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天文考察之旅(二) - 勝讀十年書之聽Dr Riccardi一席話

天文是我的大半生的愛好,也是個人事業,其中最滿足的,莫過於能不時跟圈內國際級高手下棋,讓我增益甚豐。例如稍後會發表的08年訪問Software Bisque總部之旅,看看Bisque兄弟開發的Paramount ME赤道儀,那個T-point定位技術如何用夏威夷的Gemini望遠鏡上,讓那龐然巨物的最佳指向可以在一角秒以內,堪稱Perfect Machine。
昨日清晨6時離開聖瑪力諾共和國( viewtopic.php?f=6&t=91 ),開車3小時到達是次旅程第二站米蘭,到訪OfficinaStellare總部 (或簡稱OS即原有的A&M公司),與負責人簡單會面及共晉午餐後,又開車3小時,到達該公司在意大利北部城市Thiene的望遠鏡組裝車間,那些CRC、RC及RH (Riccardi Honders)攝星儀都在這裡組裝。重點是和現時在行內重量級天文望遠鏡光設計師Dr Massimo Riccardi見面,那一席話,讓我又讀了10年書,他就是另一位Thomas Back級數的人物。Dr Riccardi最近的設計包括Astrophysics及OfficinaStellare的Riccardi Honders攝星儀設計師,也是APM新一代四片式140 F5、160 F6.5 APO攝星儀的開發人,更為APM改良了TMB的設計,製作全球最大的APO折射鏡:APM 510mm口徑F12.5 APO折射鏡,將座落於意大利中部,也是著名的ATMOS Lens Design Software及ATMOSFRINGE Interferogram analysis software軟件開發人。Dr Riccardi應邀專程開車百多公里到Thiene跟我見面,讓我受寵若驚。最特殊的意義是,昨晚我跟他分享自己早前用APM-TMB 203APO拍攝的木星照時,400年前伽里略就在50公里外一處第一次用天文望遠鏡看木星。
與Dr Massimo Riccardi合攝於他的Riccardi-Honders(RH)攝星儀前,AstroPhysics版本焦比較長。這款F3光圈的攝星儀可能成為末來攝星儀的典範。
節錄跟Dr Riccardi的一席話:
社長:你如何評價市場上一些公認的頂級APO折射鏡?如APM-TMB、AstroPhysics、TEC、高橋等?
Riccardi:這些都是非常好的APO望遠鏡,當然我的個人要求是更高,追求是的造工精度極高、APO修正度以上的平場折射鏡。瑩石玻璃的性質不錯,但其實在影像質量上的功效不是十分顯著,反而更重要是玻璃配搭,例如APM-TMB的折射鏡是用LZOS的OK4玻璃的。值得一提是LZOS是在鏡框造工,鏡片打磨技術做得特別好,因為對很多公司來說,造一台高質量的100mm口徑的APO折射鏡其實不難,但真正功架,就要看其造大鏡的水平如何。
社長:你最近有什麼杰作?
Riccardi:全球最大的APO折射鏡。是客戶、APM及LZOS光學厰接受我修訂TMB的設計而成的,這台APM 510mm口徑,F12.5 APO折射鏡,是一龐然大物,單主鏡組及鏡框已重達150公斤。將於意大利中部一座1200米海拔的山上,鏡主是我的好友,你再來意大利的時候最好留一個月,待視寧度好時感受一下這台世界名鏡的威力,意大利南部比北部視寧度要好兩三倍。另外最近已設計好新一代APM四片式目視及攝星儀,有140 F5及160 F6.5型號,平場設計,並用由404nm至706nm可達至繞射極限。
社長:天文圈內不時有關折射鏡筒物料的討論,你的意見如何?
