柏洛瑪山天文台,在沒有GPS帶路、第一次到訪美國而又獨自開車下,一天開了千多公里路程,在汽油警示燈亮起後仍然冒險開上二千多公尺的柏洛瑪山天文台,趕及下午閉館前5分鐘衝進天文台,才隔著玻璃看了一眼,那台曾雄霸全球半球世最大望遠鏡寶座的5米口徑海爾望遠鏡的外觀
這個多年的心願,最後在2008年7月3日晚實現。
在2008年6至8月期間,因為星河科研社發展需要,個多月間花了十萬元來回歐亞美三洲多個國家及城市參與會議、考察、工作坊及體驗等,其中7月3日乘國際星象館會議(International Planetarium Symposium)完結後參與Yerkes Observatory的導當團,在當地國慶煙花的襯托下,透過這台享負盛名的全球最大口徑折射鏡目視星空。
Yerkes Observatory是芝加哥大學天文系的設施,除了主天圓頂外,也有數個科研及科普用的較小圓頂。
http://astro.uchicago.edu/yerkes/
導賞團開始時,由負責人員從建築物的特色開始,一路步入主圓頂。
這個建於1897年的天文台,固然仍在推行不少前沿的科研工作,但也保存了好些古老的裝備,例如一些大片幅的底片匣。
從很早以前已經知道,真正用來工作的天文台,往往是最不修飾的。例如這台近20米長焦距的折射鏡,因為不同指向時上下幅度很大,所以台內有一個重達70噸升降地台,讓觀測者處於適當位置工作,但只有一個老舊的上下開關人手控制,其中有一個方向壞了…
當晚透過目鏡,以500x觀看M5球狀星團,雖然天文學家說視寧度不是最理想,在2至3秒水平,但目鏡下的M5已被完全分解成疏散星團。視寧度瞬間靜下來時,一如翻開一本百年老書看內裡的古典天文照一樣。
天文台很自豪地紀錄了建台沒多久後的一次意外,原來那70噸重的地台曾經塌下,並且不保證事件不會重演…
和天文學家合攝,他曾於十多年前接受Sky & Telescope雜誌訪問,原來當年仍活躍地使用這台望遠鏡進行深入的天文研習,例如球狀星團內的恆星自行運動。他表示這台折射鏡寶貴之處,是其光學穏定,現時不少影像還可以跟百年前的照片對照,而且世界上達1米口的望遠鏡不足100台(2008年),所以仍有餘威。
其後進入旁邊其他圓頂以24英吋(600mm)口徑卡式反射鏡觀看M5球狀星團及木星,相比之下完全失去感覺,若他們是地產營業員,以這樣的次序接待到訪者,相信營業額會大受打擊
雖說是老牌天文台,但在地庫的研發室郤另有端倪,原來正為美國同溫層紅外天文台研發照相機 HAWC (High-resolution Airborne Widebandwidth Camera),是安裝在一部747飛機在空中觀測的高科技設施 http://www.sofia.usra.edu
一件珍貴文物,當年天文學家哈勃在學時,正是用這個目鏡在Yerkes天文台觀測,其後1999年一次哈勃太空望遠鏡維護任務時,由太空人帶同升空作紀念。
後感….
2008年中,我展開了一連串的考察、體驗、學習的旅程,基於個人興趣,讓我最著迷的,還是遊走於歐美之間比較及體驗不同的望遠鏡,在到訪Yerkes之後的兩天,我已身在德國,用一台APM-TMB 254 f9 APO折射鏡及Starmaster 600 f4.3牛反(Strehl 99.7%)觀看同一天體 http://www.astrocafe.hk/viewtopic.php?f=5&t=85 那數天的精華,強化了我對多年來對望遠鏡的認知,也對傳統智慧有了更深的體會。現在對我作為一個近30年的天文愛好者來說,在”尋找”最好的望遠鏡這個話題上,已有點厭倦,因為其實答案就是那麼簡單。
另外,此行讓我感受佷深的是,在美國這個國度如何善用其固有資產不斷製造成果,對我這個從東方而來,在一個不斷急速發展的社會成長的人,是頗有衝擊的。
天文方面,家境問題,能夠做的,就是不時到圖書館借天文書看,又或者老是翻著那本可望不可即的日本望遠鏡目錄… 其中對我啟發最大的一本是已故天文學家Carl Sagan著的行星一書,裡面提到不少世界級巨型天文望遠鏡下的星空如何,讓我這個孩子著迷了多少年,希望有一天能透過這樣的望遠鏡一睹星空真貎。
1992年參與中大電子工程系設立的一年工讀計劃,以微薄的積蓄但昂貴的代價及極間接的人際關係,到訪遠在河北省的中科院興隆觀測站,到達後才發現,那些望遠鏡全都裝上CCD等測量器材,根本不作目視用

