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首個民間天文館 - 浸信會沙田圍呂明才小學呂高華數碼天文館

自2003年本人引入香港首個STARLAB立體星象館後,一直推動區內的星象館教育工作,目前經本人供應的星象館系統用戶,包括香港多間中小學、北京天文館、台灣淡江大學、馬來西亞國家石油公司科學中心、星加坡科學館等。
2006年5月,收到香港中文大學建築系及沙田圍呂明才小學校長鄧博士邀請,提供一個學校天文館的完整方案,4個月後本人們簽訂合約,星河科研社承接整個設計及建造系統,期間經過風風雨雨,最後於本年初正式開幕投入使用,成為香港首個民間天文館:
viewtopic.php?f=6&t=12
viewtopic.php?f=6&t=56
viewtopic.php?f=6&t=282
相信不少天文愛好者都會認同,香港天文發展的最重要歷史里程碑為1980年啟用的香港太空館,30年前這個逾一億元的政府投資,凝聚了全港天文愛好者及天文教育工作者。而呂高華數碼天文館則純粹由民間捐資而建立,則說明香港天文經過數十年發展,已由政府主導走向民間自發推動,變得遍地開花。本人很清楚這種擴散式的發展,由民間自發推行建立,數十個、數百個中小型設施及具彈性的推廣教育工作,總效益是遠高於政府的單一規劃設施。
當目下香港大多數學校推行天文教育工作尚維持在多買一兩台望遠鏡,極其量是建立一個天文台時,本人由衷敬佩校長鄧博士的遠見及勇氣,亦感謝她給予本人機會建立這個具重要意義的天文館。
照片回顧:
2006年9月,經過4個月考察、論證,本人作為星河科研社社長,與校長鄧博士簽訂合約,設計及承建香港首個民間天文館
好事多磨,由於地權問題,期間經過建築署、律政司、屋宇署的繁複程序,工程一再延誤,最後花了一年多時間才解決。
整體建築中的一個技術關鍵是天幕,技術上可參考的唯一設計是1980落成的香港太空館,但該館的圓拱僅為外型建築,內裡實際外國成品微孔鋁質天幕,而呂高華數碼天文館則以混型土建造內拱投影天幕,造工要求甚高。自2002年起本人出席多次國際天文館會議 (International Planetarium Symposium),歐、美、日、中國內地、台灣、東南亞等地的方案均莫衷一是,最後唯一相信自己的判斷。
2006年5月,收到香港中文大學建築系及沙田圍呂明才小學校長鄧博士邀請,提供一個學校天文館的完整方案,4個月後本人們簽訂合約,星河科研社承接整個設計及建造系統,期間經過風風雨雨,最後於本年初正式開幕投入使用,成為香港首個民間天文館:
viewtopic.php?f=6&t=12
viewtopic.php?f=6&t=56
viewtopic.php?f=6&t=282
相信不少天文愛好者都會認同,香港天文發展的最重要歷史里程碑為1980年啟用的香港太空館,30年前這個逾一億元的政府投資,凝聚了全港天文愛好者及天文教育工作者。而呂高華數碼天文館則純粹由民間捐資而建立,則說明香港天文經過數十年發展,已由政府主導走向民間自發推動,變得遍地開花。本人很清楚這種擴散式的發展,由民間自發推行建立,數十個、數百個中小型設施及具彈性的推廣教育工作,總效益是遠高於政府的單一規劃設施。
當目下香港大多數學校推行天文教育工作尚維持在多買一兩台望遠鏡,極其量是建立一個天文台時,本人由衷敬佩校長鄧博士的遠見及勇氣,亦感謝她給予本人機會建立這個具重要意義的天文館。
照片回顧:
2006年9月,經過4個月考察、論證,本人作為星河科研社社長,與校長鄧博士簽訂合約,設計及承建香港首個民間天文館
好事多磨,由於地權問題,期間經過建築署、律政司、屋宇署的繁複程序,工程一再延誤,最後花了一年多時間才解決。
整體建築中的一個技術關鍵是天幕,技術上可參考的唯一設計是1980落成的香港太空館,但該館的圓拱僅為外型建築,內裡實際外國成品微孔鋁質天幕,而呂高華數碼天文館則以混型土建造內拱投影天幕,造工要求甚高。自2002年起本人出席多次國際天文館會議 (International Planetarium Symposium),歐、美、日、中國內地、台灣、東南亞等地的方案均莫衷一是,最後唯一相信自己的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