Riccardi:這些APO折射鏡所用的ED玻璃,包括Astrophysics及其他APO折射鏡常用的FPL53,以及APM-TMB用的OK4玻璃等,膨脹系數比一般玻璃要高一倍,我嘗試以軟件加入透鏡組的設計,在不同的溫度下模擬APO透鏡的溫度焦距差,發現零膨脹系數的碳纖筒當然不成,鋁筒的每米每攝氏度23um的膨脹系數也不能抵銷,所以要用到膨脹系數更大的塑料物質才成,德國APM用的Kruppax物料是很合理的。當然AstroPhysics的老闆Roland Christen也說過,世界上沒有一個品牌的折射鏡是完全抵消溫度焦距差的,只是程度問題。
社長:你的光學事業如何開始的?
Riccardi:我對望遠鏡光學設計有很濃厚興趣,已從事這個廿多年歷史了,ATMOS Lens Design Software及ATMOSFRINGE Interferogram analysis software軟件是由我編寫的,因為幫Astrophysics設計了些器材,所以也順道請他們出任我的歐洲地區以外的代理,Astrophysics亦是以這軟件設計其望遠鏡及附件。現時我也不時自己磨製一些光學部件,若你提到中國那位APM-TMB 304mm口徑 F7.5 APO折射鏡用戶需要平場減焦鏡,我樂意幫忙。
社長:Thomas Back先生已身故,他留下的光學設計如APM-TMB折射鏡、TMB Supermonocentric目鏡都是一代傳奇,但在最尊重他的前提下,若用上同樣的玻璃及LZOS的工藝,你認為這些折射鏡是否有改良空間?
Riccardi:我沒有花時間去研究Thomas Back的每一項設計細節,但可以說他的設計都是非常的高水平的。
社長:你剛才看到我用自己的APM-TMB 203mm口徑F7 APO拍的木星照,目視下也能看到木衛三Ganymede圓面上的地貎,所以成像還是不錯的 viewtopic.php?f=3&t=43 ,選這台短焦鏡的原因,主因它是我可抬得動的最大口徑APO折射鏡,但從這幅Spot Diagram (點像圖)看,是跟同厰的F9長焦型號有差距的,若由你動手設計,能否做得更好?
Riccardi:其實你的望遠鏡比你想像中要好,很多人只看Spot Diagram去評估一台望遠鏡,其實很片面,因為一個看來差一點的Spot Diagram,以Point Spread Function看其實結果可能相反,或簡單一點轉換成Polychromatic Strehl值看也成 (說罷便用其ATMOS Lens Design Software及ATMOSFRINGE Interferogram analysis software示範了一些模擬給我看)。
社長:你現在在天文圈內頗有名氣,在中國也有不少人關注你的Riccardi Honders攝星儀(簡稱RH),能否講講OfficinaStellare的300 F3及Astrophysics 305 F3.8 RH攝星儀的細節?
Riccardi:這個攝星儀是Astrophysics要求用上我的名字作表揚而已,原本由荷蘭設計師Honders生前以牛頓鏡佈局設計而成,他四年前已過身了,我在那個基礎上改良成卡式,由於採用全球面設計,所以對光軸偏差不敏感,可長期操作不用調光軸,鏡筒物料也經特別考慮,能絶對抵消焦距溫度差。Astrophysics的RH攝星儀共4片7個光學面、OfficinaStellare的RH攝星儀共5片9個光學面,所以後者能做到F3及後焦點達180mm,鏡身也較短較輕巧。其中180mm後焦點很重要,因為RH攝星儀本身沒有預設調焦筒,所以那180mm後焦點可以更容易安裝調焦筒、濾鏡盤、相機、軸外導星器以至甚他配件。
時候不早,晚上共晉晚餐,大家以破破爛爛的英語,從香港的稅務、中國如何辦個體戶營業執照、馬可勃羅是否真的來過中國、美國的意大利移民來源、西西里鳥的黑手黨、意大利咖啡的標準份量,還有被他們取笑我手中那杯東方香茶…. 作為一個天文愛好者,能於行內頂級大師把”酒”言歡,最大的樂趣莫過於此。
