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bulas 寫:
呵呵,供奉就没有意思的,大家确实该学学你。
特别是你20岁前自己DIY,还一直留着那个镜子;被市场热炒的镜子你都舍得放出的这种心态和处事作风,确实给了我很多反思。
前阵子看到eBay上放了个FC-76,大概 $2000的价位,3-5天左右就被秒杀了。
FC76賣$2000有點過份了.....
我從小很喜歡收藏,但後來發覺輕身上路更瀟灑,不喜歡收藏。在資源有限的年代,真的要捨才能得,現在或許可以多擁有幾台望遠鏡,但已習慣了專注。修身齊家後才可以做後面的事,在天文愛好中,若整天在儀器的泥沼裡折騰,是很難安心的做觀測拍攝工作的。我仍會留意世界各國的儀器動向,亦不時會進些東西,但肯定完全沒有"折騰"或蹍轉反側朝思暮想要獲得某些儀器才能滿足的感覺。
在90年代看過一本叫 "The Richest Man in Babylon" 的書,是從巴比倫國數千年前遺跡中,那些泥板上翻譯出來的,也讓我對 "擁有" 這個概念有些改觀,那時第一次到日本旅行,走進那些琳瑯滿目的望遠鏡商店,看到80年代我每天翻望遠鏡目錄過乾癮的實物,但已沒有任何購買慾。
不介意在儀器版跑題一點,我個人碰見過不少生活得很簡樸的有錢人的。
當年剛大學畢業時,香港的方潤華先生是一位不斷捐助教育慈善事業的善長,他送了一台80口徑折射鏡給我,又很客氣的說要跟我爸問好,請司機開那輛奧迪載我到他家拿,他家的面積有三百方吧,陣設也沒怎麼樣,後來才知道他是百億富豪,80年代把自己的上市公司私有化。
去年除夕到一位朋友的家慶祝,他自己資產上億了,是美國Walmart的玩具供應商,兄弟跟李兆基家族玩地產是整幢整幢大廈的買,和老爸住在一起,當年李嘉誠想搞地產不夠錢,他在那班潮汕鄉里中出資很大一份,40年前就分了三億,四十多歲就退休了,現在累計下來也是過百億資產,他在壽臣山有好幾幢屋,住的那幢當年要85萬買,現在價值逾億了,裏面的陳設也沒怎麼樣,跟一個工人階級的沒分別。
我美國的老師身家少一截,幾億美元左右,飛機買二手的,Lexus也是二手的,到他家兩次,自己建的有七百多方,才一百萬美元。後來兒女大了都出外了,就把屋賣掉換間四百方的,也是省了數十萬美元。他出國乘其他飛機時是坐經濟艙的,但每年郤捐百多萬美元給慈善機構。
從他們身上,我的確看到”擁有”這個概念跟我們的很不一樣。