1997年到訪美國加州的柏洛瑪山天文台,在沒有GPS帶路、第一次到訪美國而又獨自開車下,一天開了千多公里路程,在汽油警示燈亮起後仍然冒險開上二千多公尺的柏洛瑪山天文台,趕及下午閉館前5分鐘衝進天文台,才隔著玻璃看了一眼,那台曾雄霸全球半球世最大望遠鏡寶座的5米口徑海爾望遠鏡的外觀

這個多年的心願,最後在2008年7月3日晚實現。
在2008年6至8月期間,因為星河科研社發展需要,個多月間花了十萬元來回歐亞美三洲多個國家及城市參與會議、考察、工作坊及體驗等,其中7月3日乘國際星象館會議(International Planetarium Symposium)完結後參與Yerkes Observatory的導當團,在當地國慶煙花的襯托下,透過這台享負盛名的全球最大口徑折射鏡目視星空。
Yerkes Observatory是芝加哥大學天文系的設施,除了主天圓頂外,也有數個科研及科普用的較小圓頂。
http://astro.uchicago.edu/yerkes/
導賞團開始時,由負責人員從建築物的特色開始,一路步入主圓頂。
這個建於1897年的天文台,固然仍在推行不少前沿的科研工作,但也保存了好些古老的裝備,例如一些大片幅的底片匣。
從很早以前已經知道,真正用來工作的天文台,往往是最不修飾的。例如這台近20米長焦距的折射鏡,因為不同指向時上下幅度很大,所以台內有一個重達70噸升降地台,讓觀測者處於適當位置工作,但只有一個老舊的上下開關人手控制,其中有一個方向壞了…

當晚透過目鏡,以500x觀看M5球狀星團,雖然天文學家說視寧度不是最理想,在2至3秒水平,但目鏡下的M5已被完全分解成疏散星團。視寧度瞬間靜下來時,一如翻開一本百年老書看內裡的古典天文照一樣。
天文台很自豪地紀錄了建台沒多久後的一次意外,原來那70噸重的地台曾經塌下,並且不保證事件不會重演…

和天文學家合攝,他曾於十多年前接受Sky & Telescope雜誌訪問,原來當年仍活躍地使用這台望遠鏡進行深入的天文研習,例如球狀星團內的恆星自行運動。他表示這台折射鏡寶貴之處,是其光學穏定,現時不少影像還可以跟百年前的照片對照,而且世界上達1米口的望遠鏡不足100台(2008年),所以仍有餘威。
其後進入旁邊其他圓頂以24英吋(600mm)口徑卡式反射鏡觀看M5球狀星團及木星,相比之下完全失去感覺,若他們是地產營業員,以這樣的次序接待到訪者,相信營業額會大受打擊

雖說是老牌天文台,但在地庫的研發室郤另有端倪,原來正為美國同溫層紅外天文台研發照相機 HAWC (High-resolution Airborne Widebandwidth Camera),是安裝在一部747飛機在空中觀測的高科技設施 http://www.sofia.usra.edu
一件珍貴文物,當年天文學家哈勃在學時,正是用這個目鏡在Yerkes天文台觀測,其後1999年一次哈勃太空望遠鏡維護任務時,由太空人帶同升空作紀念。
後感….
2008年中,我展開了一連串的考察、體驗、學習的旅程,基於個人興趣,讓我最著迷的,還是遊走於歐美之間比較及體驗不同的望遠鏡,在到訪Yerkes之後的兩天,我已身在德國,用一台APM-TMB 254 f9 APO折射鏡及Starmaster 600 f4.3牛反(Strehl 99.7%)觀看同一天體 http://www.astrocafe.hk/viewtopic.php?f=5&t=85 那數天的精華,強化了我對多年來對望遠鏡的認知,也對傳統智慧有了更深的體會。現在對我作為一個近30年的天文愛好者來說,在”尋找”最好的望遠鏡這個話題上,已有點厭倦,因為其實答案就是那麼簡單。
另外,此行讓我感受佷深的是,在美國這個國度如何善用其固有資產不斷製造成果,對我這個從東方而來,在一個不斷急速發展的社會成長的人,是頗有衝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