續 - 現人已在威尼斯稍歇,下一站是到訪Massa的LVI導星器公司,負責人Paolo也是意大利的著名行星月面攝影師。而16世紀初,米高安哲羅Michelangelo就是在Massa的山上採雲石造那個著名的大衛像。
昨日清晨6時離開聖瑪力諾共和國( viewtopic.php?f=6&t=91 ),開車3小時到達是次旅程第二站米蘭,到訪OfficinaStellare總部 (或簡稱OS即原有的A&M公司),與負責人簡單會面及共晉午餐後,又開車3小時,到達該公司在意大利北部城市Thiene的望遠鏡組裝車間,那些CRC、RC及RH (Riccardi Honders)攝星儀都在這裡組裝。重點是和現時在行內重量級天文望遠鏡光設計師Dr Massimo Riccardi見面,那一席話,讓我又讀了10年書,他就是另一位Thomas Back級數的人物。Dr Riccardi最近的設計包括Astrophysics及OfficinaStellare的Riccardi Honders攝星儀設計師,也是APM新一代四片式140 F5、160 F6.5 APO攝星儀的開發人,更為APM改良了TMB的設計,製作全球最大的APO折射鏡:APM 510mm口徑F12.5 APO折射鏡,將座落於意大利中部,也是著名的ATMOS Lens Design Software及ATMOSFRINGE Interferogram analysis software軟件開發人。Dr Riccardi應邀專程開車百多公里到Thiene跟我見面,讓我受寵若驚。最特殊的意義是,昨晚我跟他分享自己早前用APM-TMB 203APO拍攝的木星照時,400年前伽里略就在50公里外一處第一次用天文望遠鏡看木星。
與Dr Massimo Riccardi合攝於他的Riccardi-Honders(RH)攝星儀前,AstroPhysics版本焦比較長。這款F3光圈的攝星儀可能成為末來攝星儀的典範。
節錄跟Dr Riccardi的一席話:
社長:你如何評價市場上一些公認的頂級APO折射鏡?如APM-TMB、AstroPhysics、TEC、高橋等?
Riccardi:這些都是非常好的APO望遠鏡,當然我的個人要求是更高,追求是的造工精度極高、APO修正度以上的平場折射鏡。瑩石玻璃的性質不錯,但其實在影像質量上的功效不是十分顯著,反而更重要是玻璃配搭,例如APM-TMB的折射鏡是用LZOS的OK4玻璃的。值得一提是LZOS是在鏡框造工,鏡片打磨技術做得特別好,因為對很多公司來說,造一台高質量的100mm口徑的APO折射鏡其實不難,但真正功架,就要看其造大鏡的水平如何。
社長:你最近有什麼杰作?
Riccardi:全球最大的APO折射鏡。是客戶、APM及LZOS光學厰接受我修訂TMB的設計而成的,這台APM 510mm口徑,F12.5 APO折射鏡,是一龐然大物,單主鏡組及鏡框已重達150公斤。將於意大利中部一座1200米海拔的山上,鏡主是我的好友,你再來意大利的時候最好留一個月,待視寧度好時感受一下這台世界名鏡的威力,意大利南部比北部視寧度要好兩三倍。另外最近已設計好新一代APM四片式目視及攝星儀,有140 F5及160 F6.5型號,平場設計,並用由404nm至706nm可達至繞射極限。
社長:天文圈內不時有關折射鏡筒物料的討論,你的意見如何?
Riccardi:這些APO折射鏡所用的ED玻璃,包括Astrophysics及其他APO折射鏡常用的FPL53,以及APM-TMB用的OK4玻璃等,膨脹系數比一般玻璃要高一倍,我嘗試以軟件加入透鏡組的設計,在不同的溫度下模擬APO透鏡的溫度焦距差,發現零膨脹系數的碳纖筒當然不成,鋁筒的每米每攝氏度23um的膨脹系數也不能抵銷,所以要用到膨脹系數更大的塑料物質才成,德國APM用的Kruppax物料是很合理的。當然AstroPhysics的老闆Roland Christen也說過,世界上沒有一個品牌的折射鏡是完全抵消溫度焦距差的,只是程度問題。
社長:你的光學事業如何開始的?
Riccardi:我對望遠鏡光學設計有很濃厚興趣,已從事這個廿多年歷史了,ATMOS Lens Design Software及ATMOSFRINGE Interferogram analysis software軟件是由我編寫的,因為幫Astrophysics設計了些器材,所以也順道請他們出任我的歐洲地區以外的代理,Astrophysics亦是以這軟件設計其望遠鏡及附件。現時我也不時自己磨製一些光學部件,若你提到中國那位APM-TMB 304mm口徑 F7.5 APO折射鏡用戶需要平場減焦鏡,我樂意幫忙。
社長:Thomas Back先生已身故,他留下的光學設計如APM-TMB折射鏡、TMB Supermonocentric目鏡都是一代傳奇,但在最尊重他的前提下,若用上同樣的玻璃及LZOS的工藝,你認為這些折射鏡是否有改良空間?
Riccardi:我沒有花時間去研究Thomas Back的每一項設計細節,但可以說他的設計都是非常的高水平的。
社長:你剛才看到我用自己的APM-TMB 203mm口徑F7 APO拍的木星照,目視下也能看到木衛三Ganymede圓面上的地貎,所以成像還是不錯的 viewtopic.php?f=3&t=43 ,選這台短焦鏡的原因,主因它是我可抬得動的最大口徑APO折射鏡,但從這幅Spot Diagram (點像圖)看,是跟同厰的F9長焦型號有差距的,若由你動手設計,能否做得更好?
Riccardi:其實你的望遠鏡比你想像中要好,很多人只看Spot Diagram去評估一台望遠鏡,其實很片面,因為一個看來差一點的Spot Diagram,以Point Spread Function看其實結果可能相反,或簡單一點轉換成Polychromatic Strehl值看也成 (說罷便用其ATMOS Lens Design Software及ATMOSFRINGE Interferogram analysis software示範了一些模擬給我看)。
社長:你現在在天文圈內頗有名氣,在中國也有不少人關注你的Riccardi Honders攝星儀(簡稱RH),能否講講OfficinaStellare的300 F3及Astrophysics 305 F3.8 RH攝星儀的細節?
Riccardi:這個攝星儀是Astrophysics要求用上我的名字作表揚而已,原本由荷蘭設計師Honders生前以牛頓鏡佈局設計而成,他四年前已過身了,我在那個基礎上改良成卡式,由於採用全球面設計,所以對光軸偏差不敏感,可長期操作不用調光軸,鏡筒物料也經特別考慮,能絶對抵消焦距溫度差。Astrophysics的RH攝星儀共4片7個光學面、OfficinaStellare的RH攝星儀共5片9個光學面,所以後者能做到F3及後焦點達180mm,鏡身也較短較輕巧。其中180mm後焦點很重要,因為RH攝星儀本身沒有預設調焦筒,所以那180mm後焦點可以更容易安裝調焦筒、濾鏡盤、相機、軸外導星器以至甚他配件。
時候不早,晚上共晉晚餐,大家以破破爛爛的英語,從香港的稅務、中國如何辦個體戶營業執照、馬可勃羅是否真的來過中國、美國的意大利移民來源、西西里鳥的黑手黨、意大利咖啡的標準份量,還有被他們取笑我手中那杯東方香茶…. 作為一個天文愛好者,能於行內頂級大師把”酒”言歡,最大的樂趣莫過於此。
續 - 現人已在威尼斯稍歇,下一站是到訪Massa的LVI導星器公司,負責人Paolo也是意大利的著名行星月面攝影師。而16世紀初,米高安哲羅Michelangelo就是在Massa的山上採雲石造那個著名的大衛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